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

理性與感性

心理學名詞
人過于理性就壓抑無比,追求權力之争,追求非白即黑,隻有寂寞環繞。而人過于感性則是放縱之至,妖獸代表着快樂、欲望、危險,随心所欲。這兩方是物體與影子,同時存在,也同時消亡。如果雙方能和平相處,互相尊重,那這個世界就好多了。
    中文名:理性與感性 外文名: 适用領域:心理治療 所屬學科:心理學 思想:人生哲理

​什麼是理性

題外話,關于理性和感性的争論,當年每次争論時都使寝室裡硝煙彌漫,以緻同寝室者大呼:珍愛生命,遠離辯論。近日在火鍋旁重拾此辯題,依然火熱如舊,因此将本人觀點記錄如下,以起引玉之意。

有效的辯論必須建立在一個共同的理論基礎上,所以要在這裡讨論什麼是理性,必須先明确一個前提:這個世界的萬物發展是存在規律的。如果這個前提各位不同意今天就可以立刻打住,回家睡大覺算了。

很好,如果大家對這個大前提沒有異議,就可以得出關于理性的第一條描述:

重視并遵循規律的一般是理性的表現。

一個理性的思維一般都表現為:如果要做某事,那要選擇一個可行的方法。而所謂“可行”,就是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

而反觀一個感性的思維,則一般表現成:如果要做某件事,就要選擇一個希望的方法。

舉個例子,某天你回到家正在換鞋子,你老婆聞到你臭襪子的味道,大呼受不了,要你穿上鞋子。然後她又要你脫了襪子好拿去洗,于是你就有要脫鞋子,但是她因為受不了味道就是不肯定你脫鞋子。OK,下面她就提出一個宇宙霹靂無敵的要求:讓你穿着鞋子脫襪子。

厲害吧?無敵吧?見識了什麼叫做感性了吧?感性極端的一種表現就是,感性的人不在乎這個手段是否可行,他更在乎的是這個手段是不是他喜好的。在此不得不敬佩一些那些特别感性的女同胞們,她們經常很認真地提出一些令你哭笑不得的要求。難怪上帝至今也是單身,女同胞的有些願望估計連全能的他都實現不了——當然,這是題外話。

現在們明确了理性和感性的第一個區别:

理性一般遵循規律(規則),感性一般輕視規律(規則)。

基于這個區别,可以對理性進行第二條描述:理性一般追求效率。

由于事物發展是要遵循規律的,所以事情不是你想成功就成功,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等等等等。因為要考慮這些成本,所以理性一般追求效率。

而感性一般無視這些成本的。蘇東坡曾經很感性的說:我欲乘風歸去。歸去?去哪?上月球啊。中國嫦娥計劃搞了這麼多年還沒實現,花了多少人力物力,你當去月球是上青樓啊?想去就去。

當然,感性的人不管這些,效率不是問題,是自己喜歡的,是自己希望的,這才是關鍵。有錢難買樂意嘛。

好吧,很樂意的說出理性和感性的第二個區别:

理性一般追求效率,感性一般不計成本。

從上面的一些例子,和生活中的一些現實,其實不難看出,人類的欲望是花樣繁多千奇百怪的。但是由于客觀規律的存在,有些欲望是可行的,而有些欲望則是不可實現的。而理性表現為遵循規律,人又表現為充滿欲望,于是理性人就表現為壓抑欲望。

這是理性的第三條描述。

所以,當我們認為一個人有理性的時候,一般都能發現,他表現得較為克制,謹慎和有耐心。

不過在這裡要說的是,并不是壓抑欲望的人就是理性的。很多苦行僧,比如達芬奇密碼裡的那位殺手,他們的行為都表現得很壓抑欲望,但是他們卻未必理性。因為他們不是因為覺得這個欲望不可行而壓抑它,他們是為了壓抑而壓抑,兩者是有本質不同的。

所以,理性和感性的第三個區别:

理性壓抑欲望,感性追求滿足。

尋求有效的方法去達到目的的行為稱為理性。

反之,尋求喜歡的方式去達到目的的行為稱為感性。

動物有沒有理性

問題是這樣的,理性是生存,感性是生活,生命不息,生活不止。理性就是行為控制情緒,感性就是情緒控制行為。

很好,狼餓了以後會去捕獵,而且獵殺極有技巧,那它算不算理性?蜜蜂飛的曲線最短,它算不算理性?

