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第十五中學

武漢市第十五中學

省級示範學校
武漢市第十五中學是省級示範學校,湖北省教改名校。其前身為英國基督教循道公會1885年創的“Wesley college WuChang(武昌博文書院)”,是一所已有120年悠久曆史的老校。1928年更名為博文中學。解放後,1952年湖北省教育廳進行中學校際調整,将博文中學、武昌中學、東湖中學三校合并為規模為全省之冠的武昌第二中學,1954年定名為武漢市第十五中學,1962年被定為武漢市重點中學,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學。[1]
    中文名:武漢市第十五中學 外文名: 别名: 學校地址:武漢 主管部門:湖北省教育廳

曆史

武漢市第十五中學創建于1885年,坐落于曆史悠久、人文荟萃、經濟發達、交通便捷的華中重鎮——武漢市武昌區。學校占地面積70餘畝,建築面積30922.69平方米。有5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000多人,教職工245人,專任教師197人。學校曆史悠久,最早源于英國基督教循道公會創建的武昌博文學院,迄今已有121年的曆史。

1907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大東門外官購民地,修建山形西式樓房作永久校址即今十五中校址。1928年,更名為“武昌博文中學”。這裡人傑地靈,區位得天獨厚,人文積澱豐厚。國父孫中山先生曾在校園内點過兵,現在的“中山坡”;黨的第一任總書記陳獨秀、原國家代主席董必武曾親臨“博文”作過報告;衆多的科學家和知名政要曾在這裡治學卒業。

中國心理學先驅、原浙江大學名譽校長、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浙江省政協副主席陳立院士;原天津大學校長、天津市副市長、中國著名物理學家張國藩教授;“托着太陽升起的人”著名動物學家吳醒夫教授;世界著名氣象專家、新中國首任氣象局局長、中科院院士塗長望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植物胚胎學家楊弘遠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生化學院教授查全性先生;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李德華先生等早年都曾在這兒就讀。

中共“一大”代表、原國務院參事劉仁靜先生、原廣電部部長艾知生先生、現任湖北省婦聯主席張岱、武漢市委副書記殷增濤、朱毅等也曾是這所學校的驕子。曆史人物陳立夫回憶在博文求學往事時,欣然題寫“博文古井”四個大字。120多年來,這裡人才輩出,名人衆多,充分體現了這所百年老校卓著的辦學效果和深厚的辦學底蘊。

1954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把武昌博文中學正式定名為“武漢市第十五中學”。1962年,被定位為武漢市重點中學。1964年,十五中首創的“滑翔班”受到社會廣泛贊譽,江城人稱其為“滑翔學校”。1978年,武漢市第十五中學又再度被市政府定為武漢市重點中學。

2001年秋,武昌區政府及武昌區教育局對高中資源實行優化組合,把原武漢市第十五中、武漢市第三十三中、武漢市第二十五中三個“完中”的高中部整合為一所單設高中,校址選在面積最大的十五中,校名定為“武漢市第十五中學”。

整合前的十五中、三十三中、二十五中是三所知名百年老校,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均形成了自己的辦學優勢和辦學特色。原十五中以教科研見長,原三十三中以文科優勢和外語特色而知名,原二十五中的理科和體育特色較為突出。在整合過程中,集三校之長,撷廣博之文采,展文明之華章,追科理之騰達,做大做強新十五中,逐漸形成了新十五中強大的優勢和特色。

2003年7月,整合後的十五中僅用兩年的時間,不僅實現了平穩過渡,而且成功地創建了市級示範學校。

2005年11月27日我校通過了省級辦學水平綜合督導評估,2006年4月順利通過省評估回訪組考察,成為省級示範學校。

在120年的辦學實踐中,原武昌博文中學“誠之為貴、博我以文、約我以禮”的校訓始終熏陶着十五中人,并在新的世紀裡以新的内涵将其發揚光大。如今,“誠信、明禮、勵志、博文”的校訓正高揚在十五中古老的校園裡,它将繼續激勵着十五中的師生員工,奮發向上,再創佳績。

發展建設

近年來,按照省級示範高中的硬件标準,學校在區政府和區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投入建設。學校共投入資金4000萬元,大力改善辦學條件。

一是科學規化校園,布局合理,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為學生發展服務的人文思想。校園建築設計新穎,主體突出,既有東方古代文化的典雅,又有西歐現代科技的風韻,堅固實用,符合教育教學和學生成長的需要。

學校新建19000平方米哥特式綜合教學大樓,分為教學區、辦公區、實驗區,集教室、辦公室、實驗室、微機室、語音室、電子備課室、電子閱覽室、電化網絡監控室、音樂室、美術室、舞蹈練功房、學術報告廳等于一體,分布合理,形成一體三區的綜合格局。

