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縣

黃梅縣

湖北省東南部
黃梅位居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遊北岸,大别山尾南緣,鄂皖贛三省交界,南臨長江黃金水道,扼八方之要衢,自古稱“七省通衢”、“鄂東門戶”。黃梅縣地處東經115度43分至116度07分、北緯29度43分至30度18分,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黃梅縣西與武穴市毗連,北與蕲春縣山水相依,東鄰安徽省宿松縣,南隔長江,與江西省九江市相望。黃梅是馳名中外的佛教禅宗發祥地,是全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的發源地,還是聞名全國的"挑花之鄉"、"楹聯之鄉"、"詩詞之鄉"、"武術之鄉"。[1]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名稱:黃梅縣 外文名稱:HuangmeiCounty 行政區類别:縣級 所屬地區:湖北省黃岡市 下轄地區:孔壟鎮等12鎮4鄉 政府駐地:黃梅鎮 電話區号:0713 郵政區碼:435500~435509 地理位置:湖北省東南部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五祖寺、四祖寺、挪步園風景區 火車站:黃梅站、黃梅南站 車牌代碼:鄂J 人口:1257000(2009年)

地理

位置

黃梅縣境,位于湖北省東南部,大别山尾南緣,長江中下遊結合部北岸,鄂、贛、皖三省交界,東與安徽省黃梅縣宿松縣接壤,西與湖北省武穴市毗連,南與江西省九江市區隔江相望、兩橋相連,北與湖北省蕲春縣山水相依。地跨東經115度43分至116度07分,北緯29度43分至30度18分,東西最大寬度37公裡,南北最大長度61公裡,總面積為1701平方公裡。縣治黃梅鎮,西北距湖北省會武漢(公路)257公裡。

氣候

黃梅縣屬北亞熱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氣候溫暖,年降水量1270毫米,年均氣溫16.8℃。境内氣候有明顯地過渡性特征,主要表現為季風明顯,氣候溫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四季分明,春溫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長且幹。因氣候的過渡性,造成冷暖氣團交鋒頻繁,天氣多變,加之年際降水變化大,亦常有旱、澇、風、霜、凍、雹等各種氣象災害的發生。

資源

黃梅縣耕地面積60餘萬畝,山林50萬畝,水體面積30餘萬畝(其中可養水面23.6萬畝),黃梅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優質棉基地、湖北省水産重點縣。

黃梅水域廣闊,河流、湖泊、水庫衆多,塘堰密布,共計河流34條,大小湖泊29個,大中小型水庫24座,長江水道59.2公裡,全縣可利用水資源裝機2萬千瓦。

黃梅礦産資源豐富:其中磷礦探明儲量1300萬噸;鐵礦儲量5800萬噸,品位45%左右;重晶石儲量約50萬噸;矽石儲量約1000萬噸;鉀長石儲量約5000萬噸;石膏儲量約2.6億噸;滑石粉儲量2000萬噸;瓷土、石灰石、花崗岩分布較廣,儲量甚為可觀。

經濟

201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97.7億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長16.15%;地方财政總收入8.1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5億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8倍和2.6倍;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67.4億元,是“十五”末的4.7倍,年均增長36.2%;三次産業結構由“十五”末的41:30:29調整為33:39:28。

2011年,黃梅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10億元。财政總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由2006年的3.42億元增加到10.56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由2.03億元增加到5.57億元。黃梅縣稅收均有所上漲:國地稅收入均突破2億元大關,由2006年的0.67億元、0.68億元增加到2.05億元、2.82億元;地方稅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比重由28%提高到56%。完成固定資産投資71億元,比2006年增長2.76倍。

2012年,黃梅縣生産總值129.2億元,同比增長11.3%;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04.8億元,同比增長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億元,同比增長16%;财政總收入12.9億元,同比增長22.1%,其中公共财政預算收入6.47億元,同比增長23.9%,地方稅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60.8%;外貿出口1990萬美元,同比增長60.2%。

