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南戰役

魯西南戰役

解放戰争時期的戰役
解放戰争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南渡黃河,出擊外線,在山東省西南部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進攻作戰。
  • 名稱:魯西南戰役
  • 地點:山東省西南部
  • 參戰方:國共雙方
  • 結果:解放軍取得了魯西南戰役的勝利
  • 參戰方兵力:
  • 傷亡情況:國民黨軍4個整編師部、9個半旅,共60112人,其中俘敵43012人,斃敵17100人
  • 主要指揮官:劉伯承、鄧小平

曆史背景

1947年3月,國民黨軍由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轉為對陝北和山東的重點進攻,而在這兩個戰場之間的晉冀魯豫戰場上,兵力有所削弱,形成兩頭重中間輕的“啞鈴形”态勢,企圖利用黃河天險阻止人民解放軍南進。到6月間,從山東省東阿至河南省開封250千米的黃河防線上,僅有第4“綏靖”區司令官劉汝明部整編第55、第68師和地方保安團隊擔任防守。整編第55師師部率第29旅位于郓城、皇姑庵地區,其第74、第181旅分别位于蕭皮口、鄄城地區;整編第68師師部位于菏澤,其第81、第143、第119旅分别位于東明、杜集、畢寨地區。另有整編第70師(2個旅)位于嘉祥地區機動。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在5月下旬結束豫北攻勢後,即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向中原出動、轉入外線作戰的既定方針,組織部隊休整,做好外線作戰的各項準備工作:進行政治動員,調整組織,補充兵員和武器糧彈;頒發《敵前渡河戰術指導》,進行戰前訓練;成立渡河指揮部,對預定渡河地段的地形、敵情、水情作詳細偵察;修造船隻120餘艘,訓練水手、船工;組織民兵、民工5萬餘人支援前線等。

6月,中共中央軍委指示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于月底強渡黃河,先在魯西南地區求殲敵軍,爾後向大别山進擊,在鄂豫皖邊界地區實施戰略展開。劉伯承、鄧小平根據這一指示和國民黨軍設防情況,決心集中4個縱隊又2個獨立旅,從山東省陽谷以東張秋鎮至菏澤以北臨濮集150千米的8個地段上突破黃河防線,首先發起魯西南戰役,殲滅劉汝明集團,并在運動中殲滅來援之敵一部,然後向大别山挺進。其部署是:冀魯豫軍區獨立第1旅于6月27日先行秘密渡河,在戴廟、蔡家莊地區接應第1縱隊渡河,并配合第1、第2縱隊行動;原在黃河南岸的獨立第2旅在舊城集、臨濮集地區接應第6縱隊渡河,并配合其作戰;第1縱隊于魏家山、張堂等渡口渡河,在獨立第1旅協同下,圍殲郓城及其以北守軍;第2縱隊于孫口、林樓等渡口渡河,以1個旅圍殲皇姑庵守敵,主力插至郓城以西協同第1縱隊作戰;第6縱隊于李橋、于莊等渡口渡河,圍殲鄄城及其西北地區守軍;第3縱隊為戰役預備隊,進至白衣閣附近,視情況随第6縱隊或第2縱隊渡河,擴大戰果。在主力渡河的前一天,以太行軍區、冀南軍區、冀魯豫軍區部隊各一部和豫皖蘇軍區部隊在黃河兩岸分别向當面之敵發起攻擊,迷惑和牽制敵軍。

戰争過程

6月30日夜,1947年6月20日,劉鄧首長向各部隊正式下達命令,宣布實施魯西南作戰。6月30日晚、劉伯承、鄧小平、李達等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一、第二、第三、第六共4個縱隊,13個旅、1個騎兵團及直屬隊共12417人的大軍,一舉突破了黃河防線,打開了蔣介石中原防禦體系的大缺口。當夜,劉鄧大軍渡過了6個步兵旅,全部主力于第二天晚上渡完,這就使魯西南地區的國民黨軍,直接暴露在我軍的打擊之下。

