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市

贛州市

江西省地級市
贛州,江西省省轄市,簡稱“虔”,别稱“虔城”,也稱“贛南”,位于江西省南部,是江西省的南大門。[1]是江西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贛州地處中亞熱帶南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總面積39379.64平方千米,占江西省總面積的23.6%,下轄3個市轄區、14個縣、1個縣級市。2016年末全市戶籍人口為970.7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15萬人。贛州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擁有4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個綜合保稅區,是全國稀有金屬産業基地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示範區、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和著名的紅色旅遊目的地,是全國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贛粵閩湘四省通衢的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贛州都市區是江西南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都市區。贛州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原中央蘇區所在地、萬裡長征的起點城市,文天祥、周敦頤、海瑞、王守仁、辛棄疾和中共第一代核心領導人皆在贛南主政過。
    中文名:贛州 外文名:GanZhou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 所屬地區: 地理位置:江西省南部 面積:39379.64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章貢區、南康區等2市轄區,15縣,代管1縣級市 政府駐地:章貢區長征大道8号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通天岩、八境台、郁孤台、贛州古城牆、客家圍屋、 白鹭古村等 機場:贛州黃金機場 火車站:贛州站、贛州西站、于都站、龍南站、瑞金站、西江站、興國站 車牌代碼:贛B 地區生産總值: 别稱:虔城 建立時間:公元前214年 人口:926.7萬(2012年) GDP:1673.31億(2013年) 友好城市:美國麥卡倫市、錦州市等 主要街道:大公路、文明大道、濱江大道等 地标建築:八境台 市花、市樹:金邊瑞香、榕樹 地域名人:高行健、鄭獬、郭聲琨等 地方特産:贛南臍橙、酸棗糕、南安闆鴨等 知名産業:礦産冶煉 知名企業:贛南果業公司、贛南卷煙廠等 電話區碼:0797 郵編區碼:341000 行政類别:地級市 地方方言:贛語-贛州話、客家話、西南官話-贛州話 著名學校:江西理工、贛南師院、贛南醫學院

簡介

贛州市(又名虔城)位于贛江上遊,江西南部,簡稱贛南,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贛州東鄰閩南三角洲,南連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區,西接湖南,北與江西省吉安、撫州市相連,既是東南沿海的腹地,又是内地連接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前沿地帶,具有明顯的東進西出、南接北承的區位優勢。現轄1區2市15個縣和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有人口897萬人,面積3.94萬平方公裡,分别占江西省的1/5和1/4,是江西最大的行政區、江西的第二大城市。

城市概況

贛州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滅六國後,公元前214年開始,這裡就有縣郡建置;唐代,随着梅關古驿道和贛江水路南北大通道的開通,這裡成為“五嶺之要沖”、“粵閩之咽喉”;到宋代,贛州“商賈如雲”,成為當時全國36大城市之一;贛州也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自唐代至清末,贛南中進士和狀元550名。新中國成立後,贛州成為全國的特别行政區,後改設贛西南、贛南行政區、贛州地區行署,1998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地設市。

贛州氣候宜人,資源豐富。境内群山環繞,江河縱橫密布,概稱“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這裡地處中亞熱帶南緣,呈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這裡森林礦産資源豐富。全市森林覆蓋率74.4%,是全國十八大重點林區之一,具有發展柑桔尤其是臍橙生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現已探明的固體礦産種類達64種其中黑鎢儲量全國第一,稀土儲量全國第二,素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之譽,是全國重點有色和稀土金屬生産基地。

贛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這裡是中央革命根據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就設在贛州的瑞金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和一大批開國元帥将軍在這裡戰鬥和生活過,舉世聞名的中央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也是從瑞金和于都等地出發的。當年贛南參加紅軍的有33萬人,參戰的有近60萬人,犧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0.8萬人,約占全國烈士總數的7.5%,江西的43.4%,這裡的人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解放後,1955—1965年授銜的人民解放軍将軍,贛南籍的有132名,其中上将3名、中将10名、少将119名。

