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妓

藝妓

日本特有的一種女性表演藝術工作者
藝妓(日語:芸妓、芸者),中文或作藝伎,是日本特有的一種女性表演藝術工作者。除巧言利口外,她們必須具有唱歌、跳舞和彈「三味線」(三弦變種)的技能。藝伎制度據說是在17世紀出現的,目的是在高級妓女和公娼之外,另設一類受過訓練的表演藝人,雖然如此,她們有時也會和顧客有性交易關系,她們主要是透過才藝來取悅客人。1920年代,日本藝伎有八萬名之多,但是到21世紀初的數目減少到一兩千人,而且幾乎全部局限于東京和京都,顧主僅為最有錢的商人和最有勢力的政客。普通生意人現在找的是酒吧女老闆,她們雖沒受過傳統的歌唱或舞蹈訓練,但像藝伎一樣體貼而能言善道。日本藝伎(Geisha)産生于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最初的藝伎全部是男性,他們在妓院和娛樂場所以演奏傳統鼓樂、說唱逗樂為生。大約1750年左右,出現了第一個女藝伎。18世紀中葉,藝伎職業漸漸被女性取代,這一傳統也一直沿襲至今。
    本名:藝伎 别名:舞子或舞妓 字: 号: 所處時代:日本 民族族群:日本 出生地:日本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藝伎 其他外文名:Geisha、芸妓、芸者 國籍:日本 民族:大和民族 代 表:岩崎峰子 分 類:服務類 釋 義:藝術表演者

簡介

藝妓(Geisha)是一項日本傳統職業。在藝妓業從藝的女妓大多美豔柔情,服飾華麗,知書識禮,尤擅歌舞琴瑟,主業是陪客飲酒作樂。藝妓業是表演藝術,不是賣弄色情,藝妓也并非妓女。她們滿足男人們的夢想——享樂、浪漫和占有欲。這裡面包含着男歡女樂的成分,所以稱之為藝妓。白色的妝容、精緻的和服以及舞姬發型都是藝妓最受歡迎的形象特征。

藝妓大多在藝館待客,但有時也受邀到茶館酒樓陪客作藝。通常與她們交易的,都是上層社會有錢有勢的男人。談論生意的男人們喜歡請一位藝妓相伴,為他們斟酒上菜,調節氣氛。現在的日本仍有少數女性抱着浪漫的幻想以及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加入藝妓行業。但在二戰以前,絕大部分藝妓是為了生計,被迫從事這一職業的。行業規定,藝妓在從業期内不得結婚,否則,必須先引退,以保持藝妓“純潔”的形象。

稱謂

日本各地對藝妓的稱呼略有不同:

在東京等關東地區稱為“芸者(げいしゃ,Geisha)”,見習階段稱“半玉”、“雛妓”;

在京都、大阪等關西地區則稱為“芸妓”(或寫為“芸子”,皆讀為げいこ,Geiko)”,見習階段稱“舞妓(或寫為“舞子”,皆讀為まいこ,Maiko)”。

自明治時代開始也有“芸妓(げいぎ,Geigi)”這種讀法。歐美世界則以關東文化為主,皆以“Geisha”此讀法來轉譯。

翻譯

在日語中,“妓”字保留了傳統漢語的用法,既可代表女性藝術表演者,亦可代表女性性工作者。而藝妓的“妓”是指前者,因為藝妓在原則上是藝術表演者,并不從事性交易。但在現代中文裡,多把“妓”字直覺關聯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藝伎”這種以避諱為目的的現代中文譯法。

日語中的“伎”專指男性表演者,所以有人主張“藝妓”才是正确的中文翻譯寫法,以示區别。

起源發展

起源

日本的藝妓文化是由京都開始向外發展,而京都藝妓的起源可追溯到約17世紀的京都八坂神社所在的東山。八坂神社是京都衆多神社及寺廟中一個非常著名的神社,而且曆史悠久。據說那時參詣八坂神社的人很多,自然附近就聚集了很多商店,形成一個商業區。其中有許多稱為“水茶屋”的店,販賣茶、團子等點心,讓日本全國各地到來的信徒有個暫時休憩的地方。

