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益

楊憲益

中國翻譯家
楊憲益,1915年生于天津,2009年11月23日逝世。1936年進入牛津大學莫頓學院研習古希臘羅馬文學,中古法國、英國文學,獲希臘拉丁文及英國文學榮譽學士、碩士學位。1940年畢業回國後曆任重慶、貴陽、成都等地大學教師,1943年起供職于重慶北碚國立編譯館,開始翻譯生涯。1952年調北京外文出版社,後任《中國文學》主編,并兼中國作協理事、名譽顧問和中國文聯委員等多項社會職務。主要譯著:包括《史記》、《資治通鑒》、《楚辭》、《長生殿》、《牡丹亭》、《宋元話本選》、《唐宋詩歌散文選》、《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十五貫》、《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老殘遊記》、《魯迅全集》等百餘種。2009年11月23日在北京煤炭總醫院逝世,享年95歲。
    中文名:楊憲益 外文名: 别名: 籍貫:安徽盱眙 性别:男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1915年1月10日 去世年月:2009年11月23日 職業:教師,翻譯家 畢業院校:牛津大學 代表作品:《紅樓夢》英譯本作者

人物簡介

1915年1月10日,楊憲益出生于天津日租界花園街8号綠樹影映的大公館内。其父楊毓璋曾經留日,并當過天津中國銀行行長。1928年,楊憲益進入英國教會學校新學書院學習。1934年楊憲益到英國牛津大學莫頓學院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學,認識了後來與他相依相伴數十年的妻子,英國傳教士的女兒戴乃叠。1940年,楊憲益夫婦回國。

解放後,楊憲益調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譯專家,曾與夫人戴乃叠合作翻譯中國古典小說《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唐代傳奇選》、《宋明平話小說選》、《聊齋選》、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紅樓夢》等,均先後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這些譯本在國外都獲得好評,并有廣泛影響。楊憲益、戴乃叠夫婦對中國翻譯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從先秦散文到現當代作品,楊憲益夫婦聯袂翻譯了共百餘種作品、近千萬字,這在中外文學史上都極為罕見。

楊憲益著有自傳《漏船載酒憶當年》,于2001年出版。

妻子簡介

戴乃叠女士,英籍漢學家。原名Gladys Tayler(婚後改為Gladys Yang/格萊迪絲·楊)。父親是一位英國傳教士。1918年戴生于北京,在中國度過6年美好的童年後随父回國。在楊憲益34年赴英留學期間,與之相識相愛。1941年倆人返回中國、結為夫妻,并共同長期從事翻譯工作。雖然沒有加入中國籍,戴乃叠卻一直把婆家的國家當成了自己的國家。她不僅學會了中文,會寫一筆正楷小字,還能仿《唐人說荟》用文言寫小故事,文字娟秀。“文革”中無辜遭遇4年牢獄之災,1999年因病去世;在去世後出版了自傳《我有兩個祖國》。

楊憲益和戴乃叠是40~90年代活躍在中國文壇的翻譯界泰鬥,更是一對驚才絕豔、絕無僅有的夫妻翻譯大家。熟悉他們名字的外國人遠多于中國人,因為他們是最早把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譯成英文的作家之一,作品從先秦散文、詩經楚辭到《水浒》、《紅樓夢》、《魯迅全集》,以至現當代文學作品等百餘種,蜚聲海内外。

家庭背景

楊憲益的高祖父楊殿邦(1773---1859),字翰屏,号疊雲,嘉慶十九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先後任順天鄉試同考官、河南鄉試正考官、雲南學政、監察禦史、太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兼順天府尹、山東鄉試正考官、貴州按察史、山西布政使、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倉場總督兼戶部侍郎,道光二十四年任漕運總督。

楊殿邦隻有一子楊鴻弼,早逝。楊鴻弼有子八人,長兄楊士燮義不容辭地挑起了照顧弟弟們生活和支撐楊家門面的重擔。但不久楊士燮娶了吳棠次女吳述仙為妻後,楊家很快有了轉機,再次興盛起來。吳述仙成了楊家的長嫂之後決心幫助夫君及弟弟們讀書進學,在楊士燮的帶領下和吳氏的大力資助下,楊氏八駿發奮讀書并參加科考,楊家出現了安徽曆史上兩個五子登科之一的好事:楊士燮(光緒甲午進士)、楊土晟(光緒壬辰進士)、楊士骧(光緒丙戌進士)、楊士琦(光緒壬午舉人)、楊士铨(光緒癸巳舉人)。

