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

南诏

古代王國
南诏國(738年-902年),古代國名,是八世紀崛起于雲貴高原的古代王國,由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于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複二年(902年)漢人權臣鄭買嗣滅亡南诏,自立為王,建立“大長和”國。[1]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諸诏之南,稱為“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後征服西洱河地區諸部,複滅其他五诏,統一了洱海地區。
    中文名:南诏 外文名: 别名: 貨币:貝币 所屬洲:亞洲 政體:君主專制政體 面積:約180萬平方公裡 首都:太和 主要城市:太和、景東、拓東、弄棟

概述

南诏(738年-937年)是中國唐朝時代西南部的奴隸制政權,國境包括今日雲南全境及貴州、四川、西藏、越南、緬甸的部份國土。由蒙舍诏首領皮羅閣在738年建立,直到937年被段思平所滅,建立大理。

南诏是以烏蠻蒙姓為國王,白蠻大姓為輔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漢族)共同組成的統一國家。統一的政權,自然要削弱豪酋的分散割據勢力;集合各族共同立國,自然要廢除羁縻狀态;抵禦唐與吐蕃兩個強鄰,自然要提高本國的經濟與文化。經南诏以及大理前後五百餘年的統治,國境内原來的落後面貌,有很大改變,經濟和文化,一般地提高到漢族的水平。有些族雖然還保持所謂“故俗”,與南诏立國以前相比,數量卻不是那麼多,水平也多少有些提高了。

南诏以及大理在曆史上曾經起過的作用,就在于推動落後各族的經濟和文化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楚将莊跷建滇國,帶來了楚文化。以滇池地區為中心的各部落,受楚文化影響,由遊牧逐漸轉化為定居的農業部落。西漢立益州郡後,本地居民與漢人接觸更多,文化也就比遠處各部為高。唐末人樊綽所着《蠻書》說“在石城(南诏改唐郎州為石城郡,雲南曲靖縣)、昆川(昆明市)、曲轭(馬龍縣)、晉甯(晉甯縣)、喻獻(澄江縣)、安甯(安甯縣)至龍和城(祿豐縣)謂之西爨;在曲靖州、彌鹿川(彌勒縣,園,路南縣等地)、升麻川(尋甸縣、嵩明縣等地)、南至步頭(建水縣),謂之東爨”。《蠻書》所說石城,《新唐書·兩爨蠻傳》作曲州靖州。按這兩州都是戎州都督府所管羁縻州,曲州在東漢末年朱提郡(兩漢稱犍為郡,建安二十年改)境,今四川宜賓縣西南二百餘裡處,靖州在曲州北,大抵也在朱提郡境。西爨居地圍繞在滇池四周,不可能遠至曲州靖州,《新唐書》誤。《蠻書》所說曲靖州,當是曲州靖州兩州的簡稱,地在東漢末朱提郡境。現在的曲靖縣在蜀漢時稱為建甯郡,唐朝稱為南甯州,又改為郎州,治所都設在味縣(味縣故城在曲靖縣西)。諸葛亮南征,收用當地豪酋大姓,建甯郡爨習,朱提郡孟琰孟獲都被用作官屬。爨是西爨大姓,孟是東爨大姓,顯然,東爨居地址從北方的曲州靖州到南方的步頭,西爨居地是在石城以西的滇池周圍。

東爨被稱為“烏蠻”,西爨被稱為“白蠻”。稱為“蠻”,自然是漢族統治階級的謬說,但烏與白有區别,卻是事實。“烏蠻”“白蠻”的名稱,在未作适當更改以前,也隻好暫時沿用。《新唐書》說,烏蠻分七部,第一部名阿芋路,居曲州靖州,第七部名勿鄧。勿鄧地方千裡,居民有邛部六姓,其中五姓是烏蠻,一姓是白蠻。又有初裹五姓,都是烏蠻。又有東欽蠻二姓,都是白蠻。烏蠻歸人着黑色衣,衣長曳地;白蠻婦人着白色衣,長不過膝。勿鄧地方烏蠻白蠻以衣色作區别,其他地方當是同樣以黑白色作區别。烏蠻居地有少數白蠻,白蠻居地自然也有少數烏蠻,居地分東西,隻是一個大概的情形。