在這些店工作的女服務生稱為“茶汲女”或“茶點女”。有些茶汲女會用歌曲、舞蹈來吸引客人,也就是現代所謂的商業手法。日子久了,這種商業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品質也一直提高,例如三味線的演奏也加入了。在這種良性循環下,有的水茶屋生意越來越好,規模開始擴充,商品種類也開始增加,例如酒、高級料理等都出現了。

既然茶汲女的表演是一個重要的商業手法,有些水茶屋老闆便開始對旗下的茶汲女做有計劃的訓練,這就是藝妓文化的雛形。從普通的水茶屋變成高級料亭,在成本的考量下,分工亦愈趨精細,與其每家店都自己供養及訓練藝妓,倒不如集中培訓,有需要時再請來表演,更能發揮經濟效益。所以稱為“置屋”的專業培訓中心及業者便應運而生。

發展

日本曆史上的藝伎業曾相當發達,京都作為集中地區曾經藝館林立,從藝人員多達幾萬人。不過,藝伎業在二次大戰後大為蕭條了,隻是在經濟恢複後一段時間内,随着公司公關業的升溫,旅遊業的興旺,藝伎又興盛了一時,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藝伎還保留有幾百人之多。但之後随着泡沫經濟的破滅,公司生意減少,藝伎業再度陷入低谷,據估計,目前京都的藝伎隻不過200人左右,而且陪客的機會也大大減少了,可謂是“門前冷落車馬稀”。一些藝館轉作他用,服飾、樂器變賣或出租,藝伎轉到夜總會當招待,藝伎業的衰退已成不争事實。

藝伎的衰落也曾促使它進行過一些改革,以适應時代要求,如聘請京都以外女人加入,改換一下面孔,在茶館設立酒吧間吸引深夜來客等,都起色不大。因為在現代青年男女看來,藝伎已過時了。不過,尚操此業的藝伎卻不失信心。她們覺得,藝伎是京都和日本的“臉面”,應該加以保留。她們甚至周遊各地,藉以提高身價。有的人更明确地說:藝伎是京都的象征,傳統的古老文化必須加以保護。

而近年來,對于藝伎的衰與興、保與棄還存在針鋒相對的鬥争。

藝妓生涯

學藝

在日本,擔任藝妓的條件非常苛刻,學藝費用高昂,并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擔的。而且學藝曆程艱辛,不是所有藝妓都能堅持的。古時藝妓一般從10歲開始學藝,現在則因為《兒童福祉法》和《勞動基準法》的限制,必須中學畢業(即14、15歲左右)才可以開始學藝。

藝妓學習的内容繁多,過程十分艱苦。其中包括文化、禮儀、語言、裝飾、詩書、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有嚴格的要求,處處體現高貴和穩重。比如訓練中有一項的内容是吃熱豆腐不能發出聲音,更不能碰到唇彩,可見要求之嚴格。到16歲左右便可以正式擔任藝妓,整個演藝曆程長達5年。

初為藝妓者稱為“舞妓(或寫做舞子)”,而後才可以正式轉為“藝妓”。藝妓生涯一般到30歲完結,在30歲以後仍然繼續當藝妓的話便降級,成為年輕貌美的名妓之陪襯。藝妓中把前輩藝妓稱為“お姉さん(姐姐)”。

生活

藝妓一般過着深居簡出的生活,通常人們在公開場所隻能見到行色匆匆的從住地趕往茶社,或從茶社趕回住地的藝妓。她們之間形成一個小圈子,一般人很難窺探她們的生活,從而造成了人們對他們生活的好奇和興趣。藝妓的收入不菲,氣質超凡脫俗,但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卻很差。有顧及此,藝妓的雇主會為藝妓提供貼身保姆照顧她們的起居飲食。

