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志軍

淩志軍

中國現代男作家
淩志軍,中國現代男作家。出版過《交鋒》、《聯想風雲》、《中國的新革命》、《成長比成功更重要》等多部暢銷書。集結出版《此生未完成》,《重生手記》。淩志軍是人民日報高級編輯、資深記者,是中國時政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中國的威廉·曼徹斯特”。他從事記者工作30多年,報道過無數精彩的新聞事件,出版過《交鋒》、《聯想風雲》、《中國的新革命》、《成長比成功更重要》等多部暢銷書。去年複旦大學女教師于娟的抗癌日記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集結出版《此生未完成》。如果說那是以樂觀精神抗癌的悲情故事,那麼《重生手記》則是患者逐步康複的成功案例。[1]
    中文名:淩志軍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出生地:上海 畢業院校: 職業:作家、律師 代表作品: 主要成就: 學曆:碩士研究生 祖籍:廣東

人物經曆

淩志軍,祖籍廣東,現在是《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資深記者和暢銷書作家。淩志軍是當今中國時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譽為“中國的威廉·曼徹斯特”、當代中國記者的“标杆”。2003年《南風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書都引起巨大反響。他擁有廣泛的讀者。他在過去十多年間連續出版九部着作,全部進入暢銷書排行榜。他的着作還以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主要作品

1996年出版的《曆史不再徘徊》,獲得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優秀圖書獎”。

1998年和同事馬立誠合着的《交鋒》引起轟動,也引發了激烈争論,成為當年“中國第一暢銷書”。

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體評為當年“最佳紀實文學”。

2003年出版的《變化》,被中國大陸媒體評為“年度圖書”,同時在台灣獲得“開卷好書獎”。

2005年出版的《聯想風雲》,入選當年“最佳風雲榜”,并獲得“2005年度北京地區最佳版權輸出圖書獎”。

2007年出版的《中國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體和研究機構評為當年“值得記憶的好書”、“年度商業書”、“最佳商業圖書”。

個人生活

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之時,淩志軍剛剛完成了當時的新作《中國的新革命》。淩志軍當時被醫生定義為“肺癌晚期”,活不過3個月。然而,憑借着對癌症治療的冷靜和理性,淩志軍和他的家人創造了癌症救治的奇迹。而淩志軍則将治療癌症期間一波三折的求醫之路,寫進了自己最新出版的書籍《重生手記》之中。淩志軍“向死而生”,對生命有了不同的感悟和理解,他說,很多癌症患者最大的難關是心理上的,覺得自己倒黴,甚至得抑郁症,其實不是這樣,而是進入了生命的另外一個境界。

“癌症隻是一種慢性病”。著名腫瘤臨床專家何裕民颠覆了中國人“癌症是絕症”的慣性思維。他說,“很多腫瘤患者不是死于腫瘤,而是死于對腫瘤的無知、高度恐懼以及恐懼本身帶來的盲目應對。應該理性對待、善用智慧以合理防治。”

淩志軍認為:“我們最大的不幸在于被中國式的觀念包圍着,同時還接受着中國式的治療。”他認為,我國癌症治療體系可能存在緻命的弊端,人們對癌症的認識也存在緻命的偏差。“隻要我們不恐懼,不盲從,不走上錯誤的治療之路,就已有66%的機會遠離死神。即使我們的腫瘤已經到了中晚期,也可以長期與癌共存。”

2007年2月,淩志軍被診斷“肺癌、腦轉移”的概率為98%,即“肺癌晚期”。北京、上海兩地名醫會診,幾乎一邊倒地判定他活不過3個月。

今年3月15日,新一輪複查結果:顱内病竈幾乎完全消失,肺部和腹部未見新的異常,癌胚抗原指标回歸正常,腳踝骨的陰影正在淡化,手術後幸存的那片肺葉生長壯大起來。

在治療期間,淩志軍發現,病人們花了錢、排了長隊、内心所期待和倚重的一流醫院的“特級專家會診”,才不足三分鐘。醫生冷漠的“你等着吧”的“診斷”幾乎就是一紙死亡判決書。手術、化療等高科技治療和開“天價特效藥”,是不同醫生的相同手段。而憂心忡忡、愁眉苦臉、排隊就醫甚至傾家蕩産的那個弱勢群體,就是中國癌症患者的群像。

在這本書中,淩志軍提出一個嚴肅的課題:壁壘森嚴、充斥着門戶之見、連最基本的信息共享都不能做到的國内醫療部門,與醫生的誤診率乃至病人的治愈率之間,有沒有關系?

書中提供了一組數據:全國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是200萬,許多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着超過疾病治療需要的“過度治療”。相當多的患者沒有得到良好的治療方案。符合規範用藥者僅為20%。

在過去30年中,我國癌症患者的數量以每年3%~5%的速度增加。2012年,全世界死于癌症的人有可能超過1000萬。世界衛生組織公開宣布,1/3的癌症可以預防,1/3可以根治,1/3經過治療可以長期生存。

作者淩志軍是人民日報高級編輯、資深記者,是中國時政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中國的威廉·曼徹斯特”。他從事記者工作30多年,報道過無數精彩的新聞事件,出版過《交鋒》、《聯想風雲》、《中國的新革命》、《成長比成功更重要》等多部暢銷書。

去年複旦大學女教師于娟的抗癌日記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集結出版《此生未完成》。如果說那是以樂觀精神抗癌的悲情故事,那麼《重生手記》則是患者逐步康複的成功案例

淩志軍的經驗是:他把性命托付給自己,走出一條适合自己的康複之路。出院時,淩志軍嘗試用一些純自然的方法恢複自己的體能。他曾在一種“末日心态”籠罩之下,但也在不經意之間走上康複之路——他每天步行5公裡。8000公裡,就是他5年走過的路程。相當于從北京到拉薩一個來回。現在的淩志軍好似一個得道的智者,樂山樂水樂于助人,喜歡攝影,發現并捕捉光影世界中的美感,喜歡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人生。他的妻子趙曉東也說:愛情、親情和友情的力量,會讓我們的生命出現奇迹。即使它無法起死回生,仍可以讓我們超越肉體的痛苦,達到心靈的安甯。

人物評價

财經寫作者,要找研究型的榜樣,首選是淩志軍。對上世紀90年代的細微觀察和評論,我沒有看到比他更好的人了。——吳曉波(著名财經作家、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淩志軍作為中國政論寫作的裡程碑式的人物,已經成為不是謙辭可以推卻的事實。——《人物》雜志。

淩志軍是中國當代報告文學界有獨特價值的一個作家。淩志軍的最大的價值在他的思考。在這個意義上,淩志軍的着作将随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顯現出它的曆史價值。——楊浪(财訊傳媒集團副總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