我們一個個來解決,先從蜜蜂開始。首先,壓根不覺得蜜蜂這樣飛是經過大腦選擇的,這根本就是一個生理反應。而在理性定義裡,尋求的意思是通過思考。如果沒思考根本談不上理性。

那如果蜜蜂思考了呢?就像狼捕獵一樣。

那就認為它們有理性,起碼在這件事上是有理性的。

但是不要被“它們有理性”誤導,這是一句表意不清的話。有理性,其實是個很含混的概念,就好像說有錢,A有錢,B也有錢,那是不是說A和B财富相同呢?當然不是。

所以,有理性也是分等級的,就像有錢一樣,要分小富翁,中富翁,大富翁,超級富豪的。說動物有理性,是說他們在某些事上可以通過思考——雖然還不知道它們怎麼想的——選擇有效甚至最佳的方案,但這并不意味着沒什麼它們都是有理性的。

同樣,說人類比動物理性,是因為能在更多更廣闊的領域選擇有效甚至最佳的方案。在越多的領域和事件上做出越有效的選擇,就是越理性。反之,選擇越傾向喜好,就是越感性。

選擇

比如,你明天被你有錢的老闆派到廣州去出公差,現在你要選擇坐車、坐船還是坐飛機。一般人肯定選擇坐飛機。這個選擇就很理性,因為這是很有效的做法,反正老闆出錢,而且速度快,即使你不喜歡飛機裡面那狹小的座位和明顯已經是空嫂的空姐。而如果你很感性,你可能會說,就讓走着去廣州吧,最好天上還下點雨。多浪漫啊~如果你這麼選擇的話,徹底無語。

現在既然你已經選擇做飛機,那你要選哪個航空公司的。最後你選擇了東航。為啥?空姐比較漂亮。

很好,你明天将坐東航的飛機去廣州。恭祝你一路順風。在你登機前提醒你,你剛剛做的這個選擇其實就是個既理性又感性的選擇。

其實,在現在這個社會裡,由于追求效率成為風尚,人們思維中理性的成分越來越多,感性的成分越來越少。但是,人終究還是一種理性和感性混雜的動物。純感性和純理性的人都不存在,前者肯定活不下來,後者違背人的生物性。

理性VS感性

理了半天,終于把理性和感性的概念理清楚了一點,下面進入理性和感性的實戰比較。

辯論的起因是這樣的,TT認為,人在做決策的時候,特别是在混沌系統面前,并沒有所謂的理性思考,更多是根據自己的做事風格、經驗、直覺甚至喜好來做出判斷,而且沒辦法證明理性思考了以後就比感性選擇更有效。所以,理性其實沒啥用。

現在不想争理性到底有沒有用,不如先來解決三個問題,然後再來看理性有沒有用。

第一,人是不是在決策的時候都是“根據自己的做事風格、經驗、直覺甚至喜好來做出判斷”?

第二,人在什麼時候“根據自己的做事風格、經驗、直覺甚至喜好來做出判斷”?

第三,人為什麼“根據自己的做事風格、經驗、直覺甚至喜好來做出判斷”?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不是!

公司決策,國家決策的時候,決策層是很少會“根據自己的做事風格、經驗、直覺甚至喜好來做出判斷”的。再次拿TT喜歡的美國舉例,美國決策層有一套成熟的調查、咨詢、分析、聽證和表決的體制,總統在很多決策的面前壓根就是個橡皮圖章,哪有什麼做事風格可言。如果你覺得這個例子不夠典型,那再換一個,一個公司決策人——CEO,他怎麼決策。首先,他會叫市場部去調研,内容包括目标市場的容量、目标客戶群的年齡、偏好、數量、購買力,然後再叫技術部出具産品的可行性報告和成本預算,再找精算師幫忙定價,最後他對這一堆報表,腦子裡在琢磨,這筆生意賺得了錢嗎?這時候的他超級冷酷無情,什麼個人喜好和直覺他可全不管,他看的就是數字!這,就是商人。

知道TT這時候肯定要不服了:TMD,你以為有幾個人能做的像那個CEO一樣啊?有這麼好的團隊。那些小老闆還不是靠直覺。

OK,小老闆的問題會在第三個問題裡慢慢分析。這裡隻要你記住一點,上面,就是大BOSS和小老闆的區别,理性和感性的區别。

第二個問題,人在什麼時候“根據自己的做事風格、經驗、直覺甚至喜好來做出判斷”?