贛州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文化底蘊深厚。這裡有與香港一脈相連的東江源頭三百山;有江西母親河贛江的源頭石城石寮岽;有巍然高聳的八境台和郁孤台、岩深谷幽的通天岩、嶺南雄關梅嶺以及保存完好的宋代城牆、七裡古窯遺址等曆史文化名勝;有風光旖旎的翠微峰,陡水湖等自然景觀,有風景如畫的陽嶺天然公園、九連山自然保護區、99座并峰的武當山;更有以“紅色故都”瑞金為中心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全市現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7處,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省級風景名勝區9個。

千百年來,張九齡、蘇東坡、文天祥、王陽明等文人墨客都曾在贛州感世訪古,詠詩作賦,尤其是辛棄疾一首《菩薩蠻》詞“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更是千古傳誦。贛州亦是客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閩粵贛三角地帶中客家人聚集較多的地區之一,客家人占贛州總人口的20%,贛州地區的客家人主要由明清時期從粵北梅州等地遷移過來的,與閩、粵、台、港、澳有着獨特的地緣親緣關系,2004年世界客屬第十九屆懇親大會在贛州成功召開。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贛州将以建設成為贛閩粵湘四省邊際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為目标,大力實施“對接長珠閩,建設新贛州”發展戰略,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深化改革,創新機制體制;重點打造臍橙和鎢、稀土、氟鹽化工産值超百億元的四大優勢産業集群,發展壯大有色冶金及新材料、食品、機電制造、現代輕紡、新型建材、制藥等六大主導産業;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打造綠色生态和環境友好型贛州;努力實現由行政區域大市向經濟強市、資源大市向工業強市、人口大市向商貿中心城市的跨越。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尤其是撤地設市以來,贛州加大投入,主攻工業,扶持龍頭,做大産業,經濟發展取得明顯進步。一是國民經濟綜合實力增強,2004年全市國内生産總值達398.01億元,增長12.7%;實現财政總收入38.35億元,增長22.2%;産業結構層次提升,國内生産總值中三大産業比重由1998年的38.7:28.3:33.0調整為28.6:33.4:38.0。二是工業經濟快速增長,200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5.32億元,比1998年增長1.4倍,工業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達到42%。

目前工業企業逾3000家,以煙酒為主的食品工業、以稀土和鎢為主的有色冶金、生物制藥、設備制造和建材等主導産業發展迅速;全市建成16個工業園區,其中1個省級重點園區,1個省級鄉鎮企業示範工業園。三是農業結構優化,果業、商品蔬菜、草食畜禽和特種水産、苗木花卉等主導産業有較大發展,尤其是以臍橙為主的果業發展迅速;農業産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年産值千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達102家,各類合作經濟組織1600多個。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增長9.8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553元,增長13.97%。

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已形成,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海關、商檢、口岸、保稅倉庫等涉外機構健全,已同美國、日本、德國等18個國家和地區有經貿往來,利用外資位于全省前列;先後與美國麥克倫市、上海寶山區和靜安區、遼甯錦州市結為友好城市,瑞金市與日本湯原町結為友好城市,參加了霍英東先生倡導的粵贛湘“紅三角”經濟圈。所有制結構發生明顯變化,贛南果業股份公司上市,非公有制經濟占經濟總量的比重為42%,投資、财稅、交通、社會保障等方面改革順利進行。

五是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京九鐵路貫穿贛州7個縣(市、區),贛龍鐵路全線貫通;贛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車,105等四條國道兩縱兩橫通過贛州市,實現90%以上鄉鎮通水泥路;贛州黃金機場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廈門、南昌等航線;航運與長江相連,可通沿海各港口,贛州四通八達的綜合運輸網絡已形成。2004年實際使用外資5.39億美元,居全省第二;外貿出口2.89億美元,增長122%。

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環境日趨優美,城市文化内涵日趨豐富。城市化率由1998年的14.5%提高到2004年的28.5%,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至173平方公裡;中心城區建成面積擴大至38.8平方公裡,中心城區先後獲得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全國衛生城市、優秀旅遊城市、綜合治理先進城市等一系列稱号,力争在2015年前将中心城區建設成為面積100平方公裡、人口100萬的贛閩粵湘四省通衢的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

城市社會事業和居民生活,全市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學科門類齊全的教育體系,有駐市普通高等院校3所,市屬高等院校2所,成人高等院校4所,普通中等專業學校6所,成人中等專業學校3所,另有職業高中、技校和中小學共4000餘所。全市共有文化機構615個,其中: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9個,公共圖書館18個,博物館、文管所14個。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别達92.6%、93.8%。全市計劃生育率92.33%,人口自然增長率8.17‰。以講文明、樹新風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發展,城市文明水平和公民思想道德水平明顯提高。

