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4坦克

T34坦克

二戰時期研制的重型試驗坦克
T34坦克,是蘇聯在二戰時期為對抗德國坦克集團軍,研發的一款中型坦克。T34坦克讓蘇軍獲得了戰場自信。
  • 中文名:T-34中型坦克
  • 外文名:T-34 Средний Танк
  • 前型/級:
  • 次型/級:
  • 研制單位:
  • 國家:
  • 生産日期:1937年11月
  • 生産商:哈爾科夫共産國際工廠
  • 設計者:科什金
  • 成員數:4人

基本介紹

T-34/76型坦克主要有A、B、C三種型号,是蘇德戰争期間産量最大的坦克類型。從1943年秋天開始,針對德國已經出現豹式和虎式坦克,T-34安裝85mm火炮,定名T-34/85型坦克。同年12月15日獲準投入大批量生産,當年生産283輛,次年即猛增至11000輛,取代T-34/76成為戰争後期蘇軍機械化部隊的主要裝備。

T-34/76于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在此後一系列戰鬥中德軍竟找不到可以與之抗衡的坦克,導緻了德軍大量坦克的過時,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應付局面,這就是“T-34危機”。作為應對措施,德國Ⅲ号改裝長身管50mm火炮,Ⅳ号坦克則改裝長身管的75mm火炮,同時都大大加強裝甲,勉強可以對抗T-34/76。同時又開始研制Ⅴ号“黑豹”式和Ⅵ号“虎”式,其中“黑豹”坦克明顯效仿T-34的設計思想,以至于早期原型車簡直同T-34/76一個模子。

不過包括T-34/76在内的各型蘇聯坦克也存在明顯缺陷,主要是沒有全部配備車際無線電聯絡設備,一般是幾輛T-34中隻有一輛指揮坦克擁有無線電設備,坦克之間聯絡還依靠旗語。同德國主戰的各型坦克(Ⅲ、Ⅳ、Ⅴ、Ⅵ)基本都配備無線電相比,協同作戰能力相差不少,所以當編隊行進作戰時難以充分發揮坦克的優異性能,特别是遭遇突發情況時應變能力差。所以由一輛性能不怎麼樣的Ⅲ号坦克,擊毀多輛T-34的戰例屢見不鮮。後期随着T-34/85坦克無線通訊設備的改善(同時增加一名無線電通訊員),這個弱點才逐步改觀。

T-34/76A型,是各型T-34坦克的原型,科什金的驚世之作,是蘇德戰争初期制造“T-34危機”的主要功臣。T-34/76A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為現代坦克的設計思想打下了基礎這個T-34坦克是1940年蘇聯生産的

T-34坦克車體是焊接制成的,共分3部分,駕駛員和機電員位于車體前部,戰鬥艙上車體中部,車體後部裝有發動機和傳動裝置。

炮塔為鑄造結構,位于車體中部上方。炮塔裡有3名乘員,車長在左邊,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在右邊。炮塔頂部後邊有兩個帶圓頂蓋的通風口。

T-34/85坦克至少有3種指揮塔:一是環形固定式指揮塔,有向前和向後開啟的雙扇艙蓋及5個觀察鏡;二是能夠360°回轉的,帶有單扇艙蓋及5個潛望鏡的指揮塔;三是與第二種相似的指揮塔,它的旋轉機構能使炮塔方向與目标保持一緻。不管采用哪一種型式的指揮塔,在頂部都有1個觀察潛望鏡。

規格參數

介紹

全重32噸,乘員4人,主武器為一門76.2毫米F-34主炮,副武器為兩挺7.62毫米DP/DT機槍,車寬2.92米、車高2.39米,克裡斯蒂懸挂裝置,В-2-34水冷柴油發動機、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駛時速55公裡、最大行程468公裡,通過障礙高0.75米、越壕寬2.49米、爬坡30度、裝甲厚18-60毫米。發展曆史來源哈爾科夫共産國際工廠著名設計師科什金的傑作。塔西諾夫為其設計了車身,采用革命性的斜面裝甲,防護能力大為提高。

型号

最初隻是稱為T-34,後人為了将裝備76.2mm火炮的T-34與裝備85mm火炮的T-34區别開,分别稱之為T-34/76,T-34/85。後來西方采用字母A~F區分T-34/76的亞型(當然這也是不準确的)。

A1940年型,主要特征為一門型号為L-11,倍徑30.5的76.2mm火炮被豬鼻狀的防盾保護着,炮塔扁平,分焊接,鑄造兩種;B1941年型,一門型号為F-34,倍徑41.2的76.2mm火炮,部分A型使用了這種火炮,盒裝防盾與40年型明顯不同;C1942年型,主要特征駕駛員艙蓋更換,航向機槍加裝外防盾;D1942年型,主要特征為大型六角炮塔,兩個圓形炮塔艙蓋,艙蓋打開狀态因類似米老鼠的耳朵而得名;E1943年型,在六角炮塔左側加裝了車長指揮塔;F1943年型,鑄造炮塔(實際是UZTM的沖壓(熱拉伸?stamped/formed/pressed)炮塔)。

俄羅斯人用“煎餅”“螺母”來分别描述裝備一體式大型倉蓋的扁平炮塔和雙乘員艙蓋或帶指揮塔的六角炮塔。所謂43,44,45年型隻不過是事後的一種描述,用工廠+ABCD類炮塔+炮+年份基本可以區分95%的T-34/85,同理T-34/76也是。

優缺對比

T34坦克作為蘇聯在二戰中的主力坦克,在數據上的性能與在實戰中的性能優越起了一定作用。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坦克操作簡單,毫不誇張的說,一個從沒有學習過坦克駕駛的農民可以在幾天内學習怎樣駕駛T34。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城市内的工廠裡的工人正在努力的制造T34坦克,每當納粹的軍隊開來時,坦克修理廠的工人就駕駛T34坦克與納粹軍隊作戰。

庫爾斯克會戰,是二戰中最大的坦克的決戰,蘇聯的損失就達6064輛,導緻其損失之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坦克乘員戰前訓練嚴重不足。如此簡單的坦克,快速的生産可以迅速補充作戰損失但坦克手卻需要時間,但這種簡單易造的坦克仍受到各國的喜愛。特别是那些生産力低下的小國。需要注意的是德國的坦克雖然設計精密但産量不足,所以在大量戰鬥中德軍在坦克數量上一直處于劣勢。

包括T-34/76在内的各型蘇聯坦克也存在明顯缺陷,主要是沒有全部配備車際無線電聯絡設備,一般是幾輛T-34中隻有一輛指揮坦克擁有無線電設備,坦克之間聯絡還依靠旗語。同德國主戰的各型坦克(Ⅲ、Ⅳ、Ⅴ、Ⅵ)基本都配備無線電相比,協同作戰能力相差不少,所以當編隊行進作戰時難以充分發揮坦克的優異性能,特别是遭遇突發情況時應變能力差。

所以由一輛性能不怎麼樣的Ⅲ号坦克,擊毀多輛T-34的戰例屢見不鮮。後期随着T-34/85坦克無線通訊設備的改善(同時增加一名無線電通訊員),這個弱點才逐步改觀。此外其可靠性并不見得高出德國的四号坦克,據A.V.Bodnar回憶就稱德國的裝甲機器抛錨率更低,至少在41年開戰的頭兩個月内,一半以上損失的T-34都是因故障被放棄.在41年T-34共損失2300輛,全年生産了3014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