情況有很多種,大緻分類列舉如下:

一、這個判斷無傷大雅,即使錯了也沒有啥損失;

二、理性分析不清楚問題的時候;

三、此人就是喜歡根據自己的做事風格、經驗、直覺甚至喜好來做出判斷

第一種情況不說啥了,有錢難買樂意嘛。

第二種情況要讨論一下,為啥理性分析沒用呢?那也是三種可能:資料不足,定理不足,時間不足。

什麼是資料不足,就是你獲取的信息不足,妨礙了你的分析,不能得出結論。

那資料足了,是不是就能得出結論了呢?不一定,還有可能定理不足。比如我問你,請告訴我矩陣A和矩陣B相乘的結果。如果你不知道矩陣相乘的定理,我想這題你這輩子做不出來。這叫做定理不足。另外,在這裡提一句,智商相同的兩個人未必能做同樣的事。隔行如隔山,某種意義上就是定理不足。

好,那如果資料和定理都足了,是不是就可以得出結論了?當然還不是。你還有可能時間不夠。我請你在一秒鐘内告訴我1454542451*454164156644/45471545等于多少,你可能知道嗎?

所以,理性分析為啥有時候沒用,因為它受客觀因素的制約的比較厲害。雖然我們說這個世界都是按規律運行的。但是規律還分已知的,正在知道的和未知的。牛頓三大定理算是已知的,經濟學和心理學算正在知道的,神和神迹估計就算是未知的了。因此,資料、定理和時間的缺乏,影響了理性的發揮。

在這裡感性就發揮出優勢了。不論結果而言,通過感性下個判斷根本沒限制,0.1秒的時間就夠了。

第三種情況,這個人真幸福,0.1秒就能解決困擾别人很久的問題。當然,結果不談。

第三個問題,人為什麼“根據自己的做事風格、經驗、直覺甚至喜好來做出判斷”?

理由其實闡述過了,就是上面的幾種情況。

一個小老闆,由于财力、物力、人力和能力的限制,很可能沒辦法通過理性分析得到一個結論,但是他又必須作結論的時候,他就隻能靠自己的做事風格、經驗、直覺甚至喜好了。

不過,其實剛剛說“做事風格、經驗、直覺甚至喜好”,并不是說這就是感性。其實在裡面還是有理性的成分的。比如做事風格,謹慎的人比沖動的人成功的概率要高,因為他們偏理性。具體到某件事,比如某種遊戲的時候,某種性格的人獲勝的可能性比較大一些,因為他這種性格比較符合獲勝的規律。如果你能夠在遊戲時——最好是和陌生人遊戲時——較成功的模仿那種性格,你的獲勝機率也會增加。

那比較到這裡,理性和感性在實戰中仿佛沒啥區别到底是因為理性本身的問題呢,還是因為人和環境的問題呢?

說到底,人是不能屈從環境的。在不利的環境中把決策交給直覺,雖然也是選擇之一,但絕對是最後的選擇。如果想提高成功的把握,想法打破不利的環境,為理性分析創造條件才是第一選擇。

聰明與智慧理性和感性

人類走過了多種文明形态的曆程,從遊牧社會形态的文明到農耕文明再到機械文明等等。在每一個形态中物質環境和人的精神内涵是不同的,所以在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上也不同。用“聰明”來舉例,在遊牧形态的社會中,勇力騎射是生存的基礎,說一個人聰明除了勇力外,還要精通各種動物的習性,能分辨野獸的糞便,才能解決溫飽。

那時的人很淳樸,聰明中幾乎沒有多少人際交往的内涵。到了農耕文明的時候,聰明在“物”的方面,可以指的是對于天時物候和一些勞動工具的制造、維護,勇力則比較次要了。那時的社會,信仰的氛圍比較濃厚,心思不那麼太複雜,聚族而居以血緣為人際的紐帶。人們不是太看重現實世界如何如何,對于開發新奇東西的聰明者,常常被稱為“奇技淫巧”而受到排斥。

到了機械文明的時代,出現了文藝複興和實證科學,社會也演進的比較複雜了。聰明的内涵中,對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就越來越看重,學校也比較普及了,對數理化知識掌握的深淺以及實用技能的高低等等都充實到聰明的内涵中去了。那時人們心智越來越集中于物質現實,智慧被實證科學的研究精神越來越充滿,也漸漸地理解不了宗教的真意了,宗教經典也似乎變成研究哲學的寶典,口才論辯越來越流行。