貧困人口減少,“兩個确保”、“一個低保”得到鞏固提高,“三條保障線”已建立,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增長9.8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553元,增長13.97%,城市、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0.03%和51.43%,分别比1998年下降7.46%、5.25%。

曆史沿革

贛南因位處贛江上遊,江西南部,并于清康熙年間和民國初先後置分巡贛南道和贛南道,故俗稱贛南;因宋代分設南安、虔(贛)州兩個行政區,故簡稱南贛;因隋開皇九年(589)改南康郡為虔州,故又稱虔州;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以“虔”字為虎頭,虔州号“虎頭城”,非佳名,诏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贛州名始于此。

贛南曆史悠久,《山海經》載,遠古時代就有“贛巨人”活動。遠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開化遠于唐虞”。春秋戰國時,先後屬楚、吳、越,後又屬楚國。秦并六國後,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分天下為36郡,贛南屬九江郡。三十三年(前214),秦發大軍50萬分五軍戰五嶺,使尉屠睢将五軍,其中一軍守庾嶺界,置南壄縣,隸九江郡,為贛南建置政權之始。n

漢高祖元年(前206),南壄屬楚。四年(前203),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南壄隸之。五年(前202),漢滅楚,贛南始隸漢。六年(前201),置豫章郡,治南昌,領18縣,其中贛南3縣隸之:南壄縣(約轄今南康、大餘、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贛縣(約轄今章貢區、贛縣、興國等地、于都縣(約轄今于都、甯都、石城、瑞金、會昌、安遠、尋烏等地)。其中贛縣、于都縣為新增設縣。西漢末年(9~23),改豫章郡為九江郡,贛南3縣隸之。東漢建武元年(25),九江郡複名豫章郡,南壄改為南野,贛南3縣仍隸之。興平元年(194),分豫章郡置廬陵郡,贛南3縣隸廬陵郡。n

三國·吳嘉禾五年(236),析廬陵郡置南部都尉,隸揚州,治于都。領于都、贛縣、平陽(由贛縣分出,即今興國)、陽都、揭陽(析于都白鹿營地置陽都;析陽都陂陽地置陂陽縣,随後改為揭陽)、南安(由南野分出,約轄今南康、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南野(約轄今大餘、上猶、崇義等地)7縣,為贛南設立市一級行政機構之始。n

南北朝梁·大寶元年(550),南康郡地大餘改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陳·太建十三年(581),大餘改隸廣東東衡州安遠郡。n

隋開皇九年(589),改南康郡為虔州,隸洪州總管府。平固并入贛縣、南野并入南康、虔化并入甯都。十三年(593),陂陽縣設石城場,并入甯都。虔州領4縣:贛縣、于都、南康、甯都。n

唐貞觀元年(627)分天下為十道,虔州隸江南道,轄縣如前。永淳元年(682),析南康東南地複置南安縣(約轄今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領5縣。神龍元年(705),複置大餘縣,虔州領6縣。天寶元年(742),南安改名信豐縣,并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後改虔南鎮。貞元四年(788),分出于都三鄉和信豐一裡複置安遠縣,虔州領7縣。天祐元年(904),從于都縣分出象湖鎮置瑞金監。n

五代十國後梁·開平三年(909),虔州屬梁。四年(910),以虔、韶2州置百勝軍;南唐·昇元元年(937),改百勝軍為昭信軍,虔州屬之。乾化元年(911),析南康縣地置上猶場。保大十年(952),改上猶場為上猶縣,翌年改瑞金監為瑞金縣,虔南場為龍南縣,石城場為石城縣。至此,虔州領11縣:贛縣、于都、信豐、南康、大餘、虔化、安遠、上猶、瑞金、龍南、石城。n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江南西路為江西行中書省,贛州、南安軍隸江西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贛州、南安軍分别改為贛州路總管府、南安路總管府。隸屬與領縣如舊。n