供教學的辦公樓内配有中央空調;教學樓内各教室裝有環保空調及優質礦泉水機;實驗樓内,學校按教育部部頒一類标準,配置了理、化、生、勞、微機等專用教室;另外,獨立的圖書樓面積達1200平方米。目前,各學科實驗室,功能教室設施齊全,配置标準。全校共有七個多媒體教室,四個物理實驗室,四個化學實驗室,四個生物實驗室,四個計算機室,三個美術室,二個音樂教室,二個勞技室,一個形體舞蹈房。每個實驗室均配備了兩名實驗員,功能教室有專人負責,滿足了各學科的實驗需要。

圖書館整潔的藏書室有10餘萬冊圖書,幽靜的閱覽室配有

冬天的校園

近四百個座位,給莘莘學子創造了一個汲取豐富精神食糧的理想場所,也為教師教學、科研創造了開拓視野的有利條件。

在各樓層、各班都配備有滿足學生需要的生活及飲用水。學校醫務室藥品、器械完全按照國家級标準配備,三名專職醫生随時處理師生中突發的疾病等相關事件。

二是新建的運動場為學生的課外生活提供了場所。“中山坡”下擴建的綠茵操場和400米标準塑膠跑道已經竣工并投入使用;嶄新的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以及按國家規定的标準設置的體育運動器材極大地滿足了學生體育鍛煉和課間活動的需要,保證了體育教學和課外活動的開展,為全校師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動場所。

三是加強校園綠化建設,根據我校的建築布局,重新植樹種花,整修草坪,購置鮮花幼苗,綠化校園。現在學校綠樹、紅花掩映,草坪、通道相宜,無外露塵土,成為莘莘學子溫馨的精神家園。

四是營造校園文化的氛圍。我校圍繞“人文校園文化”的主題,挖掘豐厚的文化底蘊,跟随新時代的腳步,豐富“實踐教育”的内容,拓寬“實踐教育”的渠道,力圖使學校的環境“人文”化,與學校的辦學理念協調一緻。首先,我們注重保存富有曆史意義的文化遺迹,使這些曆史積澱

學校操場

重新放出光芒,如“博文古井”和“中山坡”已成為曆屆學子引以為豪的古迹。在教學樓走廊懸挂着孫中山、陳獨秀、董必武、劉仁靜、陳立、張國藩、吳醒夫、塗長望、楊弘遠、李德華等10位與我校相關的曆史人物和當代科學家的畫像及名言,以他們的精神思想來激勵全體師生。

我校還建立了“十五中校史陳列館”,将學校的曆史演變、育人業績、辦學經驗、科研成果、名師名生都濃縮在一館之中,成為全校師生的“人文”天地。

在繼承傳統校訓精髓的基礎上,結合學校新時期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在教學樓正面懸挂着催人奮進的校訓:“誠信、明禮、勵志、博文”。我們挖掘曆史文化的同時,還注意順應“人文校園文化”發展的時代要求,發揮我校的英語優勢,在學生活動比較集中的場所用符合國家标準的中英文書寫橫幅、警示語。這些富有年級和學校“人文”特色的校園文化展示,既醒目美觀,又生動親切,形成高品位的文化氛圍。

校内資源

學校地處武漢市繁華的武昌大東門,占地面積近70畝,綜合

武漢市第十五中學

教學大樓建築面積達19000平方米,集教室理化勞音美計算機設備一應俱全。優雅的圖書樓,新修的400米塑膠跑道标準運動場,為學校辦學增添了活力。校内現有57個教學班,3000餘名學生。

全校教職工257人,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全國勞模,全國優秀教師10人,省特級教師5人。高級教師占傳任教師總數近一半,被媒體譽為“高中航母”。

學校全面貫徹德育教育方針,實施實踐教育模式,形成特色辦學規模,外語特色教學聘任多名外籍教師任教,為社會所矚目;文學社團特色蓬勃開展,“博文文學社”為全國文學社團百面旗,湖北省優秀文學社團,其成員每年在省内外報刊上發表文章百餘篇,體藝美特色已成亮點,衆多特長生從這裡走向高校,兩防(預防吸毒、預防艾滋病)特色教育長期堅持,在學生中鑄起一道心靈長城,成效顯著,得到市委宣傳部、市、區教育局的贊揚,并向全市推廣。

2004年被武漢市人民政府授予辦學水平示範學校稱号。武漢市第十五中學有着豐厚的文化底蘊,經過代代園丁和學生們的智慧承傳,創造了百年的輝煌曆史,我們堅信,随着改革開放的進軍步伐,十五中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定會迎來更加燦爛的明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