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

洛神賦

三國時期曹植創作的辭賦
《洛神賦》是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創作于三國時期。《洛神賦》虛構了作者自己與洛神的邂逅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洛神形象美麗絕倫,人神之戀飄渺迷離,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結合,最後抒發了無限的悲傷怅惘之情。《洛神賦》的思想、藝術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極高的評價,最明顯的是常把它與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諸賦相提并論。其實,曹植此賦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種濃厚的抒情成分,同時又具宋玉詣賦對女性美的精妙刻畫。此外,它的情節完整,手法多變和形式隽永等,又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因此它在曆史上有着非常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1]
    書名:洛神賦 别名:感甄賦 作者:曹植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 頁數: 定價: 開本: 裝幀: ISBN: 創作年代:三國時期 作品出處:《曹子建集》 文學載體:賦

内容簡介

此賦以幻覺形式,叙寫人神相戀,終因人神道殊,含情痛别。或以為假托洛神,寄心文帝,抒發衷情不能相通的政治苦悶。全賦多方着墨,極力描繪洛神之美,生動傳神。格調凄豔哀傷,辭采華茂。洛神,洛水女神,傳為古帝伏羲氏之女宓(fú)妃淹死洛水後所化。

原文

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詞曰:

 餘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阙,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臯,秣驷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于岩之畔。乃援禦者而告之曰:“爾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豔也!”禦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之所見,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餘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禦。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内鮮。明眸善睐,靥輔承權。瓌姿豔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态,媚于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绡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怅猶豫而狐疑。收和顔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于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将飛而未翔。踐椒途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衆靈雜沓,命俦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歎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體迅飛凫,飄忽若神。淩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顔。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娲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銮以偕逝。六龍俨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鲸鲵踴而夾毂,水禽翔而為衛。于是越北沚,過南岡,纡素領,回清揚。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珰。雖潛處于太陰,長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複形,禦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駕,吾将歸乎東路。攬騑辔以抗策,怅盤桓而不能去。

作品注釋

黃初三年,我來到京都朝觐,歸渡洛水。古人曾說此水之神名叫宓妃。因有感于宋玉對楚王所說的神女之事,于是作了這篇賦。全文如下:

我從京都洛陽出發,向東回歸封地鄄城,背着伊阙,越過轘轅,途經通谷,登上景山。這時日已西下,車困馬乏。于是就在長滿杜蘅草的岸邊卸了車,在生着芝草的地裡喂馬。自己則漫步于陽林,縱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于是不覺精神恍惚,思緒飄散。低頭時還沒有看見什麼,一擡頭,卻發現了異常的景象,隻見一個絕妙佳人,立于山岩之旁。我不禁拉着身邊的車夫對他說:“你看見那個人了嗎?那是什麼人,竟如此豔麗!”車夫回答說:“臣聽說河洛之神的名字叫宓妃,然而君王所看見的,莫非就是她!她的形狀怎樣,臣倒很想聽聽。”

我告訴他說:她的形影,翩然若驚飛的鴻雁,婉約若遊動的蛟龍。容光煥發如秋日下的菊花,體态豐茂如春風中的青松。她時隐時現像輕雲籠月,浮動飄忽似回風旋雪。遠而望之,明潔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視之,鮮麗如綠波間綻開的新荷。她體态适中,高矮合度,肩窄如削,腰細如束,秀美的頸項露出白皙的皮膚。既不施脂,也不敷粉,發髻高聳如雲,長眉彎曲細長,紅唇鮮潤,牙齒潔白,一雙善于顧盼的閃亮的眼睛,兩個面顴下甜甜的酒窩。她姿态優雅妩媚,舉止溫文娴靜,情态柔美和順,語辭得體可人。洛神服飾奇豔絕世,風骨體貌與圖上畫的一樣。她身披明麗的羅衣,帶着精美的佩玉。頭戴金銀翡翠首飾,綴以周身閃亮的明珠。她腳著飾有花紋的遠遊鞋,拖着薄霧般的裙裾,隐隐散發出幽蘭的清香,在山邊徘徊倘佯。忽然又飄然輕舉,且行且戲,左面倚着彩旄,右面有桂旗庇蔭,在河灘上伸出素手,采撷水流邊的黑色芝草。

