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稈畫

麥稈畫

漢族獨有的特色工藝品
麥稈畫是中國獨有的特色工藝品之一,中國民間剪貼畫的一種,麥稈畫雖來自民間,卻十分稀罕,更因其作為皇家貢品。麥稈畫始于隋唐時代。它和剪紙、布貼一樣是一種剪貼藝術。麥稈要經過:"熏、蒸、漂、刮、推、燙、以及剪、刻、編、繪"等多道工序,依麥稈本身的光澤、紋彩和質感,一般不着色,根據需要進行剪裁和粘貼而成。麥稈畫具有光澤透亮、裝钸效果好、藝術感染力強等優點,制作出的人物、花鳥、動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以古樸自然,高貴典雅之美。河南清豐麥稈剪貼(即麥稈畫)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1]
  • 中文名:麥稈畫
  • 别名:麥草畫、麥燙畫、麥稭畫等
  • 性質:漢族獨有的特色工藝品
  • 類别:中國民間剪貼畫的一種

簡介

麥稈畫,又稱麥草畫、麥燙畫、麥稭畫、燒燙畫等,其工藝源于我國古代中原地區,曆史已有千年,後經曆代傳播,成為一種完善的藝術形式。麥稈畫是民間純手工藝技術,它充分利用天然麥稈的自然光澤和材質,表現天地風雨、花鳥蟲魚、人物風景、花卉動物等,栩栩如生,巧奪天工。其一幅作品的完成要經曆割、漂、刮、碾、燙、熏等多道工序,制作精細而繁瑣,過程漫長而艱辛,對制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審美能力等都是一種考驗。正因我們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堅毅的品質,才造就了麥稈畫這不可多得的藝術精粹。因其出色的工藝價值和表現技巧,文化部将其正式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常言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麥稈工藝畫既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内涵,又極富現代裝飾性和欣賞性,最能體現和展示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的精巧技藝和聰明才智,自麥稈畫浮現以來,因其獨特的工藝價值和廣泛适合的裝飾性.

麥稈畫分字屏、畫屏,已制作出玻璃鏡框與油漆硬闆兩種幅畫,挂式、立式、座式,大中小型齊全,多種字畫圖案能與現代各種款式家具擺飾和諧,悅目賞心,并廣泛應用于家庭、賓館、店鋪、會議廳等室内永久性裝飾。

發展曆史

傳說

據考證小麥先是由西亞通過中亞進入到中國的西部地區。戰國時代的《穆天子傳》記述周穆王西遊時,新疆、青海一帶部落饋贈的食品中就有麥。 商周時期,麥子已入黃河中下遊地區。春秋時期,麥子已是中原地區司空見慣的作物了。《左傳》記載,今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當時都有小麥生産。

從麥子出現在古中國的那一天起,我們聰慧的祖先就開始以麥稈為原材料進行藝術畫的創作了,但由于曆史變遷和社會動蕩,傳說中的麥稈畫長期以來難覓其蹤,有傳說:東漢劉秀被王莽追殺,萬般無奈,藏于麥地之中,麥草随即化為樹林保護劉秀。因此當地人視麥草為祈福迎祥之草,逐制作麥草畫,供奉朝廷。

及至清代乾隆年間,四海升平,萬國來朝,宮中宮女日增。一日,榜葛剌(古孟加拉國)使者來朝,奉榜葛剌國王之命,進貢“神獸麒麟”(後證實為長頸鹿)。既見麒麟,乾隆龍顔大悅,立命左右賞賜榜葛剌使者,又命使者解脫缰繩,欲觀神獸躍動之姿。奈何缰繩既解,神獸受驚,竟追趕乾隆,侍衛們忌憚傷及神獸,隻得掩護乾隆後退。乾隆退至宮廷一角,又熱又急,不由得火氣上漲,暗想待朕脫身以後,必将榜葛剌踏為平地,以解心頭之恨。正此時,忽然遇見一個宮女前來,手持一幅畫作以為遮擋之物。乾隆正是焦急之時,而神獸卻蓦然止步,情緒漸漸平複,甚至嘗試啃食畫中樹葉。

乾隆不由得心下大樂,他問到宮女,此為何物。那女子答道,此物為麥草畫,乃奴婢故鄉所産,以解奴婢思鄉之苦。知道今日陛下有難,匆忙間前來搭救,幸得陛下鴻福齊天,有驚無險。

乾隆心中一凜,莫非此女在勸谏我多行節儉,止奢靡之風?他剛要詢問,女子轉身逃去不見,徒留畫作于石階之上,畫中樹葉栩栩如生。乾隆大驚之下,晚年及時止刹宮中奢靡之風。唯獨那一幅麥草畫,乾隆念念不忘,派出各地官員百般尋找,終于發現是潮州府名産麥草畫。于是,乾隆欽點潮州府尹,每年上貢麥草畫。及此,麥稈畫成為清宮貢品中極富傳奇色彩的一件。。