元貞元年(1295),升甯都、會昌2縣為州,并以石城縣隸甯都州,瑞金縣隸會昌州。贛州路轄甯都、會昌2州及贛、于都、信豐、興國4縣。n

明明吳二年(1365,元至正二十五年),贛州、南安兩路改為府。洪武十八年(1385),江西分為5道,贛州、南安2府均屬嶺北道。成化十三年(1477),設分巡嶺北道于贛州,贛州、南安2府屬之。弘治七年(1494),置南贛巡撫都察院于贛州,稱虔院。正德十一年(1516),置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轄江西的南安、贛州,廣東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正德十二年(1517),從上猶、南康、大餘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崇義縣,屬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領4縣:大餘、南康、上猶、崇義。

嘉靖三十六年(1557),增設分守嶺北、嶺東、嶺南、漳南4道,統于虔院。嶺北巡、守兩道治贛州,贛州、南安2府隸之。嘉靖四十年(1561),分出潮州程鄉縣及武平、安遠、興甯、上杭等縣轄地置平遠縣,隸贛州府;四十二年(1563),隻以程鄉之義化等鎮及興甯之大信都為平遠縣,餘地劃回原轄縣,平遠縣改隸廣東潮州。隆慶三年(1569),從安遠、信豐、龍南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定南縣,隸贛州府。萬曆四年(1576),以安遠縣原轄尋烏等15堡另置長甯縣,隸贛州府。至此,贛州府領12縣,南安府領4縣。n

清順治十年(1653)至康熙八年(1669),先後撤銷南贛守撫和巡、守兩道。康熙十年(1671),置分巡贛南道,轄贛州府、南安府。雍正九年(1731),改分巡贛南道為分巡吉南贛道,增轄吉安府。乾隆十九年(1754),升甯都縣為甯都直隸州,轄瑞金、石城2縣為贛南分設贛州府、南安府、甯都直隸州3個政區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贛道為吉南贛甯兵備道,增轄甯都直隸州。n

蘇維埃時期(1928~1934)贛南各地先後成立蘇維埃政府,分别隸屬江西、湘贛、粵贛、贛南省蘇維埃政府。n

1949年7月,成立贛州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18縣(市):贛州(8月析贛州鎮設贛州市)、贛縣、南康、大餘、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安遠、甯都、于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尋烏;1949年8月,成立贛西南行政公署,轄贛州、甯都、吉安3分區;n

1949年9月中旬,成立甯都(原議名瑞金分區)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分領8縣:甯都、于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尋烏、廣昌(由撫州分區劃入);贛州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11縣(市):贛州、贛縣、南康、大餘、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贛南分設2個行政區n

1949年11月,贛州分區并入贛西南行政公署。n

1951年6月,撤銷贛西南行政公署,贛南各縣仍分屬贛州、甯都2分區。n

1952年8月,撤銷甯都分區,贛南再次合二為一,領18縣(市),廣昌劃歸撫州分區。n

1954年5月,成立贛南行政公署,同時撤銷贛州分區專員公署,廣昌劃入,領19縣(市)。n

1964年5月撤銷贛南行政公署,成立贛州專員公署。n

1971年1月改稱贛州地區。n

1978年8月,設立贛州地區行政公署。n

1983年10月廣昌劃歸撫州地區。n

1999年7月,撤銷贛州地區設立贛州市,領18縣(市、區),原縣級贛州市改稱章貢區。n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贛州市位于贛江上遊,江西南部。東鄰福建省三明市和龍岩市,南毗廣東省梅州市、韶關市,西接湖南省郴州市,北連本省吉安市和撫州市。地處北緯24°29′~27°09′,東經113°54′~116°38′之間。縱距295千米,橫距219千米,全市總面積39379.64平方千米,占江西總面積的23.6%,為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區。

贛州市是珠江三角洲、閩東南三角區的腹地,是内地通向東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連接長江經濟區與華南經濟區的紐帶。“據五嶺之要會,扼贛閩粵湘之要沖”,自古就是“承南啟北、呼東應西、南撫百越、北望中州”的戰略要地。贛州市人民政府駐章貢區,距省會南昌市423千米,距首都北京市2021千米,距廣東省廣州市465千米,距台灣海峽360千米。