工業

2010年,工業規模企業由59家增加到208家,居全市首位,年産值過億元的工業企業達15家。大勝關山工業園和小池臨港産業園由小變大,獨山頁岩制品集中區和杉木陶瓷工業集中區從無到有,四大園區共聚集規模企業89家。紡織服裝、農副産品加工、新型建材三大産業占全縣工業總量的70%,産業集群已現雛形。中部商貿物流産業園項目全面啟動。

2011年,全縣規模以上企業208家,比2006年淨增141家;規模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1.9%提高到29.2%,年産值過億元企業達20家。

2012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0家,新增27家;全縣規模工業增加值36.2億元,同比增長19.8%。産值過億元企業50家,稅收過千萬元企業2家。大勝關山工業園和小池臨港産業園聚集規模企業41家。五大支柱産業聚集規模企業112家,完成産值占工業總産值的90.4%。高新技術企業6家,高新技術産品21個,省著名商标8個、省名牌産品7個。黃梅經濟開發區紡織服裝産業園被授予全國紡織工業轉移試點園區。千年緣酒業、科普達實業等43家企業技術改造累計完成投資6.8億元;五瑞生物、通威飼料信息化試點工作紮實推進。

教育

截至2013年,黃梅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287所,其中普通高中6所(民辦2所),職業中專2所(民辦1所),初中29所(民辦3所),小學136所,特校1所,幼兒園113所(民辦109所),全縣現有在校學生177226人,專任任教師7731人。

交通

鐵路:京九鐵路、合九鐵路在縣境内交彙,并設三、四級站6個,通車裡程73公裡。

公路:滬蓉、京福兩條高等級公路穿縣境而過,全長64.6公裡(滬蓉32.4、京福32.2),105國道,蕲孔、黃标省道分東西和南北形成網絡,黃上、黃塔、城下、獨潘、新蔡、濱汪等縣鄉公路依托國省道,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黃梅縣南部的小池鎮與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截止2013年12月已開通了跨省城市公交路線17路公交,公交分為北線和南線,起點和終點均分别為小池鎮凱旋門和九江市九江火車站。

文化

黃梅縣處于鄂東的鄂贛皖三省交界處,文化上具有兩湖地區與江淮及贛文化(該縣多為江西移民之後)的影子,但是總體說比較接近安徽安慶地區的文化,因為和皖江地區直接相連,兩地都流行黃梅戲,而黃梅戲的前身為采茶調,後稱黃梅戲。黃梅戲起源于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調,形成于清道光年間,流播于長江中下遊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區域。邢繡娘、餘海先等一批先輩藝術家為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流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n

建國後,黃梅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黃梅縣現有黃梅戲專業劇團1個,半職業劇團23個,村級業餘劇團161個,演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黃梅戲劇團曾數度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楊尚昆等作專場演出及多次晉京演出,并榮獲領導、文化部的高度贊賞和鼓勵。1995年2月,黃梅縣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為“黃梅戲之鄉”。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國“黃梅戲之鄉”稱号。n

工藝

黃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時期的黃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是流傳于黃梅縣一帶的民間工藝。黃梅挑花的主要原料是當地的家機布,又稱“大布”,藝人依靠一根針、一根線(7種顔色)在上面交替挑繡各種圖案。黃梅挑花是用彩線挑繡,用針将五彩絲線挑制在底布經線和緯線交*的網格上,形成色澤絢麗、立體感強的圖案。黃梅挑花構圖種類多樣,尤其是戲曲人物造型,如“四郎探母”、“轅門斬子”、“穆桂英挂帥”、“梁祝姻緣”、“桃園結義”等。

特産

糯米堆花酒

糯米堆花酒,該酒采用純糯米,運用傳統制酒工藝制造而成。

黃梅青蝦

“黃梅青蝦”系指産于湖北省黃梅縣境内源感湖及源感湖周邊地區的青蝦,黃梅縣特産,國家地理标志産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