及至清朝覆滅,宮廷藏品傳入民間,麥畫精美絕倫,便成了民間收藏人士的喜好之物。

寓意

依此傳說,東漢年間麥稈畫的藝術層次與寓意又有了曆史性的發展與升華。作為賴以生存的主要食品,小麥曆來被人們視為神聖之物,古人祭祀天地就賦予了小麥極高的地位,它象征豐收和财富。麥稈畫也因為它的材質來源而不僅有濃厚的民間味道,又有着吉祥高貴的象征意味。

然而在封建的農耕社會,麥稈畫雖來自民間,卻也十分稀罕,更因其作為皇家貢品,所以不可能在平凡百姓中流行,隻能作為奇藝在皇室貴族間賞析珍藏。老一輩民間藝術家嘔心瀝血挖掘研究古老的工藝技術,大膽進行實踐,使麥稈畫這一民間瑰寶重現人間。

文化介紹

稭杆工藝畫是中國獨有的民間手工藝制品,是中國民間藝術圓中的一朵奇葩,源于隋,興盛于唐宋,流行于明清。麥稈,經過現代技術處理,大膽吸收中國畫、版畫、剪紙、漆畫及油畫等諸多藝術表現形式,呈現天趣合一,恰到妙處的意境。在畫面風格上,以民間傳統工藝為本,努力追求時代特色;在色彩運用上,以麥稈兒自然色為主調,點綴少許明快色彩而富于變化,配以紅與黑相間的底紋,使其渾然一體,醒目、大氣。制作精美,色澤明快,神态逼真,給人一種反樸歸真的藝術享受。 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藝,赢得了國内外藝術界很高的評價,深受中外人士青睐,被譽為中華瑰寶,民間一絕,藝術珍品。

麥草畫手工藝品用料安全環保,形象生動逼真,不但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還有較高的欣賞、收藏價值。已成為賓館、會堂、現代家庭裝飾和饋贈親朋好友,傳遞友情的最佳禮品。不少産品,随國際友人踏科入異國他鄉,并在亞歐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巡展,發展和拍賣,深受國内外人士的青睐和好評。這一獨具魅力的藝術奇葩已十多次被國家及省、市新聞媒體專題報道,麥草畫不失為“中華一絕,民間瑰寶,國際金獎,藝術珍品“。

麥稈畫有很好的欣賞和收藏價值,按規格設計的大小可以裝飾在各種場合,也更能增添各類場合的文化氛圍,随着現代文化的不斷發展,麥稈畫将成為不可多得的收藏品和各類場合的室内裝飾品。

制作工藝

麥稈畫采用純天然原料生産,符合環保要求,着色采取熨燙方法,保證了産品的形色不變和長期保存。它工藝制作精細奇巧,設計融合了古典與時尚元素,構圖萬變,效果令人驚歎。麥稈畫有多種規格和圖案,産品題材涵蓋人物、人體、建築、風景、花卉、花鳥、卡通、動物、曆史文化等多個方面,兼有現代與仿古風格、純色與彩色工藝。其采用純手工制作、不可嚴格複制的藝術特點,使其市場價值非一般裝飾品所能比拟。無論是賓館、酒店、辦公室、會議室,還是家庭客廳、卧室、餐廳,麥稈畫都适合裝飾布置,與一般裝飾品相比,更能彰顯主人的個性追求及高雅品位,同時,也是商務禮品、親友饋贈、欣賞收藏、旅遊紀念的很好選麥稈畫通過高超的藝術技巧表現豐富的文化内涵,巧奪天工,栩栩如生,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麥稈畫制作工序十分複雜,整個制作工序全憑手工完成。需先将麥稈浸泡、熏蒸、漂洗,然後剖開整平,再進行薰燙,充分利用麥稈本身的自然光澤和質地,結合溫度的高低變化,對薰燙部位分輕重緩急靈活處理,技術上吸收融合國畫、版畫、剪紙、烙畫等諸多藝術手法,使麥稈表面形成深淺不同的層次和色變,之後再經剪、裁、印、貼等工序,才能制作出既古樸典雅、富麗堂皇,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藝術作品。從大的方面歸納,制作工序可分為拼料、下料、燙料、粘貼、裝裱等步驟,每一步驟中還可細分多道小步驟。