我鐘情于她的淑美,不覺心旌搖曳而不安。因為沒有合适的媒人去說情,隻能借助微波來傳遞話語。但願自己真誠的心意能先于别人陳達,我解下玉佩向她發出邀請。可歎佳人實在美好,既明禮義又善言辭,她舉着瓊玉向我作出回答,并指着深深的水流以為期待。我懷着眷眷之誠,又恐受這位神女的欺騙。因有感于鄭交甫曾遇神女背棄諾言之事,心中不覺惆怅、猶豫和遲疑,于是斂容定神,以禮義自持。

這時洛神深受感動,低回徘徊,神光時離時合,忽明忽暗。她像鶴立般地聳起輕盈的軀體,如将飛而未翔;又踏着充滿花椒濃香的小道,走過杜蘅草叢而使芳氣流動。忽又怅然長吟以表示深沉的思慕,聲音哀惋而悠長。于是衆神紛至雜沓,呼朋引類,有的戲嬉于清澈的水流,有的飛翔于神異的小渚,有的在采集明珠,有的在俯拾翠鳥的羽毛。洛神身旁跟着娥皇、女英南湘二妃,她手挽漢水之神,為瓠瓜星的無偶而歎息,為牽牛星的獨處而哀詠。時而揚起随風飄動的上衣,用長袖蔽光遠眺,久久伫立;時而又身體輕捷如飛凫,飄忽遊移無定。她在水波上行走,羅襪濺起的水沫如同塵埃。她動止沒有規律,像危急又像安閑;進退難以預知,像離開又像回返。她雙目流轉光亮,容顔煥發澤潤,話未出口,卻已氣香如蘭。她的體貌婀娜多姿,令我看了茶飯不思。

在這時風神屏翳收斂了晚風,水神川後止息了波濤,馮夷擊響了神鼓,女娲發出清泠的歌聲。飛騰的文魚警衛着洛神的車乘,衆神随着叮當作響的玉鸾一齊離去。六龍齊頭并進,駕着雲車從容前行。鲸鲵騰躍在車駕兩旁,水禽繞翔護衛。車乘走過北面的沙洲,越過南面的山岡,洛神轉動白潔的脖頸,回過清秀的眉目,朱唇微啟,緩緩地陳訴着往來交接的綱要。隻怨恨人神有别,彼此雖然都處在盛年而無法如願以償。說着不禁舉起羅袖掩面而泣,止不住淚水漣漣沾濕了衣襟,哀念歡樂的相會就此永絕,如今一别身處兩地,不曾以細微的柔情來表達愛慕之心,隻能贈以明珰作為永久的紀念。自己雖然深處太陰,卻時時懷念着君王。洛神說畢忽然不知去處,我為衆靈一時消失隐去光彩而深感惆怅。

于是我舍低登高,腳步雖移,心神卻仍留在原地。餘情绻缱,不時想象着相會的情景和洛神的容貌;回首顧盼,更是愁緒萦懷。滿心希望洛神能再次出現,就不顧一切地駕着輕舟逆流而上。行舟于悠長的洛水以至忘了回歸,思戀之情卻綿綿不斷,越來越強,以至整夜心緒難平無法入睡,身上沾滿了濃霜直至天明。我不得已命仆夫備馬就車,踏上向東回返的道路,但當手執馬缰,舉鞭欲策之時,卻又怅然若失,徘徊依戀,無法離去。

作品鑒賞

浪漫色彩

曹植在詩歌和辭賦創作方面有傑出成就,其賦繼承兩漢以來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吸收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為辭賦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洛神賦》為曹植辭賦中傑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通過夢幻的境界,描寫人神之間的真摯愛情,但終因“人神殊道”無從結合而惆怅分離。

周洪亮主編的《璇玑辭》選用曹植《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一句來贊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

