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

漢語漢字
州(拼音:zhōu)是漢語一級通用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州的古字形像水中有小塊陸地,本義是水中的一塊塊陸地,這個意思後來寫作“洲”。“州”又用作中國古代的地理區域劃分單位,後來演變成一種民族自治行政區劃。
  • 中文名:州
  • 拼音:zhōu
  • 部首:川
  • 五筆:YTYH
  • 倉颉:ILIL
  • 鄭碼:VDND
  • 筆順:434242
  • 字級:一級(0535)
  • 平水韻:下平十一尤
  • 外文名:State
  • 筆畫:6
  • 結構:獨體字,獨體結構
  • 四角:3200₀
  • 統一碼:基本區-5DDE
  • 造字法:象形字
  • 注音:ㄓㄡ

字源演變

象形字。其甲骨文自上而下的三條曲線是“川”字,表示河流;中間的小圓圈,表示水中有塊陸地。所以,“州”的本義是指水中的陸地。《詩經·周南·關雎》中有“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的句子,這“洲”本來應該是寫作“州”的,“在河之州”就是指在河中的一塊小陸地上。金文的“州”基本上與甲骨文相同。小篆就複雜了。三支水流都加上了小陸地。而隸書、楷書為了書寫方便,把三塊小陸地變成了三個點,寫成“州”。

表“水中的陸地”是“州”的本義。後來“州”被用來指行政區劃。當“州”有了第二個意義時,人們為了對二者加以區分,就在“州”上加上三點水,造出一個新的形聲字“洲”,專指水中的陸地;“州”的意義也固定下來,隻指行政區劃的單位。這種和縣同級的區劃單位“州”被取消了。但這種行政區劃的名稱還保留在許多地名裡,如杭州,蘇州。

現代釋義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例句

名詞

〈文言〉水中的陸地。

《漢書·司馬相如傳》:“出乎椒丘之阙,行乎州淤之浦。”

古代民戶編制。二千五百戶為一州。

《周禮·地官·大司徒》:“五黨為州,使之相赒。”

古代民戶編制。四十三萬二千戶為一州。

《尚書大傳》卷四:“十都而為師,州十有二師焉。”

古代民戶編制。一萬戶為一州。

《管子·度地》:“州者謂之術,不滿術者謂之裡。故百家為裡,裡十為術,術十為州,州十為都。”

古代的一種行政區劃,所轄地區的大小曆代不同(後多用于地名)。

《尚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

《後漢書·桓帝紀》:“二月,荊揚二州人多餓死,遣四府掾分行赈給。”

一種少數民族自治區域的行政區劃單位,介于自治區和自治縣之間。

周代指離王畿二百裡外的行政區域。

《周禮·地官·載師》:“以官田、牛田、賞田、牧田任遠郊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

周代方伯統屬之地。

《禮記·王制》:“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

古國名。姓。春秋初年為杞所滅。

《春秋·桓公五年》:“冬,州公如曹。”

古國名。偃姓。春秋時為楚所滅。

《左傳·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貳轸。鄖人軍于蒲騷,将與随、絞、州、蓼伐楚師。”

古地名。故地在今河南沁陽縣東南。

《左傳·昭公三年》:“子豐有勞于晉國,餘聞而弗忘,賜女州田,以胙乃舊勳。”

古地名。故地在今湖北監利縣東。

《史記·楚世家》:“考烈王元年,納州于秦以平。是時楚益弱。”裴骃集解引徐廣曰:“南郡有州陵縣。”

(Zhōu)姓氏用字。

動詞

〈文言〉區劃地域以聚居。

《大戴禮記·主言》:“昔者明主之治民有法,必别地以州之,分屬而治之。”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一】【川部】職流切(zhōu)

水中可居曰州,周遶其旁,從重川①。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詩》②曰:“在河之州。”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生之。

?,古文州。

【注釋】徐铉注:今别作洲,非是。①從重川:于鬯《職墨》:“從重川,對未見水中可居之義。故上下體特作環抱形,中間三虛處即象水中可居之地。此從虛處象形,象形之又一法也。”②《詩》:指《周南·關雎》。今本“州”作“洲”。

說文解字注

水中可凥者曰州。

段注:凥,各本作居,今正。者字今補。《周南》:在河之州。《釋水》《毛傳》皆曰:水中可居者曰州。

水?繞其旁,從重川。

段注:水字今補。?繞,各本作周遶,誤,今正。?者,帀也。會意。職流切。三部。俗作洲。

昔堯遭洪水,民凥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段注:州本州渚字,引申之乃為九州。俗乃别制洲字,而小大分系矣。

《詩》曰:在河之州。

段注:《關雎》文。證州之本義也。

一曰州,?也。

段注:以疊韻為訓。?。耕治之田也。

各?其土而生也。

段注:人各耕治以為生。此說州之别一義。其實前義内可包。

?,州,古文州。

段注:此像前後左右皆水。

廣韻

職流切,平尤章‖州聲幽1部(zhōu)

州,州郡。《周禮》曰:“五黨為州。”又姓,《左傳》晉大夫州綽。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巛部】州·康熙筆畫:6·部外筆畫:3

古文:?、?、?、?

《唐韻》《正韻》職流切。《集韻》《韻會》之由切,竝音周。《說文》:水中可居曰州。周繞其旁,從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主之。《廣雅》:州,殊也,浮也。《春秋題辭》:州之為言殊也。《釋名》:州,注也。郡國所注仰也。《玉篇》:九州也,時也,宮也,居也。《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為幽州并州。分青州為營州。疏:《禹貢》治水之時,猶為九州,今始為十二州。左傳雲:昔夏之方有德也,貢金九牧,則禹登王佐,還置九州,其名蓋如禹貢。《禹貢》:冀、兖、青、徐、荊、揚、豫、梁、雍。《周禮·夏官》:九州:揚、荊、豫、青、兖、雍、幽、冀、并。《爾雅·釋地》:冀、豫、雝、荊、揚、兖、徐、幽、營,九州。疏:《禹貢》有青、徐、梁,無幽、并、營,是夏制。周禮有青、并、幽,無徐、梁、營,是周制。此有幽、徐、營而無青、梁,并,疑是殷制也。《史記·孟子傳》:驺衍言:中國名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又《周禮·地官》:五黨為州。注:州二千五百家。《論語》:言不忠信,行不笃敬,雖州裡行乎哉。

又國名。《春秋·桓五年》:州公如曹。傳:淳于公如曹。注:淳于,州國所都。城陽淳于縣也。《括地志》:密州,安丘縣東三十裡古州國,周武王封為淳于國。

又邑名。《左傳·昭三年》:鄭伯如晉,公孫段相晉侯,曰:子豐有勞於晉,餘聞而弗忘,賜女州田。注:州縣,今屬河内郡。又《春秋·成七年》:吳入州來。注:楚邑,淮南下蔡縣。又《史記·楚世家》:考烈王元年,納州於秦。注:南郡有州陵縣。

又姓。《左傳·襄二十一年》:州綽出奔齊。注:晉大夫。

又《爾雅·釋畜》:白州驠。注:州,竅。疏:謂馬之白尻者也。

又與洲通。◎按《說文》:引《詩·周南》:在河之州,今文作洲,古通。

又葉專於切,音朱。《易林》:鸇鸠徙巢,西至平州。遭逢雷電,霹我葺廬。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