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人

匈牙利人

匈牙利主體民族
匈牙利人(Hungarians)主要為匈牙利居民,但也是羅馬尼亞、克羅地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以及烏克蘭的少數民族。匈牙利人名命名方式是先姓,後名,最後身份,和周圍的印歐語系完全相反,和東亞民族(中國人、日本人、越南人及韓國人等)卻很相似,順序為先前姓後名。
  • 中文名:匈牙利人
  • 外文名:
  • 别名:
  • 英文名:Hungarians
  • 國家:匈牙利
  • 來源:烏戈爾人和突厥人的混血種
  • 起源:西伯利亞西部
  • 地域:歐洲
  • 分布區域:匈牙利、羅馬尼亞、波蘭、捷克等

民族曆史

匈牙利人是芬蘭-烏戈爾族系的一個分支,其近親是曼西人和漢蒂人。其祖先最早居住在伏爾加河中遊和卡馬河之間的森林地帶,以捕魚和狩獵為生。5世紀左右在南遷過程中,與突厥人、東斯拉夫人發生接觸,受其影響,逐漸改事畜牧。約在9世紀末到今匈牙利境内定居。

相傳當時有7個部落歃血為盟,選出馬紮爾部落領袖阿爾巴德為君王,于公元1000年建立匈牙利王國。從16世紀起先後受奧斯曼和奧地利統治,1849年宣布獨立。1867年與奧地利一起建立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解體,匈牙利人于1918年建成獨立的民族國家。1945年推翻法西斯政權,1946年成立共和國,1948年改稱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原始匈牙利人顯然是烏戈爾人和突厥人的混血種,原來住在西伯利亞西部。早在5世紀初期,已向西南遷移,并散居在哈劄爾土耳其帝國,主要居住區是海附近。西元830年前,他們居住在頓河右岸,由7個部落組成,後來又增加了原是哈劄爾人的3個部落(稱為卡瓦爾〔Kavar〕部落)。到9世紀末,匈牙利人進入其目前住地,征服了當地的斯拉夫人和匈奴人。其後,匈牙利人成為歐洲的禍患。他們侵掠遠至不來梅、奧爾良和君士坦丁堡,半世紀後才被阻。

匈牙利人口占多數的民族。亦稱“馬紮爾人”。約1072萬人(1982),占全國人口的98%。屬歐羅巴人種和蒙古人種的混合類型。使用匈牙利語,屬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有8種方言,但相互之間差别不大。有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多信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少數人信猶太教和希臘東正教。

公元896年,馬紮爾遊牧部落從烏拉爾山西麓和伏爾加河灣一帶移居多瑙河盆地。1000年,聖·伊什特萬建立封建國家,成為匈第一位國王。1526年土耳其入侵,匈封建國家解體。1541年匈一分為三,分别由土耳其蘇丹、哈布斯堡王朝和埃爾代伊大公統治。1699年起全境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848年爆發革命自由鬥争。1849年4月建立匈牙利共和國。1867年成立奧匈二元帝國。1919年3月建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1949年8月20日宣布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并頒布憲法。1956年10月爆發匈牙利事件。1989年10月23日國名改為匈牙利共和國。2012年1月,匈通過新憲法,更國名為匈牙利。

匈牙利人原以農牧業為主,種植小麥、大麥、玉米、馬鈴薯、甜菜,飼養家禽和豬。果園業發達,以釀造葡萄酒著名。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近20多年來工業有了很大發展,有機器制造、電子儀器、化工、煉鉛、紡織和食品加工等部門。出口起重機、拖拉機、機車、汽車、鋁及其制品等。

城市多為現代建築,農村典型建築是泥木結構的村舍和庭院式。食物以大米和面粉為主。民族服裝與南部斯拉夫各族相似,男子穿粗麻布做的寬袖窄上衣、白色褲子、長筒皮靴;女子穿寬袖上衣、裙子、長筒皮靴,圍繡花圍裙。

另有部分匈牙利人分布在羅馬尼亞(約160萬)、南斯拉夫(約50萬)、捷克斯洛伐克(約40萬)、美國(約60萬)、蘇聯(約15萬)及奧地利、南美諸國。

起源

匈牙利人自稱馬紮爾人(Magyars),其千年曆史的真正起源還未完全被科學地探究清楚。其中匈牙利人定居前的曆史争論最多,至今沒有明确的定論。因為按最早的文字記載,匈牙利的曆史也隻能追溯到馬紮爾人定居前後,定居前的史料很少,無從依據。