段落層次

《洛神賦》全篇大緻可分為六個段落,第一段寫作者從洛陽回封地時,看到“麗人”宓妃伫立山崖,這段類話本的“入話”。第二段,寫“宓妃”容儀服飾之美。第三段寫“我”非常愛慕洛神,她實在太好了,既識禮儀又善言辭,雖已向她表達了真情,贈以信物,有了約會,卻擔心受欺騙,極言愛慕之深。第四段寫洛神為“君王”之誠所感後的情狀。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賦的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寫别後“我”對洛神的思念。

突出特點

特點一,想象豐富。想象到:他從京城洛陽啟程,東歸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邊,停車飲馬,在陽林漫步之時,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體态搖曳飄忽像驚飛的大雁,婉曲輕柔像是水中的遊龍,鮮美、華麗較秋菊、茂松有過之,姣如朝霞,純潔如芙蓉,風華絕代。随後他對她産生愛慕之情,托水波以傳意,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聖高潔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終被他的真情所感動,與之相見,傾之以情。但終因人神殊途,結合無望,與之惜别。想象絢爛,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歎,愁帳絲絲。但這想象并不離奇,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賦》、《高唐賦》兩篇賦而作。

特點二,詞藻華麗而不浮躁,清新之氣四逸,令人神爽。講究排偶,對仗,音律,語言整饬、凝煉、生動、優美。取材構思漢賦中無出其右。

特點三,傳神的描寫刻畫,兼之與比喻、烘托共用,錯綜變化巧妙得宜,給人一種浩而不煩、美而不驚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絕妙丹青,個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會使人産生一種虛無之感。在對洛神的體型、五官、姿态等描寫時,給人傳遞出洛神的沉魚之貌、落雁之容。同時,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高潔。在對洛神與之會面時的神态的描寫刻畫,使人感到斯人浮現于眼前,風姿綽約。而對于洛神與其分手時的描寫“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來鳴鼓,女娲清歌。”愛情之真摯、純潔。一切都是這樣的美好,以緻離别後,人去心留,情思不斷,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時的情景曆曆在目,浪漫而苦澀,心神為之不甯徘徊于洛水之間不忍離去。

苦悶之情

産生苦悶之情的原因有三:

1.人神有别,有情人不能成眷屬;

2.“洛神”是他的精神寄托,但她隻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現實中難以找到,失落無限;

3.以此賦托意,他不但與帝王之位無緣還屢受兄弟的逼害,無奈之餘又感到悲哀和憤悶。

主旨争議

關于此賦的本意,曆來有較大争議,當前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感甄說

這種觀點認為,曹植《洛神賦》中的“洛神”指的就是自己的嫂嫂甄氏。這種觀點來源于《文選》李善注引《東觀漢記》。

曹植天賦異禀,博聞強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頗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贊賞。當時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業,曹丕也授有官職,而曹植則因年紀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戰,遂得以與甄妃朝夕相處,進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後,曹丕于漢獻帝二十六年(220年),登上帝位,建立魏國,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甄氏被封為妃。因色衰失寵,最後慘死,據說死時以糠塞口,以發遮面,十分凄慘。甄後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後生的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飯。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後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曹丕遂将甄後的遺物玉镂金帶枕送給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淩波禦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回到鄄城,曹植腦海裡還在翻騰着與甄後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蕩,寫了一篇《感甄賦》。魏明帝曹叡繼位八年後(234年),為避母名諱,遂改為《洛神賦》。由于此賦的影響,加上人們感動于曹植與甄氏的戀愛悲劇,故老相傳,就把甄後認定成洛神了。

第二種觀點:君臣大義說

這種觀點認為認為,所謂的“洛神”并不是甄氏,甚至曹植和甄氏也沒有發生過戀情。宋人劉克莊說,這是好事之人乃“造甄後之事以實之”。明人王世貞又說:“令洛神見之,未免笑子建(曹植字)伧父耳。”清代又有何焯、朱乾、潘德輿、丁晏、張雲等人,反對洛神即甄氏說。把他們的論點綜合起來,大概有如下幾點:

第一,納甄氏時曹丕18歲,甄氏23歲,而曹植僅13歲。對于一個比自己年長十歲的已婚女子曹植不太可能有過多的想法。丕與植兄弟之間因為政治的鬥争,本來就很緊張,《感甄賦》若是為甄氏而寫,豈不是色膽包天,不怕掉腦袋了嗎?