經濟和文化,烏蠻白蠻也有區别。烏蠻多有牛羊,無布帛,男女都用牛羊皮作衣服。無拜跪的禮節。有些語言要經過四次翻譯,才與漢語相通。烏蠻是以牧畜為業、不知耕織、很少同漢人接觸的落後族。白蠻大姓爨氏,自蜀漢以來,曆朝有人作本地長官,白蠻文字與漢族同,語言相近,耕田養蠶,也同漢人,很可能是莊所率楚兵與舊居民融合而成的新族。有些白蠻酋長,自稱祖先是安邑(山西運城縣)人,西晉時來南甯(雲南曲靖縣西)。白蠻中有不少蠻化的漢人,當是事實。漢武帝滅莊氏滇國,立白霫酋長白人仁果為滇王,莊氏後裔退到滇池以西。《新唐書》說莊氏部落有稻麥粟豆絲麻蒜桃李,以十二月為歲首。莊氏原來與白蠻同住在滇池周圍,白蠻也有農桑業,是無可置疑的。白蠻經濟和文化部比烏蠻高,信鬼尚巫的風俗卻相同,稱主祭的人為鬼主,每戶每年出一牛或一羊,到鬼主家祭祀。大部落有大鬼主,一百家有小鬼主。烏蠻七部有都大鬼主。爨氏兼并烏蠻,設兩爨大鬼主。莊氏部落不設鬼主,祭祀在家内,親友帶牛酒來助祭,風俗與漢族更相近。

唐玄宗時,爨歸王為南甯州都督,居石城。爨歸王襲殺烏蠻首領孟聘孟啟。白蠻首領兼并烏蠻,自尊為兩部大首領,東爨西爨的名稱,大概從這時候開始。後來南甯州大鬼主(《新唐書》作兩爨大鬼主)爨崇道殺爨歸王,白蠻内亂,南诏出兵擊殺爨崇道等,兼并白蠻部落。

南诏勢力向東伸展以前,以滇池地區為中心的主要居民白蠻和在東邊的烏蠻。西洱河(洱海)周圍是另一個中心地區,這裡居住着被稱為河蠻的農業部落。六四八年,唐太宗命将軍梁建方率蜀兵擊敗松外(松州邊外。松州,四川松潘縣)諸蠻,諸蠻七十部,共十餘萬戶先後歸附,梁建方任酋長蒙和等為縣令,各統所部。蒙是烏蠻姓,這些諸蠻,可能是孟姓以外的烏蠻。梁建方遣奇兵從嶲州(四川西昌縣)走間道突然到西洱河,酋長楊盛大驚,與各部首領十人到軍門請歸附。當年,西洱河大首領楊同外,東洱河(洱河東邊)大首領楊斂,松外首領蒙羽都入朝,唐太宗各授官秩。《通鑒》說,西洱河地區有楊、李、趙、董等數十姓,各據一州,大州六百戶,小州二三百戶,無大君長,不相統一。語言、生業、風俗大略與漢族同,隻是以十二月為歲首與内地異。自稱本是華人。《通鑒》這段文字與《新唐書》所說松外蠻相似,《新唐書》說松外蠻有城郭文字,頗知陰陽曆數,又說,滇池以西都是莊後裔,以十二月為歲首。松外蠻與河蠻居地相離很遠,松外蠻大姓是蒙氏,《新唐書》以趙、楊、李、董為松外蠻的貴族,顯然誤指河蠻為松外蠻。《新唐書》記松外蠻,無“自雲本皆華人”句,《通鑒》将河蠻、莊氏後裔合并為一,按文化情況,《通鑒》說較是。

河蠻是西爨以外的白蠻部落。河蠻一姓多不過五六百戶,各姓分散,不相統一,當然不會有什麼抵抗力。自六七八年(唐高宗儀鳳三年)至七○四年(武則天長安四年),吐蕃陸續征服西洱河諸蠻,據吐蕃史書說,“向白蠻征稅,烏蠻亦款服”。白蠻有農業,烏蠻住在西洱河北方山谷中,生産落後,所以白蠻要納稅,烏蠻隻納貢表示降服。唐玄宗開元年間,河蠻首領又來朝貢。當時南诏國興起,西洱河地區開始發生大變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