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中國諺語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一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系。
    中文名: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外文名: 别名: 出處:《晉書·列傳三十九》 人物:周顗、王導 性質:諺語 創作年代:唐初 作者:房玄齡等21人 文學體裁:紀傳體

出處

原文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晉書·列傳三十九》記載:初,敦之舉兵也,劉隗勸帝盡除諸王,司空導率群從詣阙請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導呼顗謂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顧。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納其言。顗喜飲酒,緻醉而出。導猶在門,又呼顗。顗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鬥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導,言甚切至。導不知救己,而甚銜之。敦既得志,問導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導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應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爾,正當誅爾。”導又無言。導後料檢中書故事,見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譯文

晉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亂,其弟王導及家族受牽連,為了請罪一大早王導帶着王氏子弟跪在宮殿門前等候皇上發落。這時周顗進宮,王導希望周顗能替他說些好話,便小聲對他說:“伯仁(周顗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結果周顗當沒聽見,昂首走進宮去。周見到皇帝,說王導是個忠誠的臣子,說盡了好話,皇帝采納了他的意見。周喜歡喝酒,在宮裡喝醉了才出來。這時王導仍然在宮門口等着,又叫周,周沒搭理他。一邊走還一邊嘀咕:“今年殺叛軍賊子,換個個鬥大金印帶在身上(系肘,應該是說放到衣袖裡,古人的長袖裡一般有個兜,用來裝東西)。”出去後到了家,又連忙寫了一篇奏折,詞語懇切,替王導他們求情。王導不知道(周顗)是救自己,反而非常恨他。

後來王敦總攬朝政,詢問王導:“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兩大才子,應該做三司(司空、司馬、司寇)這樣的大官,沒有什麼可以疑慮的。”王導不回答。又問:“如果不做三司,那應該可以做尚書令、尚書仆射吧?”王導還不說話。王敦便說:“如果不配為官,那就殺了他。”王導還是沉默。

後來王導在整理中書省文件時,才發現周顗極力為他辯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維護他,隻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來而已。想到自己不負責的沉默,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湧上心頭,他回家後對家人說:“我雖然沒有直接殺死伯仁,可伯仁卻是因我的不作為而死。幽冥之中,我對不起這個良友呀!”

人物背景

周顗 字伯仁,東晉元帝時期人物,時任尚書。

王導時任司空,王氏是當時的一個豪門大族,王敦為王導的親兄弟,時任江州牧、荊州刺史。祖逖死後,王敦自恃文韬武略無人能敵,不服朝廷管束,對朝廷的命令陽奉陰違,甚至抵觸。晉元帝很是惱火。此時晉元帝寵信劉隗刁協二人,對此二人言聽計從。王敦看不起劉隗刁協,卻又不為元帝重用,大為光火,于是起兩萬精兵,自武漢直撲南京,晉朝中央大驚。

此時劉隗向晉元帝建議,殺光在南京的王氏家族成員,晉元帝未答應。如此,王導聽聞後仍大為驚恐。于是王導帶領有官職的宗族子弟二十幾人,親自到晉元帝前哭訴,說家門不幸,出了王敦這個叛臣逆子,但我們一心為公,絕對忠于陛下。不僅如此,此後每天,王導都帶着這二十幾人,到殿外門口站着,以示清白,沒有通敵。

一天早晨,王導正在殿外門口,晉元帝宣周伯仁進見,周伯仁大搖大擺從王導面前經過。王導見了,大聲叫道:“伯仁,我家幾百口人,請您多關心啊!”誰知周伯仁并不理睬,擡頭挺胸就進去了。周伯仁見了晉元帝,極力為王導開脫,說王導一向忠心,絕對不會跟王敦一起造反。晉元帝覺得有理,就留周伯仁陪自己吃飯。周伯仁好酒,當即喝得稀裡糊塗才告辭出來。此時王導不知裡面情況如何,一直在外面站着,見周伯仁出來,又低聲下氣,連叫“伯仁,伯仁”,結果周伯仁沒正眼瞧他們,搖搖晃晃就回家了。但到了家,又連忙寫了一篇奏折,詞語懇切,替王導他們求情。

王導見周伯仁這樣,便很生氣,不僅如此,他懷疑周伯仁向晉元帝說自己的壞話了,于是暗恨周伯仁。

卻說王敦确實有兩下子,二萬精兵打得劉隗幾萬大軍潰不成行。一路直逼,很快攻占了南京外城。晉元帝一看不好,連忙打發劉隗刁協逃跑,一邊又忙着對王敦封官許願。王敦做了大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至此,王敦便要大開殺戮了,對平時同自己關系不好的,一律殺的殺貶的貶,周伯仁也不例外。但周伯仁是當時兩大才子之一,很有名望,王敦的堂弟王彬痛哭流涕,勸王敦不要殺周伯仁,王敦看了王導一眼,王導一聲不吭。于是王敦大手一揮,殺!于是周伯仁人頭落地。

第二天,王導當然可以直入朝庭了,于是王導神氣活現地去中直機關轉了一圈,突然在台子上發現了周伯仁給晉元帝的上書,這才發現周伯仁原來是外示無情,内裡很是為王導開脫罪名的。于是王導拿着周伯仁的表書,痛哭道:“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殺,幽冥中負此良友了。”

背景拓展

王敦站在石頭城上,冷冷地俯望建康,心中的恨如同手中的刀,揚眉出鞘。刀光閃處,一個個人頭落地。n

對于被擊倒的司馬睿,王敦是又憤恨又鄙夷。剝奪了他所有大權,然後晾在一邊,不再見他。東晉的第一任皇帝就這樣成了皇宮中的擺設,如同被吸去内力的廢物,伴着青燈照壁,冷風吹帷,屈辱地度過餘生。n