婚嫁

出色的藝妓常常會成為達官貴人所追逐的對象,其中不乏兩情相悅者。古代的日本,結婚後的女性必須放棄藝妓的工作,直到現代這個行規才被逐漸取消,讓藝妓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但大部分的女性仍然依照傳統,在婚後離開藝妓的行列,而離婚後重返藝妓行業的人卻不在少數,其中當代最著名的莫過于中村喜春。

裝扮特點

發型

藝妓的發型以稱為“島田髷”的發型最為常見。“島田髷”的起源有3說:江戶時代,東海道島田宿(“宿”為驿站之意)的“遊女”之間開始流行;寛永年間,歌舞伎演員島田萬吉開始梳結。最後是認為其由日文“締めた”的發音所轉變而來。

服飾

藝妓的服裝是十分華麗的和服,做工、質地和裝飾都十分上成,因此也異常昂貴,一般在50萬日元以上,有的甚至達100萬日元。京都舞妓的服裝更是著名,以懸落飄逸,稱為“だらりの帯”的華麗腰帶為其特色。這種腰帶甚至可長達5米,重量相當沈重,紮束之間需男性仆役來幫忙。

舞妓及年輕的藝妓所穿之和服稱為“裾引き”,從腰帶到裙擺間的一段稱為“褄”。在外行走時,舞妓及年輕的藝妓一定會将左手壓在這一段上面,有“賣藝不賣身”的含意。

盡管藝妓的服裝被歸類為和服,但事實上卻與傳統的和服有一定的區别。傳統的和服後領很高,通常能把婦女的脖頸遮蓋得嚴嚴實實,而藝妓所穿着的和服的衣領卻開得很大,并且特意向後傾斜,讓藝妓的脖頸全部外露。

化妝

藝妓化妝也十分講究,濃妝的施用有特殊的程序,用料也以傳統原料為主。最醒目的是,藝妓會用一種液狀的白色顔料均勻塗滿臉部、頸項,因此看起來猶如雕飾華美的人偶一般。

藝妓出勤赴宴時,會有提著三味線琴箱的男性仆役随侍在側,除了為因盛裝而行動不便的藝妓打點瑣事之外,也負責保護藝妓,避免受到喝醉的酒客、登徒子的騷擾。

道具

藝妓表演時所使用的道具從狹義上專指手持的表演用具,包括各類樂器、飾物;廣義上應當包括妓館、歌舞伴奏者,甚至藝妓所學習的所有知識。因為藝妓接待客人并不限于歌舞表演,她們提供的是能為客人宴席助興的衆多活動。

表演形式

藝妓的表演大緻可分為“立方”和“地方”2種:“立方”是指舞蹈為主的表演者,“地方”是指演唱“長呗”、“清元”等歌曲、演奏太鼓、三味線等的表演者。因為“地方”類的表演難度較高,需要長時間訓練後才能勝任,因此多由資深的藝妓擔任。而“立方”表演較為容易,所以一般由資淺的藝妓及舞妓擔任。

藝妓除了上述兩大項表演外,也有茶道、香道等日本傳統藝術表演。另外,藝妓都有受過說話訓練,因此健談者不少,表演之餘亦會陪客人談天說地,增加氣氛。顧客給予藝妓的演出費用稱為“線香代”或“玉代”,京都一地特稱“花代”。

社會地位

傳統意義上的藝妓,在過去并不被人看作下流,相反,許多家庭還以女兒能走入藝壇為榮。因為,這不僅表明這個家庭有較高的文化素質,而且有足夠的資金能供女兒學藝。這種觀念在今天雖已不太多了,但藝妓在人們心目中仍是不俗的。實際上,能當上一名藝妓也确實不易。學藝,一般從10歲開始,要在5年時間内完成從文化、禮儀、語言、裝飾、詩書、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課程,很是艱苦。從16歲學成可以下海,先當“舞子”,再轉為藝妓,一直可以幹到30歲。培養一名藝妓投入很大,但一其出山成名,要價也是很高的,特别是年輕貌美的高級藝妓身價更高,一般人員不敢問津,但巨商富賈、花花闊少、大企業大公司卻不惜千金一擲。經濟繁榮時,大公司為攬生意,總要把請藝妓當成公關手段。藝妓雖衰猶存,但風光不再,衰落是趨勢,消亡也隻是時間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尚操此業的藝妓卻不失信心。她們覺得,藝妓是京都和日本的“臉面”,應該加以保留。她們甚至周遊各地,藉以提高身價。