【地勢】

山脈的分布和走向組成地貌骨架。環繞贛州市四周的有武夷山、雩山、諸廣山及南嶺的九連山、大庾嶺等,衆多的山脈及其餘脈,向中部及北部逶迤伸展,形成周高中低、南高北低地勢。

群山環繞,斷陷盆地貫穿于全市,以山地、丘陵為主,占總面積的80.98%。其中全市丘陵面積24053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總面積61%;全市山地總面積8620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總面積21.89%;兼有50個大小不等的紅壤盆地,面積6706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7%。海拔高度,全市平均在300~500米之間,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450座,崇義、上猶與湖南省桂東3縣交界處的齊雲山鼎鍋寨海拔2061米為最高峰,贛縣湖江鎮張屋村海拔82米為最低處。

【地貌】

西部中、低山構造剝蝕地貌主要分布在贛州西部的上猶縣崇陽、寺下以西,崇義縣西部及大餘縣内良、河洞、蕩坪、左拔一線,主要山體為羅霄山脈南的諸廣山脈及南嶺山脈的大庾嶺,海拔500~2061米,其特點是新構造運動上升強烈,基岩裸露,山坡陡峭,山頂多呈鋸狀、壟狀,局部地方因沿節理裂隙風化和強烈流水侵蝕切割,可見鋸齒狀峰林、石筍、蘑菇山;有V型峽谷和嶂谷發育,也有瀑布、溫泉分布。境内為贛江支流上猶江、章水等河流發源地,植被茂密,森林、草場、水利資源豐富。

南部低山、丘陵構造剝蝕地貌主要分布在贛州南部的贛縣、于都、會昌、瑞金南部及信豐、安遠、尋烏、龍南、全南、定南全境,主要山體為九連山和武夷山南段。其中強烈上升和侵蝕切割較強的低山地貌分布在中山的山前地帶,如會昌北面的武夷山南段,尋烏的中山排、桂帽,信豐的金盆山、油山,龍南的九連山,海拔500~1000米,其特點是新構造運動上升較強,山坡陡峭,山脊呈鳍狀、壟狀、尖峰狀,流水切割較強,有V形谷發育,境内為贛江支流桃江、湘江、濂水等河發源地,植被覆蓋好,為主要林區,以次生林居多,草場、礦産、水利資源豐富。

間歇擡升,中等侵蝕和剝蝕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低山區的山前地帶,海拔200~500米,其特點是新構造運動緩慢,具有間歇擡升現象,基岩裸露,有薄層風化殼發育,并有崩塌、滑坡現象,流水切割中等,山坡較陡,山脊平緩,呈長垣狀、壟狀、饅頭狀,植被較稀疏,多河曲和侵蝕小盆地發育,為林農墾殖區。

中部丘陵河谷侵蝕堆積地貌主要分布在贛州中部的于都紅色盆地底部及贛江主要支流上猶江、章江、桃江、貢水等河流中、下遊兩岸,海拔小于300米,其特點是新構造運動升降緩慢,有間隙性,風化強烈、風化殼厚,溝谷寬廣,流水平緩,水土流失嚴重,有崩塌、滑坡、坳谷和沖溝發育,壟崗多向河谷傾斜,坡度平緩,山脊多呈壟崗狀、波浪狀,植被稀疏,崗地、階地自然水源不足,但土壤肥沃,水利設施較好,是重要的農業區。

東北部低山、丘陵構造剝蝕地貌主要分布在贛州東北部的興國、甯都、石城及于都、瑞金北部,主要山體為雩山山脈及武夷山脈的北段。其中較強上升中度侵蝕切割低山地貌分布在雩山山脈兩側和武夷山山脈北段,其特點是新構造運動上升較強,流水侵蝕切割中等,山勢較陡,山脊呈鋸狀、壟狀,境内為贛江支流平江、梅江、綿江等河流發源地,植被覆蓋較差,森林資源較少,水利資源較豐富,草山、草坡較多,為森林培植、農牧區。

以剝蝕為主中等侵蝕緩慢擡升的丘陵地貌分布在低山前緣和斷陷盆地地區,其特征是新構造運動緩慢擡升,山勢平緩,呈緩坡狀、壟狀、饅頭狀,風化強烈,境内植被稀疏,森林資源貧乏,水土流失嚴重,為水土保持和主要農業區。

