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期

胎兒期

從受精卵形成到小兒出生為止的時期
胎兒期是指從受精卵形成到小兒出生為止,共40周。在胎兒期,胎兒在母親體内迅速成長。[1]在這個時期,器官的進一步分化有待于完成。然而,肌肉的發展是迅速的,外生殖器繼續分化。盡管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要持續到出生後幾年才能完成,但在這個階段也迅速地發育起來。
    中文名:胎兒期 外文名:In the womb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實質:嬰兒出世這段時期 特色:胎兒在母親體内迅速成長

概述

個體誕生前在母體内發展的階段。又稱胎内期。個體發展從父母生殖細胞交配構成受精卵時開始。受精卵在母體内分裂發展、長成胎兒,而後誕生。胎兒期是兒童發展的第1階段,約長280天。在這期内,個體從微小的受精卵長成約長50厘米、重約3000~3500克的新生兒。

關于胎兒期的發展,中國古代醫學家曾作過探索。如唐代孫思邈概述為:“一月胚,二月胎,三月血脈生,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諸骨具,七月毛發生,八月髒腑具,九月谷氣入胃,十月百神備則生矣。”(《千金要方》)這一概括雖未盡精确,但在當時已很先進。現代生物學對胎兒期的發展過程分為3個階段,即胚種階段、胚胎階段和胎兒階段。

發展期

①胚種階段,從受精到兩星期。最初,受精卵還是一個遊離的細胞,并不附着母體。它一方面不斷分裂增生,一方面沿輸卵管向下漂移。第3、4天時到達子宮,形成胚泡。約在第6~8天,開始植入子宮内膜,從此依賴母體生存,直到胎兒出生。

②胚胎階段,2~8星期。在此階段,胚泡分化出外胚層、中胚層和内胚層,這3個胚層最終分别長成身體的各種器官組織。外胚層逐漸長成皮膚的表皮、毛發、指甲、牙齒、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中胚層長成皮膚的真皮、肌肉、骨骼、排洩系統和循環系統;内胚層長成歐氏管、氣管、消化系統、呼吸系統,以及甲狀腺和胸腺等。

在人類胚胎上還可以發現類似尾巴和鰓的結構,有的研究者據以論證複演學說,認為個體發展過程重演種系發展過程。但一般認為,個體發展是種系發展的縮影,而不是機械地、完全地重演種系發展的過程。

在第2個月末,胚胎呈現出人的外表。

③胎兒階段,兩個月末至出生。在此階段,胎兒身體各部分漸次發育,肌肉迅速增長,中樞神經發展極快。4個月末,母親可以感到胎動。5個月的胎兒已出現吸吮、吞咽現象,并開始長指甲和毛發。6個月,眼睛已發展,眼睑能啟閉。一般情況下,7個月的胎兒如早産,已能存活,因此常把第28周看作"生存的年齡"這也表明7個月時,神經、呼吸等系統已發展到可以維持個體生命的水平。8~9個月中,皮下脂肪積聚,胎體豐滿。10個月順利出生。

優生優育

母親的營養、疾病、情緒以及服用某些藥物等能夠影響胎兒的發展,甚至導緻個體出生後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異常。比如在懷孕3-4月期間,也是胎兒腦部神經系統的發育期,期間孕母若使用氨基甙類藥物(慶大黴素等),可以直接損傷第八對腦神經,可以導緻胎兒生下來後出現先天性耳聾,而且不可逆。一不小心,則遺憾終身。

孕婦在懷孕期間,吸煙、飲用咖啡、精神過度緊張,都可以引起血管收縮,導緻胎兒供血不足,從而出現胎萎不長,發育不良等現象。嚴重者可以導緻畸形、弱智、低能兒的産生。

中國古代即注意胎兒發展的環境影響,倡導“胎教”,要求孕婦慎于喜怒,切戒盛怒、憂郁、驚恐等。而現代科學則重視從孕婦的心理衛生上保證胎兒的健康發展,使個體在胎兒期獲得良好的成長,達到“優生”的要求。同時,還有很多專家發明了“胎教音樂”,從胎兒期開始能夠更進一步的促進腦部智力發育。

要想擁有一個健康可愛的寶寶,準媽媽們都要付出許多的心血哦!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