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道

匝道

工程學術語
匝道是互通式立體交叉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匝道設計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立體交叉功能的發揮、行車的安全暢通、營運的經濟和工程的投資等[1]。因此,應按重道設計依據,進行合理的安排布置并使用合适的線形。
    中文名:匝道 外文名:ramp 定義: 位置:臨近輔路 用途:方便車輛進出主幹線 讀音:zā dào 學科:工程學 别稱:引道 分類:平面匝道、立體匝道 目的:舒緩交通

定義

在T型(Y型)互通立交中,通常将相交的主要道路定義為主線,相交次要道路定義為引線,連接引線與主線互通的線路稱為匝道

叉口所謂“匝道”,是指在立交處連接立交上、下道而設置的單車道單方向的轉彎道路。匝道的曲線元也是由直線段、圓曲線段和緩和曲線段組成的。

在線路立體交叉部位,線路的連接都是由不同種的曲線線形連接而成、稱為匝道。由于匝道形式多樣、其中樁的坐标計算就非常困難。通過實際操作,摸索出将曲線分成各曲線元的方法來計算中樁坐标,以此來解決匝道各種線型的中樁坐标計算問題。

T交普遍采用的互通式立體交叉形出入高速公路的連接道路稱為匝道,m道的Ⅲ入口處與高速公路連接的平順性影響着車輛的安全行駛,這裡也是高速公路瓦通設計的難點和重點。

分類

進口、出口匝道:進出主幹線的附屬接駁路段,可以是“平交匝道”,或是“立交匝道”。它是構成道路交流道的主要交通建設。

上、下匝道:進出高架道路,向上或向下行車的附屬接駁斜道,通常為“立交匝道”。

直接式匝道:将右轉車道設于右方。

非直接式匝道:将左轉車道設于右方,設置環道(loop)銜接其他公路。

半直接式匝道:與非直接式匝道相似,但不用環道,改以路線較長、起伏較大的高架道路作為連接匝道。

回轉匝道:U型轉向的匝道。

類别

平面匝道

隻出現在部份車流量不高的非架空幹線旁。例如在台灣中某些省道等級的快速公路的交流道通常是以“平面交叉”的形式,以其兩側的“匝道”來聯系地區道路,其側車道并兼任為平面交流道的集散道,讓快速公路主幹線保有直行的路權

立體匝道

是以高架道路、橋梁或“環形繞道”形式,連接主幹線内個别的行車線至其他主幹線或鄰近的輔路。“立交匝道”的好處,是比“平面匝道”可節省路面的占用面積(在同一面積的土地之上,形成兩層甚至多層道路交疊的結構);但其缺點,就是它的造價,卻遠比“平面匝道”為昂貴。為免直行車輛,易受從匝道轉入的車輛幹擾,部份交流道加入了集散道(C-D road)的設計(即加長匝道與轉入道路間的緩沖路段),以舒緩交織路段的交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