溶蝕侵蝕地貌由灰岩組成的岩溶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于都的梓山及銀坑、瑞金的雲石山、會昌的西江等地。山體多奇峰怪石,呈鋸狀、壟狀或為面牙式、石林式山脊,有暗河、溶洞發育。由紅岩形成的丹霞低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龍南的武當山、甯都的翠微峰和賴村、章貢區通天岩等地。由含鈣質的厚層砂礫岩,經流水沿裂隙長期侵蝕,形成了岩壁直立或近似直立的石柱,桌形山、方山、單面山和各種洞穴等。

【山脈】

贛州市位于南嶺之北,山峰環列,山巒起伏,坡度較陡,一般在16~45度之間。環繞于四周的山脈:東有武夷山脈盤踞,為贛、閩兩省天然分水嶺,東屬福建、西屬江西;南有南嶺山脈的大庾嶺和九連山橫亘,為贛、粵兩省天然屏障,嶺南是廣東,嶺北是江西;西有諸廣山脈屏後,将贛、湘兩省相連,西麓為湖南,東麓為江西;中東部有雩山山脈貫穿,以甯都肖田為發端,從東北向西南的興國、于都延伸至贛縣、安遠和會昌,斜座在貢江岸邊。武夷山山脈,蜿蜒在石城、瑞金、于都、會昌、尋烏、甯都等縣的部分地方,面積7932.65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總面積20.14%。

南嶺山脈(大庾嶺和九連山),盤踞在大餘、信豐、全南、龍南、定南全境和安遠、尋烏、會昌、南康、贛縣、于都、章貢區的部分地方,面積17613.28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總面積44.73%;諸廣山山脈,盤踞在上猶、崇義的全部和大餘、南康、贛縣、章貢區的部分地方,面積6707.73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積17.03%,其東麓主要山峰齊雲山海拔2061.3米,為贛南境内第一峰;雩山山脈,盤踞在甯都、于都、興國、會昌、安遠、贛縣等縣的部分地方,面積7125.98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總面積18.1%。

【河流】

贛州市四周山巒重疊、丘陵起伏,形成溪水密布,河流縱橫。地勢周高中低,南高北低,水系呈輻辏狀向中心——章貢區彙集。贛南山區成為贛江發源地,也成為珠江之東江的源頭之一。千餘條支流彙成上猶江、章水、梅江、琴江、綿江、湘江、濂江、平江、桃江9條較大支流。其中由上猶江、章水彙成章江;由其餘7條支流彙成貢江;章貢兩江在章貢區相會而成贛江,北入鄱陽湖,屬長江流域贛江水系。

另有百條支流分别從尋烏、安遠、定南、信豐流入珠江流域東江、北江水系和韓江流域梅江水系。區内各河支流,上遊分布在西、南、東邊緣的山區,河道縱坡陡,落差集中,水流湍急;中遊進入丘陵地帶,河道縱坡較平坦,河流兩岸分布有寬窄不同的沖積平原。

贛江贛江以章、貢二水在章貢區彙合而得名,古代傳說以“贛巨人”而名水。主源為貢水,發源于石城縣橫江鎮洋地石寮岽,為江西省最大河流。贛州市境内贛江長度45千米(自章貢區八境台至贛縣堯口),自南向北流向。河流落差11米,平均坡降0.24‰。贛江在境内處北緯24°30′~27°10′、東經113°55′~116°35′。流域面積3.64萬平方千米(包括由湖南、廣東、福建省流入的流域面積1016平方千米),約占贛江總流域面積8.12萬平方千米的44.8%,流域形狀近似側面開口的馬頭形,全區18縣(市)基本屬于贛江上遊區。

贛江一級支流

章水——古稱豫章水,章貢區俗稱境内章水為西河。發源于崇義縣聶都山張柴洞,流經崇義、大餘、上猶、南康、贛縣,在章貢區八境台彙入贛江。章水主河長199千米,由西向東流,落差861米,平均坡降4.33‰。章水流域面積7696平方千米(包括由廣東、湖南省流入的流域面積599平方千米),流域形狀近似四方形,地勢西南面高,東北面低。

