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

漢語漢字
語,漢語常用字,讀音yǔ,yù,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時代。基本含義為話:語言;引申含義為代替語言的動作:手語。表示說的話、表達的言論、寫的文字時,作名詞用。語又引申指代替語言表達思想的方式或動作。語的常用組詞為細語。包含語的常用成語為臨别贈語。此字初文始見于春秋金文,形聲字,從言,吾聲,本義一般認為指談論。
  • 中文名:語
  • 拼音:yǔ,yù
  • 繁體:語
  • 部首:讠
  • 五筆:YGKG
  • 倉颉:IVMMR
  • 字級:一級(編号:1707)
  • 平水韻:上聲六語,去聲六禦
  • 注音字母:ㄩˇ,ㄩˋ
  • 總筆畫:2 7
  • UniCode:CJK統一漢字U 8BED
  • 四角碼:3176₁
  • 造字法:形聲字
  • 結構:合體字,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形聲字。圖1是春秋金文,左部是“言”,作形旁,表示與言語有關;右部是“吾”字,作聲旁,指示該字的讀音。“吾”由“五”得聲,古文字有将聲旁寫作重疊的兩個“五”的,所以,“語”的聲旁“吾”也有寫作重疊的兩個“五”的(圖1、圖6)。秦、漢以後,“吾”字聲旁就寫作一個“五”,“語”就定形為從言、吾聲,一直延續至今,其他異體逐漸消失。漢字簡化時将“言”簡化為“讠”。

在現代漢語中,言語、語言等詞語的構詞都是同義語素并列,看不出“言”與“語”的區别,但在古代漢語中,這兩個詞的區别是很明顯的。許慎概括為“直言曰言,論難曰語”,意即自我陳述是“言”,與别人談論是“語”。《禮記·雜記下》“三年之喪,言而不語,對而不答”用的就是本義。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語,yǔㄩˇ

話:~言。漢~。英~。~錄。~彙。~重心長。

指「諺語」或「古語」:~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代替語言的動作:手~。旗~。

說:細~。低~。

語,yùㄩˋ

告訴:不以~人。

詳細釋義

語yǔ

〈動〉

(形聲。從言,吾聲。本義:談論;議論;辯論)

同本義[discuss;talkabout;comment;argue;debate]

語,論也。——《說文》

于時語語。——《詩·大雅·公劉》。傳:「論難曰語。」

日,卒中往往語。——《史記》

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

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莊子•秋水》

又如:語怪(談論怪物);語冰(談論冰);語議(言談議論)

交談,說話[speak;say;talk]

語,言也。——《廣雅》

語使能也。——《禮記•文王世子》。注:「語,言也。」

既歌而語。

可與晤語。——《詩·陳風·東門之池》

笑語卒獲。——《詩·小雅·楚茨》

爾将可與語大理矣。——《莊子•秋水》

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史記·陳涉世家》

食不語,寝不言。——《論語•鄉黨》

乃向西北奮頭,喃喃細語。——《北史》

又如:語澀(說話艱難,不流利);語薄言輕(語言輕薄;說話輕佻,不穩重);語吐珠玑(說話、語言像珠玑般優美);語不間歇;語冰(比喻人的識量受到時、地所拘束,見識不廣);語語(語其所當語。即說所該說的話)

鳥獸蟲類鳴叫[cry;chirp;roar]

君裙香暖金泥鳳,畫梁語燕驚殘夢。——前蜀·牛峤《菩薩蠻》

又如:語風(在風中鳴叫);語燕(會說話的燕子);語鳥(會說話的鳥);語關關(形容鳥兒鳴叫之聲)

語yǔ

〈名〉

說的話[spokenlanguage;word]

張勝聞之,恐前語發。——《漢書•李廣蘇建傳》

語曰:「唇亡則齒寒。」——《谷梁傳·僖公二年》

齊君之語偷。——《左傳•文公十七年》

又如:語體詩(用口語寫的詩);語話(話語;言語);土語(土話);評語(評論的話)

特指諺語、古語或成語[idiom;setphrase;proverb;saying]。如:語例(用語的慣例);口頭語;熟語;韻語;妙語;俚語;豪語

詞語[word]

為人性僻躭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又如:語驚四座;語洩(密語外洩);語義(也稱詞義。指詞語的意義);語妙天下(言語精妙,無人可及)

語言[language]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孟子•滕文公下》

又如:語支(語言學。依譜系分類法分出的比語族小的語言系統);語言文字(語言學與文字學的合稱);語簡意赅(語言簡練,意思完備);語學(研究言語、文字的性質及用法的學問)

用以示意的動作或信号[signal]。如:目語;手語;燈語

語法學科用來表示句子成人的術語[termusedinanalysisofsentences]。如:主語;謂語;賓語、表語、狀語

另見yù

語yù

〈動〉

告訴,使知道[inform;tell]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左傳•隐公元年》

吾語女。——《論語•陽貨》

若引其許,若至,語人。——《三國志•方使傳》

夫語妻曰:「為王作劍,三年乃成…往必殺我。」——晉·幹寶《搜神記》

貧者語于富者曰…——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又如:語言(告訴);語其友;不[可]以語人

另見yǔ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三】【言部】魚舉切(yǔ)

論也。從言吾聲。

說文解字注

論也。

段注:此即毛鄭說也。語者,禦也。如毛說,一人辯論是非謂之語。如鄭說,與人相答問辯難謂之語。

從言,吾聲。

段注:魚舉切,五部。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部】語·康熙筆畫:14·部外筆畫:7

《唐韻》魚舉切。《集韻》偶舉切。《韻會》魚許切。《正韻》偶許切,并魚上聲。

《說文》:論也。徐曰:論難曰語。語者,午也。言交午也。吾言為語,吾,語辭也。言者直言,語者相應答。《釋名》:叙也。叙己所欲說也。《易·頤卦》:君子以慎言語,節飮食。《詩·大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疏:直言曰言,謂一人自言。答難曰語,謂二人相對。《禮·雜記》:三年之喪,言而不語。注:言,自言己事也。語,為人論說也。《家語》:孔子之郯,遭程子于塗,傾蓋而語終日。

又國名。《别國洞冥記》:勒畢國人長三寸,有翼,善言語戲笑,因名善語國。

又《廣韻》牛倨切。《集韻》牛據切。《韻會》《正韻》魚據切,并魚去聲。《廣韻》:告也。《增韻》:以言告人也。《左傳·隐元年》:公語之故。《論語》:居,吾語女。

又敎戒也。《魯語》:主亦有以語肥也。

又地名。《前漢·閩粵王傳》:錢唐榬終古斬徇北将軍為語兒侯。孟康注:語兒,越中地也。今吳南亭是。師古曰:語,或作篽、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