第二,圖謀兄妻,這是“禽獸之惡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況身為帝王者乎?”從曹植的為人看,雖也有行為放任、不拘禮法,但絕不會做出類叔嫂私通等有違倫理的事來。

第三,叔嫂情的傳說始自唐代李善注引《記》,此前400多年并無此說。而李善在《記》中所說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後之枕,并把此枕賜給曹植,“裡老所不為”,何況是帝王呢?極不合情理,顯然屬無稽之談。

第四,《感甄賦》确有其文,但“甄”并不是甄後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與“甄”通。曹植在寫這篇賦前一年,任鄄城王。題名“感甄”實際是曹植在感傷身為鄄城王的自己。

第五,《感甄賦》一文,是“托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純是愛君戀阙之詞”,就是說賦中所說的“長寄心于君王”。曹植在賦中已表明“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賦》《高唐賦》兩篇賦而作。可能是寫給其兄魏文帝曹丕的。隐喻君臣大義說較為流行。

第三種觀點:亡妻崔氏說

上述兩種觀點一直以來都占據着主流,後來學術界出現了另一種觀點,認為洛《洛神賦》所描寫的其實是曹植的亡妻崔氏。崔氏為名士崔琰兄之女,嫁給曹植為妻室,後因穿衣太過華麗被曹操所殺(《三國志》裴松之注引《世語》曰:植妻衣繡,太祖登台見之,以違制令,還家賜死)。之後好多年,曹植都沒續正室。《洛神賦》其實是曹植懷念當年與妻崔氏一同度過的美好時光有感而作,其形象鮮明而具體,絕不似由想象。其中“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怅猶豫而狐疑”四句,是埋怨妻子為何當年抛下自己獨自去了,使得此刻“人神之道殊”,天人兩隔。“雖潛處于太陽,長寄心于君王”是模拟崔氏心理描寫,雖然處于陰間,但心裡還是挂念着曹植。“歎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匏瓜本是一個整體,如今分而無匹,牽牛織女本是一對,如今隻剩自己一人,都是反映由成對而分開的情形,來形容曹植與崔氏及其合适,而來形容甄氏實為不妥。

創作背景

曹植此賦據序所言,系其于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入朝京師洛陽後,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經過洛水時,“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而作。當時,曹丕剛即帝位不久,即殺了曹植的密友丁儀、丁廙二人。曹植本人在就國後也為監國谒者奏以“醉酒悖慢,劫脅使者”,被貶安鄉侯,後改封鄄城侯,再立為鄄城王(俱見《三國志·陳思王傳》)。這些對決心“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的曹植來說,無疑是接二連三的沉重打擊,其心情之抑郁與苦悶,是可想而知的。

後世影響

對《洛神賦》的思想、藝術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極高的評價,最明顯的是常把它與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諸賦相提并論。其實,曹植此賦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種濃厚的抒情成分,同時又具宋玉詣賦對女性美的精妙刻畫。此外,它的情節完整,手法多變和形式隽永等,又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和大畫家顧恺之,都曾将《洛神賦》的神采風貌形諸楮墨,為書苑和畫壇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到了南宋和元明時期,一些劇作家又将其搬上了舞台,汪道昆的《陳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出。至于曆代作家以此為題材,見詠于詩詞歌賦者,則更是多得難以數計。可見曹植《洛神賦》的藝術魅力,是經久不衰的。

作者簡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國魏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子。封陳王,谥曰思,故世稱陳思王。自稱“生乎亂,長乎軍”。天資聰穎,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賞愛,幾乎被立為太子,終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而失寵。 他是建安文學成就最高者,是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文人,現存詩歌九十餘首。宋人輯有《曹子建集》,今又有《曹植集校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