人文情懷逐漸充實到道德的内涵之中,好像人性(欲望、自我)覺醒了,“神”在信仰中慢慢地變成了一個影子,漸行漸遠。這個時候,行業衆多,商業發達,人心已經比較複雜了,也出現了現代所謂的“政治”,相應地聰明的内涵中被大量地注入人際交往中的許多技巧手腕。

到了現代文明的今天,實證科學發明了驚人的衆多生産、生活、娛樂工具,人和自然脫離的越來越遠。如果說在遊牧時代,人們完全生活在自然之中,那麼到了今天,人實質上生活在自己建造的“人化世界”之中-----龐大的城市、工廠、商場、劇院等等,基本上可以生活在自己所搭建出來的人造世界之中。

當然也有少數人喜歡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時下不也流行背包客、探險家嗎?現代的媒體對人的影響非常大,孩子們自覺不自覺地就會受到電影、電視、報紙所極力渲染人物的熏陶感染。兒時所奠定的其實是人精神方面的内核,那其中就包涵了信仰、道德、禮儀這些最基本的東西,長大了隻不過是去實踐與完善!如果在年幼時缺失了這些精神内核,實質上這個人就将變成知識和欲望的奴隸,隻能在命運的旅途中随波逐流了。

現代很多人生下來就沒能在碧藍的天空下、清澈的河流中嬉戲打鬧過,爆炸性增長的知識以及實證科學對人思維的統一,将教育完全規範化了,就像麥當勞的快餐一樣,雖然眼花缭亂,終究不過是一些标準化了的特色大餐。人從幼兒園就開始現代文明的洗禮,然後小學、初高中、大學、研究生、博士生這樣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這時的聰明中含有了太多的知識内涵,勇力和道德幾乎就被排斥在外。當然随着電腦和人工智能的出現和飛速發展,人類世界幾乎是發生了翻天複地的變化,這條“聰明”的路對人而言走的很辛苦啊!面對爆炸性擴充的各種學科理論,即使苦學20年拿到博士學位,往往也很難看全整個科學的全貌!人生有幾個20年?在這條路上走下去要想了解人體、時空、宇宙之謎(這就是慧悟),幾乎就是不可能。

總結

上面的分析隻有短短的五千年左右,而科學所探知的地球年齡是數十億年,宇宙呢?如果人類繼續和平發展下去,再過1000年,社會的形态是什麼樣?聰明的内涵還會有多大的變遷呢?但人生隻有百年啊!當人面對各種問題時,常常會用自己所在時代的經驗去衡量,然而這個經驗卻是是從學校、工作和生活中養成的、得來的,在宇宙空間中非常的微小和短暫,必然不是可以在所有空間和時間中都能成立的東西,說到底隻是後天所形成的“感性”。

感性讓我們在社會中如魚得水,生活的自在,但同時也将我們限定在其中。當發生穿越時(譬如思想穿越),原來的那一套就行不通了!就像我們在科幻電影中看到的那樣,一個遊牧部落的人穿越時空來到現代社會,鬧出許多笑話,同樣的情況,現代人回溯時空到古代也問題多多曆盡艱險。

其實宗教信仰或者修煉某種正法門,目的就是回歸到高層空間(天國世界)中去。這個回歸的過程就是自人的世界穿越層層時空,回到真正産生人生命的空間啊!過去把這個過程叫做:返本歸真。

回歸中低層次上的思維形式、觀念對返本歸真而言,都是障礙!所以佛陀講空、道家講無、基督講信和愛,都是要正信者放棄這些後天的感性經驗!想想看,一個人妒忌心、色心、貪心等等還未修掉(人的心多了),就上去了當菩薩、當佛、當神,會不會在那些心的驅使下幹出蠢事來?一定會的。當然宇宙的法則在制約着一切,心性沒有達到标準的就一定是上不去的。

雖然像聰明、美醜之類的觀念會随着這個穿越而變化,但真誠和善良則是不變的,而忍耐也是不變的!通過探險家到殘留的原始部落中探險所寫下來的遊記,或者是大家用理智去分析,不難發現正是有“善”,所以原始部落的人會收留或救助那個外來者;有“真”大家才能交流;至于說“忍”那是在一切社會中都需要的品質。

常常有言不及義的感覺啊,僅是一家之言。大家都有思想可以自主地做判斷。如果在重大問題上不被後天的感性經驗所遮蓋住,用先天善良的本性來判斷是非、正邪、善惡,理性的抉擇就能有幸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