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式機槍

67式機槍

輕重兩用機槍
67式機槍自1959年開始做前期探索,于1960年國家正式立項“608項目”研制,于1967年通過國家定型命名為“67式輕重兩用機槍”(又稱通用機槍),一舉改變了以往仿制外國機槍的曆史,成為中國機槍史上自行設計的第一部機槍。1970年總參決定裝備部隊,同時替代三種原先裝備的機槍。1977年完成第一次改進,定型67-1式輕重兩用機槍。1978年3月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2年第二次改進定型為67-2式輕重兩用機槍。
  • 中文名:67式輕重兩用機槍
  • 外文名:
  • 前型/級:
  • 次型/級:
  • 研制單位:
  • 國家:中國

研制背景

 67式機槍一開始叫做“67式輕重兩用機槍”,提出研制新型機槍的原因很簡單,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步兵營和步兵連裝備的機槍以仿制蘇聯二戰時期的53式/57式重機槍,以及58式連用機槍為主,這兩種機槍的技術性能已經大大落後于同時期的美蘇軍隊,尤其仿制蘇聯RP-46機槍的58式連用機槍,因為過于笨重而且不能更換槍管,解放軍迫切需要新機槍取而代之。而且當時國内又沒有一種完全國産的重機槍可以替代,為了進入七十年代以後避免又一次裝備外國設計重機槍的尴尬情況,中國兵工行業提出研制一種新型的輕重兩用機槍,用于裝備步兵營機槍連和步兵連的機槍班。

發展沿革

衍生型

1967年一1式機槍

1967年一1式7.62mm重機槍是67式7.62mm輕重兩用機槍的改進型,因其裝備部隊主要作重機槍使用,所以改稱為重機槍而不再稱作輕重兩用機槍。該槍1978年設計定型,1980年生産定型。

改進後的67-1式重機槍與67式機槍相比,取消了後架杆的駐鋤闆,加大水平支承闆和前架杆駐鋤面積;改變槍身與槍架的聯接方式,67式7.62mm輕重兩用機槍采用機匣、扳機座與槍架相連的方式,而67-1式7.62mm重機槍槍身與槍架連接的前、後接頭都與機匣焊接為一體,增大槍身抛殼窗面積,加粗槍管高溫區的直徑,槍機框右前側增加一個滾輪,由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機匣左面鉚有瞄準具座,用于安裝高射瞄準具及紅外瞄準鏡;兩腳架改為可拆卸結構,除作輕機槍使用外,高射時,兩腳架結合在槍架的腳架連接座上,即成為一個支撐臂。

1967年一2式機槍

1967年一2式7.62mm重機槍是67式7.62mm輕重兩用機槍的第二次改進型,1979年12月開始研制,1982年1月設計定型。

67-2式重機槍采用圓柱形氣體調節器代替67—1式重機槍的圓錐形氣體調節器。調節器上有六方形頭部和彈殼槽,可用附件扳手或彈殼底緣旋轉調節氣槽。當調節器上的刻線對準導氣箍上的刻線時,用力即可以推出調節器。

67—2式重機槍的提把改為可伸縮式,該提把由提把焊接件、提把卡銷、提把手柄、提把螺釘等組成。使用時,按下提把卡銷,其上的凸起脫離提把焊接件上的相應凹槽,提把手柄即可前後滑移,當手柄滑動到一定位置時,提把卡銷在卡銷簧力的作用下,凸起又落入提把焊接件的凹槽内,提把手柄的伸縮長度為50mm。提把手柄在前方位置時便于更換槍管,在後方位置時便于提槍轉移陣地。

槍架結構67-2式重機槍可配兩種三腳架。其兩腳在前、一腳在後的槍架結構原理與67-1式重機槍的槍架基本相同。分為上架和下架兩大部分。上架包括槍架身、高低架身、立軸等部件。槍架身通過前後支座、卡鐵手柄與槍身連接,分解結合方便迅速。高低精瞄機設在槍架身與高低架身之間,高低架身被夾緊後,可用精瞄機進行微調。下架包括旋回架座、前後架杆、高射接頭等零部件。改變前、後腳接頭齒的齧合位置可以調整火線高和左右側傾,保持立軸的垂直。後架杆尾部有高射接頭,高射時與槍身連接。區别是:駐鋤高度為20mm,比67-1式的短了50mm,射擊過程中可貼地面滑動。

一腳在前、兩腳在後的槍架與兩腳在前的槍架在結構上有如下區别:前者無高低架身,高低的調整是通過改變高低伸杆的位置來實現的,兩後腳之間的夾角為54度,使機槍在方向角為±30度範圍内的射擊精度較好,并且高射接頭在前架杆上,高射時将兩腳架插入後支坐,槍架翻轉90度,拔出高射連接銷即可将槍身裝上。

技術特點

全槍長1350毫米,全槍重15.5公斤,與67式輕重兩用機槍的第一改進型67-1重機槍相比,67-2有以下優點:全槍重量減輕9.5公斤;槍架駐鋤為滑動式,對各種土質的适應性較好,架槍快;氣體調節變換迅速,使用方便;槍管抗燒蝕性能較好。

性能數據

67式口徑仍然延續7.62毫米,發射7.62*54毫米53式步槍彈,由250發彈鍊供彈,理論射速700發/分,最大射程1000米,理論性能還是不錯的。與同時,它全重隻有24千克,其中槍架13千克,槍身隻有11千克。這個重量雖然比美制M60通用機槍的17.3千克(槍身重10.5千克)要沉一些,但是卻比53式重機槍的40千克要輕得多了,所以攜行起來也很方便。

服役事件

細心的軍迷也許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1979年2月開始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很多參戰部隊的摩步營屬機槍連使用的竟是脫胎自蘇聯二戰時期研制的SG43“郭留諾夫”7.62mm重機槍的53式/57式重機槍。這是一款朝鮮戰争末期我軍就開始使用的裝備,而與20多年前唯一不同的也隻是當時大多數部隊已經不使用53式笨重的輪式槍架,而是采用更為輕便的57式重機槍(仿自SG43的改進型SGM中型機槍),這款槍開始使用框型輪架,1965年就改成輕便三腳架。

總體評價

67式7.62Mm輕重兩用機槍采取單程進彈方式,與53式7.62mm重機槍相比,其供彈機構結構簡單,質量輕,機動靈活性好,适應各種地形射擊;一槍多用,設有夜間瞄準裝置,适于夜戰。但該槍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改變火線高操作不方便;射擊精度不穩定,新槍時射擊精度尚好’使用或訓練_段時間以後,由于緩沖器的磨損,間隙變大,射彈散布明顯增大;機槍連續射擊過程中發生卡殼故障時,如果槍管溫度過高會使已進膛而未閉鎖的槍彈自燃,引起膛外爆炸事故;惡劣的使用條件下或機構磨損以後射擊,機構動作可靠性下降,尤其是卡彈等故障明顯增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