楊憲益先生的祖父楊士燮,選順天府副貢,中舉人,1894年中進士;三叔祖楊士晟,與蔡元培是同年進士;四叔祖楊士骧(1860—1909)字萍石,号蓮府,光1886進士,後任山東巡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贈太子少保;五叔祖楊士琦(1861—1918)字杏城,是楊家未中過進士的高官,曾為袁世凱洋務總文案獻,農工商部右侍郎,郵傳部大臣,欽差大臣,上海輪船招商局和電報局總辦,政事堂左丞,參政院參政;叔祖楊士铨排行和身份情況不明;八叔祖楊士骢(1870--?),是候補四品京堂,廣東補用道,京奉鐵路總辦,放山西巡鹽道,民國初年當選多屆衆議院議員,與袁世凱系親家。

楊憲益先生的父親楊毓璋(1872—1920),字霁川,也是兄弟八人,楊毓璋居長,楊毓璋早年留學日本,後來擔任天津中國銀行行長,是一位真正的銀行家。楊毓璋深受袁世凱賞識,楊憲益出生時,袁世凱曾以皇帝身份賜小黃馬褂以示寵幸。楊毓璋還與黎元洪、徐世昌交往密切,徐世昌當上民國大總統曾得到楊毓璋的大力資助。

生平經曆

少年意氣

楊憲益少時家境富裕,小時候曾穿過袁世凱饋贈的黃馬褂。幼年的楊憲益在家裡念私塾,獲得了優秀的國學教育。才11歲,就閱讀了數量可觀的古代筆記小說,以及明清通俗傳奇和長篇小說。後來又大量購買閱讀了胡适、周作人和魯迅等人的著作,甚至連書商專門送上門的偵探小說和色情文學也不放過。他對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的閱讀,已經到了貪婪的地步。12歲進教會學校。雖然從不好好念書,卻總是考第二名。由于從小受到良好的英法文教育,他已能迅速閱讀英文書籍。高中期間通常每天或幾天讀一至兩部,幾乎讀遍了最著名的歐美小說和詩人的作品。

1934年高中畢業,楊參加了燕京大學考試,因成績優秀,學校破例讓他跳一級,入學就從二年級讀起。可他卻更想上清華和北大。正在準備這兩校聯考時,中學英國老師郎曼先生找到他家,提出願意回英國度假時帶他去倫敦。家裡本來不同意,鑒于楊喜歡上了他13歲時的家庭女教師徐劍生(補習英語和數學,當時30來歲。正是她帶給他最初的、紮實的英文功底。楊曾拿她名字開玩笑,用“徐劍生”作上聯,下聯對了個“快槍斃”),為了避免出醜聞,終于決定讓他出國學習。

牛津求學

到了倫敦,郎曼先生為楊找了很好的希臘文老師。花了兩年時間,他刻苦用功學習希臘文和拉丁文,還到歐洲各地去旅行。1936年,終以優異成績于考上了牛津莫頓學院,在那裡,他結識了美麗的英國女孩Gladys Margaret Tayler——就是後來的妻子戴乃叠。1940年,楊憲益拿到了英國文學碩士學位,他收到兩封邀請信。一封來自哈佛大學,邀請擔任中文助教,以繼續學習古典希臘文和拉丁文。但他回絕了好意,說老家已經被日本人占領,必須回中國做點事。另一封是西南聯大的聘書,聘任希臘文和拉丁文教師。原來是沈從文和吳宓聽别人說起并看了他在高中寫的詩之後,熱心向校方推薦的。