藝術魅力

麥稈畫承載着中國千年以來的曆史文化。從麥子作為古代直至今天中國民衆的主要食糧,可以說麥子是奠基中國民衆生存經濟的骨髓,也是滋育社會發展的生命血液,因麥子而産生的藝術,必定是發自深心、源自血内的生命藝術,其中沒有虛浮,沒有嘩寵,沒有僞佞和懈惰,有的都是真希望、真心血和超乎絕倫的辛勤和智慧。麥稈畫既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内涵,又極富現代裝飾性和欣賞性,其藝術魅力源于所蘊含的曆史文化,也表現在其所作的傳承與創新。

麥稈畫古代是一種源自民間的手工藝術,限于古人的思維定勢和社會發展水平,麥稈畫雖屬創新,但還存在做工粗簡等弊病,即至80到90年代,麥稈畫的制作技術也并不成熟,還是處于生長和摸索時期,那個階段的麥稈畫僅僅是把麥稈簡單處理後貼至畫闆上,效果呆闆,還不具備适合大衆的觀賞性和裝飾性。直到90年代初麥稈畫立體繪畫熨燙技法産生,在制作中加入美術繪畫專業方面的構想和設計,将現代美術思想和繪畫技法融入到麥稈畫制作的關鍵步驟中,創作出了具有清晰的層次、合理的透視、自然的光感,具有嶄新的藝術表現效果的作品,才使麥稈畫的制作工藝發生了變革,躍上了一個新台階。并且随着工藝技術的革新,麥稈畫的表現題材也有了很大突破。衆所周知,藝術表現題材範圍無限廣闊,所有生産生活的内容都可提煉升華成為藝術品的表現題材,但傳統的麥稈畫題材比較狹窄,基本囿于花鳥和人物兩個方面。而自立體繪畫熨燙技法産生之後,麥稈畫的表現能力大大加強,表現題材開始呈多樣化,出現了花卉、風景、建築、花鳥、山水、人物、人體、文化、器物等多種題材,極大地豐富了麥稈畫的表現範圍,增強了麥稈畫的适應性和普及程度。傳承加上創新,當代麥稈畫藝術家在傳統麥稈畫制作技術的基礎上融入自身具備的現代藝術人才的藝術品位和表現技法,使麥稈畫自身的工藝素質較之以前有了較大的飛躍,成為民間藝術領域的一朵奇葩,散發出别樣的光彩。麥稈畫不僅僅是挂在牆面或擺放在廳堂的一幅畫。因其可考究的曆史已逾千年,更有多種傳說印證其不同凡響的産生背景,加之其不輸于任何其他門類工藝的表現技巧和能力,所以從80年代重新浮現,至今二十幾年時間,受到的關注和取得的成就已可以趕超曆史更悠久、并且從業者不可計數的瓷器、刺繡等經典傳統工藝。多位藝術家的作品被選為國家領導人贈送外賓的禮物,或者擺放到一些國家、國際級的重要場合,在多屆不同的博覽會、交易會和工藝品專業評獎中更獲獎無數,并于2006年獲得了世界手工藝的最高獎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傑出手工藝品徽章”。

鑒别與欣賞

時下,麥稈畫的制作和生産已成燎原之勢。麥稈畫從一種新興的傳統工藝到逐漸為人所知并大量流通于市場,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因此加入者衆多,但因其藝術素質和工藝水平良莠不齊,造成麥稈畫的工藝品質有很大差别。差别主要在兩個方面:選材和做工。

選材指原材料的加工和選擇。麥子稭稈收割中因為手工接觸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不可避免會産生很多小的破損、印痕,另有一部分天生色澤雜亂、發黃或黑,這在拼料之前都要挑選舍棄的。拼成的闆料因為操作的原因也會有小部分色澤不理想或者印痕明顯而不能使用。如果将這些不合格的材料使用在制圖上,就會嚴重破壞圖案的整體效果,同時經不起近處觀賞,喪失麥稈畫的材料優勢,失去麥稈畫的工藝價值。

做工好壞更是直接影響麥稈畫的最終效果。一件工藝品的價值很大程度反映在其做工水平上。粗簡和精心的做工會産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一幅優質的麥稈畫,必定是剪裁圓滑、流暢,熨燙的色澤自然、靈活,粘貼平整,無錯位、無起皮,色澤明亮,質感韌滑,細部無呲裂、無印痕,造型準确,構圖和諧,富有藝術美感。

《周禮》中說: “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其四者,然後可以為良。”(《考工記》)将自然條件同人工技藝完美地結合起來才能創造出優良的器物,這是造物設計的重要原則,也是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是藝術工作者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材美工巧”的麥草藝術——麥稈畫的設計制作如果充分考慮到人與自然和生态的關系,秉承和諧共生的設計理念,一定能創造出美妙絕倫的藝術精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