贵州民族学院

贵州民族学院

省建设高校
贵州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5月17日,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高校。学校现有两个校区,花溪校区坐落于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明珠”的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区,大学城校区坐落在产城融合创新、生态文明示范的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占地面积共2009.8亩、校舍面积共79.6万平方米。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069人,另有合作办学独立学院本科生16171人。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0余万名各级各类人才,为贵州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1]
    中文名:贵州民族大学 外文名: 简称:贵州民大(GMU) 创办人: 办学性质: 学校类别: 学校特色: 主管部门:贵州省人民政府 所属企业: 现任领导: 专职院士数: 高职专业: 本科专业: 硕士点:42个 博士点: 博士后: 国家重点学科: 院系设置: 校训:自强不息全面发展 校歌: 院训: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码: 主要奖项: 知名校友:唐世礼、唐建荣、蒙启良 知名教师: 英文名: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学校类型:民族 属性:省属重点大学 现任校长:张学立

历史沿革

1951年3月,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向西南军政委员会申请成立贵州民族学院的请函。

1951年3月17日,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族处同意成立西南民族学院贵州分院的通知,至此贵州民族学院第一任院长,当时贵州省委副书记徐运北,开始筹备贵州民族学院的开学准备工作。

1951年5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当时的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副书记徐运北(兼贵州民族学院院长)、申云浦,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陈曾固、省教育厅长田君亮、省民委主任欧百川等参加了开学典礼。

1952年,贵州省省委决定破土动工修建,1953年初,学院从贵阳市普陀路迁至花溪。

1953年,学校开办了民族政策研究班、干部轮训政治班、干部轮训文化班,共轮训了2480名少数民族在职干部。

1954年,民族研究室成立,1956年扩大为处级单位。

1956年,学校制订了十二年规划,陆续开办民族语文系、历史系、政治系、经济系、法律系、艺术系等,并逐步办成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1956年秋,开办了预科高中班、艺术中学部、民族语文班。

1956年成立党委,1956年秋,共青团贵州民族学院委员会成立。

1956年秋,省委和省政府决定将贵阳师范学院艺术科(包括全体教师及其设备)调整到贵州民族学院,成立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

1956年10月,开办民族语文班。该班办了两期,第一期招收学生194人,有苗、布依两语种,1959年因民院撤销而并入贵州大学中文系。

1974年,经国务批准恢复贵州民族学院

1977年,开始恢复后第一届高考招生100人。

1999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2006年1月,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批硕士专业6个。

2007年5月,入选贵州省省属重点大学建设行列

2008年3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贵州民族学院在北京举行。

2009年6月,获得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单位

2010年3月,获得硕士学科一级学位6个,下设35个二级学科。

2011年5月,贵州民族学院建校六十周年在学校体育场举行

2012年4月,贵州民族学院正式贵州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

2013年7月,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院成立

2013年9月,贵州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立,并招留学生80人。

2014年1月,获批专业硕士位点3个。使学校专业硕士点4个。

2014年4月,获批国家民委重点学科1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1个。

科研学术

截止2014年我校独立建制的研究机构共有8所,挂靠我校的研究机构共有9所。

独立建制科研机构

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

贵州民族经济研究院

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

西南傩文化研究院

水书文化研究院

贵州世居民族文化研究院

法学研究院

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挂靠我校的科研机构

贵州民族文化学会

贵州省苗学会

贵州省布衣学会

贵州省仡佬学会

贵州省彝学会

贵州省水家学会

贵州省侗学会

贵州省土家学会

贵州省回族学会

地理位置

董家堰校区(北校区):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花溪大道南段2118号。

党武校区(南校区):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党武乡大学城二期工程段。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