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而不聞

聽而不聞

漢語成語
聽而不聞,漢語成語,拼音是tīng ér bù wén,意思是聽到了就像沒聽到一樣;形容漠不關心,不在意。出自《老子》。[1]
  • 中文名:聽而不聞
  • 拼音:tīng ér bù wén
  • 近義詞:漠不關心 、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 反義詞:引人注目、有聞必錄
  • 意思:漠不關心,不在意
  • 出自:《道德經》

釋義

意思是聽到了就像沒聽到一樣;形容漠不關心,不在意。

舉例

一個心地坦蕩人人決不會對别人的意見聽而不聞。

就隻再芳芳姐姐一心隻想學課,隻怕是聽而不聞。(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回)

他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任何鑒賞之心。(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出處

《老子》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聽而不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四章。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并分為81章。《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用法搭配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