晉冀魯豫野戰軍4個縱隊共13個旅12萬餘人,以突然勇猛的動作,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黃河防線,殲敵一部。劉汝明急令整編第55師第74、第29旅退集郓城,整編第68師主力和整編第55師第181旅退守菏澤。第1縱隊4個旅在獨立第1旅配合下,當即包圍郓城,并于7月2日攻占該城四關。其餘3個縱隊進至鄄城、皇姑庵地區,待機打援。對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渡過黃河,國民黨軍陸軍總司令兼徐州司令部司令顧祝同甚為震驚,慌忙從像北、豫皖蘇邊界地區抽調3個整編師又1個旅,連同整編第70師組成第2兵團增援魯西南。

該兵團司令官王敬久以第153旅進至定陶,與退守菏澤的部隊組成西路;以地方團隊防守曹縣城;以整編第32、第66師各2個旅經金鄉北上,會同整編第70師組成東路;将整編第58師及整編第66師第199旅配置在金鄉作為後應。企圖以整編第55師堅守郓城,吸引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于城下,然後以東、西兩路援軍向北鉗擊其側後,迫其背水作戰。

劉伯承、鄧小平識破了這一企圖,立即采取攻其一點(郓城)、吸其來援(金鄉)、啃其一邊(定陶)、各個擊破的方針,以第1縱隊等部攻取郓城;以第2、第6縱隊迅速從東、西兩路援敵之間向南,攻占定陶、曹縣;以第3縱隊進到定陶以東待機。7月8日晨,第1縱隊攻克郓城,全殲整編第55師師部及2個旅。10日夜,第6縱隊攻占定陶,全殲第153旅;第2縱隊收複曹縣城;第3縱隊到達定陶以東地區。

7月10日,國民黨援軍東路整編第70師(1個半旅)、整編第32師和第66師主力,分别進至六營集、獨山集、羊山集地區,由北向南擺成一字長蛇陣。晉冀魯豫野戰軍當即調整部署,轉兵東進。13日拂曉,第1縱隊将位于六營集的整編第70師、獨山集的整編第32師隔開,并切斷其與羊山集整編第66師的聯系。當日中午,第2縱隊在謝集殲國民黨軍1個團,随即向東協同第3縱隊包圍羊山集。王敬久發覺所部被分割後,舉棋不定,先令北邊的整編第70師和南邊的整編第66師向中間的整編第32師靠攏;複令整編第32師向北接應整編第70師,再向南靠攏整編第66師。

整編第32師在第1縱隊追擊下,師部率1個旅逃入六營集與整編第70師會合,其第139旅則被第1縱隊和第6縱隊一部追殲于逃往嘉祥的途中,防守嘉祥城的整編第70師一部也被迫向濟甯撤逃。與此同時,第6縱隊主力緊縮對六營集的包圍圈。劉伯承、鄧小平考慮,六營集為僅有200戶人家的村莊,糧食飲水奇缺,敵軍2個整編師師部和2個半旅擠在這一狹小地區内,若對其四面圍攻,敵必作“困獸之鬥”。因此采取“圍三阙一”部署,以第1縱隊在六營集以東布成袋形陣地,以第6縱隊于14日20時由西向東對六營集發起猛攻。整編第32、第70師向東突圍,被第1縱隊全殲。

7月15日,第2、第3縱隊對羊山集發起攻擊,但因該處守軍以羊山作依托,南側地形低窪、積水較多,雖經兩天激戰,進展不大。此時,蔣介石得知整編第32師等部連續被殲和羊山集整編第66師告急等情況,于19日飛抵開封坐鎮指揮,從西安、洛陽、豫北、山東、漢口等地抽調7個整編師又2個旅向魯西南馳援。20日又令王敬久率整編第58師和第199旅,在飛機、坦克掩護下由金鄉北上,以解羊山集之圍。劉伯承、鄧小平為争取先機之利,以獨立第1、第2旅進至萬福河阻援,将第199旅和由羊山集出來接應的1個團全殲。接着,集中第2、第3、第6縱隊于27日對羊山集發起總攻,戰至28日晚,全殲整編第66師師部及2個旅。

曆史影響

魯西南戰役,晉冀魯豫野戰軍采取南北牽制,寬正面、多地段的突然強渡黃河,積極創造與捕捉戰機,調動敵軍就範,把攻城與野戰、分割與圍殲相結合,創造了以15個旅的兵力殲敵4個整編師共9個半旅約6萬人的戰績,從而打亂了國民黨軍在南部戰線的戰略部署,開辟了進軍大别山的道路,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