劉隗、刁協看到兵敗如山倒,知道大勢已去,一切難以挽回。他們逃到台城,和司馬睿見最後一面。n

元帝拉着兩人的手,不停地流淚。看着兩個最忠心的朋友将離自己而去,再去說誰的錯都是枉然,隻有等到來世再相見。劉隗、刁協哽咽無語,揮淚告别。

刁協年齡大了,身體又差,騎不了馬隻能步行,動作慢慢吞吞。他平時對下屬刻薄,舍不得小恩小惠。很多人還是新招募來的,讨厭這個小氣巴巴的老闆。大難臨頭,誰願意跟他陪葬呢?走到江乘(今栖霞一帶)時,刁協被随從殺死,首級送給了王敦。王敦允許刁氏家屬為他收屍埋葬。

司馬睿聽到刁協身死的消息,暗自悲痛。後來秘密調查那個誅殺刁協的人,派人逮捕并處死了他。n

劉隗平時就養江湖豪傑,在這批武林高手的幫助下,出逃順利。帶着妻子、子女和親信200多人一路向北狂奔,投靠了後趙的石勒。他的命不錯,後半生享盡榮華富貴。石勒非常欣賞他,任他為從事中郎,太子太傅。活了61歲。n

司馬睿放棄抵抗受盡侮辱n

他們兩個可以逃,司馬睿不能逃,他能做什麼呢?其實擺在面前的路已經很明确了,那就是投降。問題是:以什麼樣的方式投降?他的皇位能不能保得住?n

他向王敦出了一個選擇題,兩個選項,都是丢盡顔面、卑躬屈膝的表态。n

第一個選項:你就廢了我吧。n

司馬睿脫去戎裝,改穿朝服,對左右說:王敦想要取代我的位置,明說就是了,何必這樣殘害老百姓!n

又派使者通知王敦:你如果仍然忠于朝廷,就息兵停戰,天下還可以維持安定;如果你不願意,我就回琅琊國,把皇帝的位置讓給你。n

第二個選項:你做二把手,我做傀儡。n

他讓百官去石頭城拜見王敦,下诏加封了王敦一堆官職: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封武昌郡公等。n

丞相是文官之首,都督中外諸軍就是中央軍委主席,錄尚書事是中央各部的總領,此後掌權之大臣一般都會帶上錄尚書事名号,說到底就是行政、軍事一把抓。王敦是清高孤傲的人,一個都不選:也不說廢,也不接受任何官職。n

在石頭城,王敦見到戴淵,輕蔑地問:你現在還能不能再打了?n

戴淵沒有謝罪,說:我們隻是力量不足而已。n

王敦又問:我這樣做,天下人怎麼看我?n

戴淵這時頭腦轉得快,回答相當巧妙,說:如果隻看表面,那就是叛逆;如果遇到懂你的人,會說你是忠義。

詩經裡面有一句話:“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戴淵化用這句話恰到好處,既不失身分,也不激怒王敦。n

王敦忍不住也笑了,說:你真是會講話。n

王敦又對周顗說:伯仁,你對不起我。n

周顗看着王敦說:我率領六軍讨伐叛逆,卻失敗了,是我自己太無能,辜負了你的期望,所以我對不起你。n

王敦一時無言以對。n

王敦接待百官結束後。司馬睿忐忑不安,搞不清王敦葫蘆裡賣什麼藥。看到周顗回來,召進宮内,問他:目前兩宮(皇帝和太後)無恙,大家也比較平安,大将軍會怎麼做?局勢會怎麼發展呢?n

周顗說:兩宮的情況确實如聖上所說,但臣等的安危,就不好說了。n

戴淵和周顗被殺n

王敦随後做了兩件事,一是為自己升官,這些官職就是司馬睿封他的,他又自封,就是為了讓司馬睿難堪。你給我的,就不要;想要什麼,我會自己拿。n

第二是殺了反對他的人。戴淵帶兵抵抗,自然要被殺,周顗則被殺得有點冤枉。戴淵是南人之望,周顗是北人領袖,王敦也有點猶豫,就問王導:周顗、戴淵是有名望的人,他們位列三司(類似于三公),這是肯定的了。n

王導沉默不語,王敦又問:就算不列三司,也可以做個尚書令、尚書仆射吧?n

王導依舊不說話。n

王敦說:如果不能用他們,就隻能殺了他們了。n

王導還是不說話。n

不久,周顗和戴淵被逮捕。在押往刑場的路上,路過太廟,周顗大聲罵:天地先帝之靈,賊臣王敦傾覆社稷,枉殺忠臣啊。如果神靈有知,快來誅殺這個奸賊吧。n

還沒有等他說完,左右的差役用戟猛戳他的嘴,周顗臉上全是血,一直流到地下。但他面不改色,從容被殺,隻有54歲。n

王導知道真相悔恨不已n

王敦之亂平定後,王導重新掌權,他浏覽以前宮中的奏折,突然看到了周顗營救自己的折子,言辭懇切。王導突然明白過來,痛哭流涕。回來之後對兒子們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這句在曆史上也成了名言。n

周顗死後,王敦派人抄周顗之家,結果隻有幾隻空簍子,裡面裝着舊棉絮,酒五甕,米數石。朝廷上下,聽說後都悲傷同情。n

王敦後來有一次突然歎息說:姓周的從來沒有做過三公啊。n

旁邊有人回答:隻有周顗差一步。n

王敦說:我和周顗曾經是好朋友,無話不說,沒想到竟然走到了這一步。n

說着說着流下了眼淚。n

王敦直取建康,易如反掌,始終讓人有一個疑問,當時明明有後顧之憂,北面梁州有甘卓,南邊湘州有司馬承,廣州有陶侃,這些人在忙什麼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