雖然培養一名藝伎投入很大,但一旦其出山成名,要價也是很高的,特别是年輕貌美的高級藝伎身價更高,一般人員不敢問津,但巨商富賈、花花闊少、大企業大公司卻不惜千金一擲。經濟繁榮時,大公司為攬生意,總要把請藝伎當成公關手段。

文化價值

日本已将藝妓視為一種文化财産,正積極地保護著。而在京都等有藝妓文化的特色城市,還有所謂“芸妓/舞妓変身”的商業服務,可以讓女性遊客打扮成藝妓或舞妓,親身體驗藝妓文化之美。

另外由于交通的方便,現代的藝妓也會應邀到遠地出差表演,亦有助于藝妓文化的拓展及增加世界各地對藝妓文化的了解。但和世界上許多傳統藝術一樣,後繼無人仍是最大的壓力。

盡管藝妓藝術與世界衆多傳統文化一樣,不得不面對走向沒落的命運,但是以後的一段長時間内,藝妓将仍然作為京都的藝術象征而存在,并被日本視為不可多得文化瑰寶。

著名藝妓

中中村喜春(なかむら きはる,1913年-2004年1月5日)日本著名藝伎,出生在東京銀座一個上流社會家庭,其父是當地著名的醫生。中村喜春15歲時不顧家庭反對投身藝伎行業。nn1940年27歲時隐退,嫁給了一名日本駐緬甸的外交官,當時日本尚未侵略緬甸。但婚後丈夫有了外遇,兩人最終離婚。後來,她又結了一次婚也因感情不和而分開。二戰後,中村喜春重返藝妓界。1956年,中村喜春移居美國,定居紐約。後受聘于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日本文化。2004年在紐約逝世,終年90歲。nn

區别妓女

在傳統日本,把沒有經過藝術培訓而在酒席倒酒的女性稱為“酎婦”,社會地位低微。賣淫女子則一般固定地被稱作“女郎”、“遊女”,她們之中,級别最高的稱“太夫”、“花魁”。“太夫”或“花魁”不但年輕貌美,且于茶道、和歌、舞、香道等諸藝皆有不俗的造詣,服務對象隻限于達官貴人,達官貴人亦以客禮待之,所以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但是無論“女郎”、“遊女”還是“太夫”、“花魁”,都是會賣身的,而藝妓的真正身份是藝人,主要工作是待客作藝。

然而因為藝妓行業的興盛,求人益多,且為風花雪月的環境,多少不免有唯利是圖的業者,所以也有藝妓的出身是因為生家需用錢、孤兒等等社會弱勢的因素,而簽下賣身契,或遭人口販子販賣的。也許是為了早日還債贖身,也許是抗拒不了金錢誘惑,有些藝妓便開始從事性交易。雖然傳統上,這類自甘淪落的行為是會受到懲戒的,但事實上,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為止,日本各地都廣泛存在這種形同娼妓的賣身藝妓,而且變相專營這種生意的不肖業者亦多而有之。

盡管如此,真正一流的藝妓還是“賣藝不賣身”的。“賣藝不賣身”并非指藝妓沒有愛情生活,相反的,一流的藝妓和一般女性一樣,可能會有唯一一個的愛人,稱為“旦那(丈夫之意)”,甚至委身于他,而“旦那”也會提供金錢等實質援助,照料藝妓的生活所需。辭去藝妓工作後即與愛人結為連理,共組家庭者亦不乏其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