從事翻譯工作

剛回國的生活非常辛苦,在重慶中央大學分校教書期間,楊利用業餘時間翻譯了《儒林外史》、《阿Q正傳》。那時,重慶國立編譯館的負責人是梁實秋。梁實秋聽說楊的興趣是中國古代史,便建議他翻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由此開始了翻譯生涯。才三年時間,倆人就譯完了從戰國到西漢的約36卷。可惜1949年解放以後,人事更叠顧及不到它,再無人提及。80年代,楊索性把全部手稿送給了一個澳大利亞朋友。

1952年,北京一紙調令調他們到北京參加“亞太和平會議”的翻譯工作。學術界的老朋友都極力勸他們留在北京,尤其外文出版社副社長劉尊棋,拼命拉他們加入,說要搞一個像商務印書館那樣的出版社,不過是有系統地對外介紹中國的文化,這一點終于打動了楊先生。

加入外文社的《中國文學》雜志之後,夫妻倆就計劃選譯150種古典文學名著,從《詩經》直到清末文學;再選譯100種當代文學,從魯迅到當時。他們以驚人的速度翻譯了大量作品,這其中楊翻譯中國古典作品多一些,戴乃叠則獨立譯過《太陽照在桑幹河上》等現當代作品。

譯中國古典文學

在外文社工作期間,楊認識了文化部部長周揚。周得知他懂希臘文和拉丁文,就問:“《荷馬史詩》沒人翻譯,你為什麼不翻譯?”結果就把楊調出來翻譯《荷馬史詩》。譯完《奧德修紀》後,外文社認為也應該幫自己社做點事情,于是讓楊翻譯《紅樓夢》。其實楊不喜歡看《紅樓夢》,小時候讀《紅樓夢》隻讀了一半。當時一位漢學家英國人大衛·霍克斯,也在翻譯《紅樓夢》,已經翻譯了兩年多了。他譯出的版本用的名字是《石頭記》,為了以示區别,楊就用了《紅樓夢》這個書名。他們翻譯的過程通常是楊翻譯初稿,交給戴加工,她費的力氣有時更大。這是迄今為止惟一一部由中國人翻譯的英文全譯本(另外僅有的一個全譯本就是霍克斯翻譯的《石頭記》)。楊憲益夫婦的“中西合璧”終于讓寶黛的愛情故事為西方人所知、所懂、所愛。有一次毛澤東接見文化界人士,曾經問他,《離騷》也能翻譯嗎?楊先生當時回答得很簡單,一句話:“主席,什麼都能翻譯。”在楊憲益看來,有了戴乃叠的幫助,似乎沒有什麼是不能譯的。

晚年生活

1999年初冬,戴乃叠因病去世,但家中擺着楊憲益和戴乃叠當年那張著名的身着唐裝的結婚照,楊憲益的卧室則挂着郁風為戴乃叠晚年畫的肖像,房子是楊憲益的小女兒為父親安度晚年安置的。2003年,楊憲益患重病後行走不便,遵從醫囑不再喝酒。這位一生“情有别鐘煙與酒”的長者,隻能抽抽香煙過過瘾了。他告訴我們,現在每天睡得很多,看看電視讀讀報,朋友來了聊聊天。

逝世

2009年9月17日,中國翻譯協會授予著名文學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楊憲益先生“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09年11月23日6時45分中國著名翻譯家、《紅樓夢》英譯本作者、外國文學研究專家、詩人楊憲益23日在北京煤炭總醫院逝世,享年95歲。中國文化界一片遺憾之聲。1999年,楊憲益一聲的知己戴乃叠因病于是長辭,晚年的楊憲益先生同樣身患重病,病情幾經反複。楊在其夫人去世後停止寫詩,後來情緒好轉,還為自己寫過挽詩,并希望自己能活到自己母親的年紀。96歲時,楊憲益也與世長辭。楊憲益一生隐逸,不看重自己的成就,具有知識分子的風骨。

評價

楊憲益生前幾乎“翻譯了整個中國”。

休言舍命陪君子,莫道輕生亦丈夫。值此良宵雖盡興,從來大事不糊塗。

天上伉俪又成雙,人間大師在失楊。

跨國愛情

留學相識

在英國留學時,他結識了美麗的英國女孩Gladys Margaret Tayler——就是後來的妻子戴乃叠。他們經常一起玩、一起劃船,戴還參加過牛津和劍橋每年舉行的劃船比賽。單純的戴說話很直率,因為父親和幼年的原因對中國有很深的感情。在接觸中,她發現這個眼睛細細、不群舉止斯文的中國朋友不僅是個有趣的同伴,而且精通中國古典文學。慢慢的,戴乃叠深深愛上了他,後來幹脆改學中文,成為牛津大學攻讀并獲得中國文學學位的第一人。

