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鎮

海山鎮

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轄鎮
海山鎮古稱蓬萊,地處饒平南部前沿,是潮州市唯一海島鎮。明代屬信甯都汫洲堡,民國十七年(1928)建立海山區,1950年1月建立海山區,1957年撤區設鄉,劃分為海南鄉和海北鄉,1958年5月,海南鄉和海北鄉合并為海山鄉,同年9月18日改為海山人民公社,1983年11月5日撤社改區,1986年11月改為行政鎮,隸屬于汕頭市,1992年至今為潮州市管轄。[1]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蓬萊 中文名稱:海山島 外文名稱:haishan 行政區類别:鎮 所屬地區:潮州市饒平縣 政府駐地:黃隆中興路19号 電話區号:0768 郵政區碼:515724 地理位置:柘林灣西岸海山南北島及附近海域 面積:49.6平方公裡 人口:8.05萬人(2013年) 方言:潮州話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區 火車站:饒平站 車牌代碼:粵U

地理環境

海山鎮古稱蓬萊,地處饒平南部前沿,是潮州市唯一海島鎮,轄區内有國家一類口岸--潮州三百門港,是閩粵地區著名的旅遊勝地。

位置區劃

海山鎮由南、北二島組成,面積49.6平方公裡,東面毗鄰拓林鎮,東北面毗鄰汫洲鎮,西北面毗鄰澄海區,南面與南澳島隔海相望。海岸線長34公裡,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得天獨厚的漁業發展優勢。鎮政府駐地黃隆,距國道324線19公裡,距縣城21公裡,距汕頭60公裡,距廈門200多公裡,三百門大堤、高沙水閘大堤是海島通往大陸的交通要道。

海島海域

海山島地處閩粵交界的饒平縣南端沿海,東經116°59′,北緯23°41′,總面積49.6平方公裡。海山島四面環海,是全市最大的海島,有34公裡海岸線。兩島與大陸之間由海堤連接,島上地勢中高周低,最高山峰煙樓山海拔146.5米,海山島處于封閉的海灣環境中,東、西、北三面陸地環抱,具有豐富的風能和潮汐等自然資源。海島資源性缺乏淡水,近年來大力實施“引黃”飲水管網進村入戶。

氣候環境

海山鎮地處北回歸線北側,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區,冬暖夏涼,可分為冷、熱兩季,每年9月份至翌年4月份主導風向為東北風,5-8月份為西南風,6月份至9月份是受台風、暴雨、洪澇影響的主要季節,給農業生産和漁業生産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全年雨量适中,年均降雨量1300毫米,季節分配比較不均勻,主要集中在4-9月份。常年氣候溫和,光熱資源豐富,總的說來就是溫和濕潤,冬月微寒,年平均氣溫23.5℃,多年平均日照2065小時。

經濟概況

近年來,海山鎮委、鎮政府立足海島資源優勢,堅持“捕撈并舉,以養為主”的發展戰略,通過調結構、惠民生、促發展等各種措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推進海島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穩步向前發展。

工業生産

2012年海山鎮實現工農業總産值7.81億元,同比增長6%,其中工業總産值3.027億元,比增6.5%;農業總産值4.783億元,比增5.7%;全鎮實現本級财政收入553萬元,比增2%,其中國稅收入38.3萬元,地稅收入331萬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6100萬元。

旅遊業

海山島有保存完好的自然景光和豐富人文景觀,有海上牧場—網箱水産養殖基地、濱海浴場、宋相墓、千年古刹“隆福寺”、萬年地質海灘岩田遺迹、億年海蝕岩“石龜”、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長征幹部李沛群紀念館”、抗日指揮舊址“劉氏家廟”、弘揚朱子文化的“朱氏宗祠”等人文景觀。其中,海灘岩田省級自然保護區是省級四個地質遺迹保護區之一,總面積2875公頃,其成岩面積之大,形成年代之久遠,在世界實屬罕見,宛如一條長龍橫卧于波濤之中,堪稱“中華一絕,世界奇觀”。

交通運輸

全鎮17個行政村已全面實現村村通。轄區内有國家一類口岸--潮州三百門港,設有兩個1.6萬噸級過駁錨位,5座糧食碼頭和1座石油碼頭。島内有省級二類漁港1個、三類漁港2個,小型客運碼頭4座。目前,笠港橋改造、高沙大堤硬底化建設等重點交通項目工作正在積極籌備中,項目完成後将顯着改善我鎮的交通狀況,拉動經濟飛躍式發展。

海山港位于海山鎮西南端。水域面積124萬平方米,最高潮水位-4.5米,最低-1.5米。沿笠港水道向東北連接三百門港,東通柘林港,南出南海,避風條件較好。港口船隻主要航行潮汕近海及閩南一些港口,有時到達金門、馬祖。

社會事業

近年來,我鎮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鎮區主道路燈架設及擴容、電網電高壓線路擴容改造、農村安全飲水及村級道路建設、村内排污設施改造等一系列工程的開展,進一步改善我鎮村容村貌,宜居宜業環境日益彰顯,加強生态環境建設,有效促進經濟社會事業健康持續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