貢水——古稱湖漢水,又稱雩江、會昌江,章貢區俗稱境内貢水為東河。發源于石城橫江鎮洋地石寮岽(贛源岽),流經石城、瑞金、會昌、于都、甯都、興國、全南、龍南、信豐、安遠、贛縣,于章貢區八境台彙入贛江。貢水主河長278千米,落差309米,自東向西流,貢水流域面積26589平方千米(包括由廣東、福建省流入的流域面積282平方千米),流域形狀近似傾斜的形。東西狹,南北長,東南高,西北低。

贛江二級支流

上猶江——原名豫水,又名猶水、北章水。發源于湖南汝城東崗嶺,流入集龍墟後入江西,經崇義、上猶,于南康鳳崗三江口流入章水。主河長189千米,落差615米,平均坡降3.25‰。流域面積4583平方千米,其中510平方千米來自湖南。流域形狀拟梯形,自西向東蜿蜒于山嶺之間,河床多礁石灘險,上猶江電廠即建在鐵扇關下著名的陡水灘上。

朱坊河——又稱揚眉水、河田水。發源于崇義寶山癞痢石、經崇義揚眉、南康朱坊,于鏡壩流入章水。主河長80千米,自西向東流,落差475米。流域面積367平方千米。

湘水——又稱雁門水。發源于尋烏大坳上,流經尋烏羅珊和會昌筠門嶺、右水、麻州,于會昌縣城與綿江會合流入貢水。主河長101.34千米,自南向北流,落差743米,平均坡降1.63‰。流域面積2056.2平方千米,其中133平方千米來自福建省,流域形狀近似長方形。

濂水——又稱梅林江、安遠江,發源于安遠九龍嶂,流經安遠、會昌、于都縣,在會昌境内桑園壩流入貢水。主河長126千米,自西南流向東北,落差508米,平均坡降4.13‰。水流湍急,灘險較多。流域面積2259.4平方千米,形似菱形。

小溪水——又稱新陂河。發源于安遠老村耙泥嶂,流經于都祁祿山、小溪、新陂,于小溪口流入貢江。主河長60千米,自南向北流,落差305米,平均坡降3.2‰。流域面積664平方千米,形似柳葉形。

桃江——又名信豐江。發源于贛、粵交界的全南縣飯池嶂,流經全南、龍南、定南、信豐、贛縣,于贛縣伏坳流入貢水。主河長289千米,自西南流向東北,落差558米,平均坡降1.93‰,水流湍急,灘險礁多。流域面積7803.44平方千米,其中有149.27平方千米來自廣東省,流域形似關刀形,地勢東、南、西三面高,北面低,成馬蹄形。

綿江——又稱瑞金河,是貢水在會昌縣城以上的上遊河道,發源于石城縣雞公岽,流經瑞金日東、縣城,武陽、謝坊,在會昌縣城注入貢水。主河長130千米,自東北流向西南,落差243米,平均坡降2.13‰。多險灘礁石。流域面積1863平方千米,其中有135個平方千米來自福建,形似梯形。

澄江——又名西江河、九堡水。發源于瑞金仙壇腦,流經瑞金九堡、雲石山、會昌西江、小密,在于都水口流入貢水。主河長88千米,落差239米。流域面積831平方千米,形似L字形。

梅川——古稱河水,也稱甯都江、梅江。發源于甯都與宜黃縣交界的王陂嶂,流經甯都吳村、洛口、東山壩、縣城、瑞金瑞林寨、于都曲洋、段屋,于龍舌嘴流入貢水。主河長220千米,自北向南流,過甯都縣城後改向西南流,落差528米,平均坡降2.4‰。至新街河道彎曲接近360°,俗稱吊洲灣,已截彎取直建水電站。河道固定中洲多達50個以上,洲上灌木叢生,兩岸多荒山,水土流失嚴重。流域面積6789.12平方千米,東、西、北3面高,南面低,形狀近似Y字形。

平江——又稱興國江、平固江。發源于甯都猴子嶂,流經興國陳也、古龍岡、長岡、縣城、龍口、贛縣南塘、吉埠,于江口塘流入貢水。主河長132千米,自東北流向西南,過興國縣城後改向南流,落差753米,平均坡降5.7‰。流域面積2926平方千米,形似T字形,其中水土流失面積約占57%,興國縣境流域範圍内85%山地面積水土流失,造成河床普遍淤高2~4米,砂河床高于農田。