力排衆議結婚

在楊憲益準備回國時,他問女友Gladys:“我們不是一塊到美國去,而是到中國内地。我是預備回去受苦的,你受不受得了?”戴還是堅決地說要一塊兒回中國。很快,他要娶一個外國女子的消息傳到國内,楊母病倒了,親戚一片反對聲。當時普遍認為,這樣生出來的孩子沒有人要。同時,戴乃叠的母親也堅決反對女兒的決定。她用非常嚴厲的話警告戴,如果堅持結婚,将來一定沒有好下場,甚至預言如果生下來是兒子也會自殺的。然而,楊憲益還是同年僅21歲的戴乃叠一同踏上了返回中國的航程。1941年2月16日,他們在重慶舉行了婚禮,證婚人是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和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那張兩人身着唐裝的結婚照,不知羨煞了多少代人。

鹣鲽情深

楊先生經常開玩笑,說戴先生喜歡的不是他楊憲益,而是中國傳統文化。戴乃叠漢語講得不很好,也常怪罪于楊老英語講得太好了,兩人在一起總是講英語。1989年,戴乃叠病重。此後10年,楊憲益一直守在她身邊細心照料;戴逐漸失憶了,動筆寫了一部分自傳也停下。然而1999年11月18日,戴先生還是離開了人世。楊憲益賦詩緬懷:“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結發糟糠貧賤慣,陷身囹圄死生輕。青春做伴多成鬼,白首同歸我負卿。天若有情天亦老,從來銀漢隔雙星。”

翻譯作品

除了将西方古典名著《荷馬史詩》、《羅蘭之歌》、《賣花女》等譯成中文之外,楊憲益夫婦主要還是中譯英,合譯的中國作品涵蓋了整個中華曆史時期、幾乎所有文學種類。

古典叙事文學

全本《紅樓夢》為其代表,還有全本《聊齋志異》、全本《儒林外史》、全本《老殘遊記》,以及《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唐代傳奇選》、《宋明平話小說選》、《中國古代寓言選》、《不怕鬼的故事(六朝至清代志怪小說)》、《志怪選》。

古典詩文、文論及文學史

《樂府》、《詩經》、《楚辭》、《史記選》、《資治通鑒》、《唐詩》、《宋詞》,以及馮沅君、陸侃如《中國古典文學簡史》、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文心雕龍》等。

傳統戲曲劇本

以《長生殿》、《關漢卿雜劇選》為代表,以及近代京劇《打漁殺家》、《白蛇傳》,川劇《柳蔭記》、《臨江亭》、《拉郎配》,昆曲《十五貫》,評劇《秦香蓮》,晉劇《打金枝》,閩劇《煉印》,粵劇《搜書院》等。

現、當代文學

以左翼與解放區文學作品為主,最重要的應屬《魯迅全集》。還有《青春之歌》、《紅旗譜》、《太陽照在桑幹河上》、《暴風驟雨》、《邊城》、《湘西散記》;郭沫若話劇《屈原》,歌劇《白毛女》《劉三姐》,撒尼長詩《阿詩瑪》,李季長詩《王貴與李香香》,樣闆戲《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按規定樣闆戲翻譯不署名);張潔《沉重的翅膀》《愛是不能忘記的》、古華《芙蓉鎮》《塔嶺及其它故事》、鄧友梅《煙壺》、張賢亮《綠化樹》、王安憶《流逝》;《龍的傳說》等。

外國文學作品

《荷馬史詩》、《羅蘭之歌》、《賣花女》、《蕭伯納戲劇選》、《地心遊記》、《凱撒和克莉奧佩特拉/CAESAR AND CLEOPATRA》《近代英國詩鈔》、《聖女貞德》、《古羅馬戲劇選》、《兇宅/孿生兄弟》、《牧歌》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