對于匈牙利人的起源,曆史學家們無從考證,隻從語言方面找出了一定的淵源。據傳在1235年,貝拉四世(Béla IV)令多名教士向東方傳教,他們越過伏爾加河,發現在那裡的荒原地帶有一部分人的語言與匈牙利語接近。19世紀,匈牙利的語言學家們對那一地區部落使用的語言進行了考察和研究。較普遍的觀點認為,匈牙利人的原始聚居地是在烏拉爾山以東鄂畢河流域及裡海以北一帶,他們的祖先屬于烏拉爾民族的芬蘭-烏戈爾人(Finno-Ugrian group of the Uralic languages)的分支,公元前後移至烏拉爾山西側同伏爾加河與卡瑪河交彙的河套地區。後來,有科學資料證明,古代匈牙利人曾在這一地區與芬蘭-烏戈爾語系的其他民族聚居過。由于這個地區的地理特點,古代匈牙利人以漁獵為生,處于母系氏族社會。大約從5世紀中期開始,大部分古代匈牙利人的部落開始由黑海以北的南俄羅斯草原向西南方向移動,首先到達頓河下遊平原。那時的匈牙利人由7個部落組成,它們是:涅克、麥紮爾(即馬紮爾)、居特焦爾馬特、陶爾揚、耶諾、凱爾和凱西。其中麥紮爾部落最強,因此古代匈牙利人也被稱做麥紮爾人。傳說部落首領曾按照東方習俗滴血為盟,選舉麥紮爾部落的首領阿爾巴德(Arpad)任總首領。

根據考古研究成果證明,公元896年,在阿爾巴德的率領下,當時約有50萬馬紮爾人有組織地、且在犧牲較小的情況下進入了喀爾巴阡盆地。馬紮爾人遷移的時間比較長,達4個世紀左右。在這麼長的遷移過程中,馬紮爾人始終在土耳其人所管轄的地區生活,也正因為此,9~10世紀的一些曆史記載常把匈牙利人稱做土耳其人。

喀爾巴阡盆地是一個沖積平原。在民族大遷移過程中,各民族很好地保持了自己民族和語言的主要特點,由此可見,馬紮爾人不是本地區的原有居民。他們同那些由東方進入歐洲的遊牧民族一樣,由于血族關系而不是所處地理位置使馬紮爾人産生了巨大的凝聚力。這7個匈牙利部落包括大約100個左右的氏族,這些氏族的祖先應該都是共同的。匈牙利人與遷移到歐洲的其他民族不同的一個顯着特點是,其他民族大部分操日耳曼語或斯拉夫語,都屬印歐語系,而匈牙利語屬芬蘭-烏戈爾語系,同時又受土耳其語和波斯語的影響。當然,馬紮爾人的外貌、民俗、曲調等都與衆不同。另外,與在這裡定居的其他民族不同的是,馬紮爾人長期以來都有其相對固定的歸屬,而其他民族或是将自己歸屬于斯拉夫人,或是歸屬日耳曼人。同時,匈牙利人的文化是吸收了曾在這裡定居的民族的許多因素,如土耳其、伊朗以及斯拉夫民族的文化。由于曆史原因,匈牙利具有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特點,這從他們的後來的文學、藝術以及音樂等方面可以充分表現出來。由于喀爾巴阡盆地有效地阻止了來自北方、東方和東南方的侵入,但無法阻止其他民族沿多瑙河從西方和南方的進入。因此,匈牙利也受到西方和南方,或者應該說是西方和東方強國的雙重制約,使得這個國家不得不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參加到某個集團中去。事實上,匈牙利的語言、獨特的外貌和文化使得他們與同是定居在這裡的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有根本的區别。

傳統特色

匈牙利人處在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羅馬尼亞人的不同種族包圍中,在體質類型和文化影響方面,不斷發生混合現象。有兩個主要影響︰一是16和17世紀時,征服和占據此國的土耳其人的影響;一是繼之而來的、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強大日耳曼化的影響。匈牙利在1867年自治,1918年獨立。在那些年代中,他們保持了原有藝術、音樂和文學,而刺繡及陶器之類的民間藝術,至今仍很重要。匈牙利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沒有公布關于宗教信仰的統計數字。但戰前約有65%是天主教徒,25%是基督教新教徒。

飲食文化

匈牙利人早期過着遊牧生活,他們的食物注重烘幹和長時間保存,于是,面食和香腸比較普及;同時,早期的匈牙利人由于到處遷徙,接觸過許多民族,保加利亞人的部分飲食習慣和方式被匈牙利人接受下來;建立王國後,匈牙利開始學習西方的生活方式,馬加什國王統治時期,匈牙利國力強盛,由于國王的妻子是那不勒斯王國的公主,在飲食上受到了意大利的熏陶,如肉、魚等的烹調方法接受了意大利 的方式;土耳其人的長期統治對匈牙利的飲食不能不有所影響,其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帶來了辣椒,而匈牙利人在烹饪中把辣椒又發揚光大了;在20 世紀初,匈牙利最重要的食物就是熏肉和蔬菜,據說熏肉連同味道濃重的湯都是奧地利人遺留下來的;法國菜是許多國家效仿的榜樣,匈牙利也不例外,許多菜肴融入了法國菜的因素。應該說,匈牙利菜肴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受到東西方文化的影響,融合了所接觸過的各個地方的烹饪方法并加以改進和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