資源和環境

全市有森林公園22個,面積為13.56萬公頃。其中,國家森林公園8個,面積為11.14萬公頃;省級森林公園14個,面積2.42萬公頃。全市有自然保護區30處,面積23.08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5.86%。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面積1.34萬公頃。新增治理小流域65條,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萬公頃。

贛江、東江源頭生态保護、重要生态功能區建設進一步取得進展,完成了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平台建設。全市污水處理工程全部建成,中心城區和第一批8個縣(市)污水處理廠已經投入使用。10個縣(市)垃圾處理廠開工建設。全市空氣質量為二級,國控省控斷面水質達标率92%。全市有15個環境監測站;2010全年完成治理污染項目31個,總投資1.76億元。

旅遊景點

贛州,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旅遊觀光的勝地。

這裡既有秀麗的自然旅遊資源,又有厚重的人文旅遊資源,還有非常豐富的社會旅遊資源。1997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國家旅遊局規劃發展司聯合專家小組對贛州旅遊資源進行普查,得出結論:贛州旅遊資源具有數量多、類型全、品位高、地區和年代相對集中、組合關系好的特點,開發價值和潛力極大。贛南旅遊資源分布率達到了77%。擁有《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範》中所規定的地文景觀類、水域風光類、生物景觀類、古迹與建築類、休閑求知健身類、購物類等六大類旅遊資源的全部。有旅遊資源基本類型54種,占規範總類型68種的79%。

有國家、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6個點(其中國家級的5處20個點,省級51處),國家曆史文化名城1座,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國家級旅遊區、風景區3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省級風景名勝區8處(占江西省三分之一),省級自然保護區18處。

為全國重點林區,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4.2%,部分縣(市)達85%。贛州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全國的衛生城、綠化城、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城、文化先進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贛州是中國十大特産之鄉,分别是:中國臍橙之鄉、中國甜柚之鄉、中國金邊瑞香之鄉、中國白蓮之鄉、中國毛竹之鄉、中國闆鴨之鄉、中國蜜桔之鄉、中國蜜之鄉、中國蜜柚之鄉、中國肉兔和鹧鸪之鄉。經過多年的開發和建設,我們着力打造了“紅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搖籃、麗山秀水”四大旅遊品牌和旅遊産品。

紅色故都——以瑞金為中心,以興國、于都、會昌、甯都、石城等5縣為重點的紅色故都旅遊區。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贛州是中央革命根據地。瑞金被譽為“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現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是全國重點文物單位最多的縣級市。今年5月,還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10大紅色旅遊基地”和“20大紅色旅遊名城”之一。共和國一代開國将帥中,十大元帥中有9位,十名大将中有7位,上将中有34位,中将中有114位,少将中有440位都在贛南戰鬥生活過,史學家評價“沒有瑞金就沒有北京”。

共和國有許多決定中國命運的大事在瑞金展開:一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共和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這裡誕生;二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一次“開國大典”在這裡舉行;三是由人民當家作主的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這裡召開;四是響徹中華大地并世界聞名的稱呼“毛主席”從這裡開始叫響;五是第一批3大部人民當家作主的法律——憲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勞動法》、《蘇維埃組織法》在這裡頒布;六是共和國的九部一局在這裡始設(外交、軍事、勞動、财政、土地、教育、内務、司法、工農檢察人民委員會部、國家政治保衛局)。

七是震驚中外的五次反“圍剿”在這裡展開;八是震驚中外的二萬五千裡長征從這裡起步。瑞金現有葉坪、沙洲壩、雲石山三大舊址群,現有中央和國家30多個部委在這裡尋到了根。興國是全國著名的将軍縣,1955年共和國曆史上第一批授銜的将軍中就有54位是興國籍的,現建有将軍公園、将軍館。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位于于都縣城。曆史上著名的甯都起義就發生在甯都縣,現仍保存有甯都起義指揮部舊址;鄧小平在中央蘇區工作期間,曾擔任會尋安中心縣委書記,其舊居仍保留在會昌筠門嶺鎮,此外,厚重的紅色旅遊資源舉不勝數。

贛州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發祥地、是全國蘇維埃大本營和中心區域、是培養和鍛煉共和國治國安邦棟梁的基地和課堂、是人民軍隊成長壯大的搖籃、是培養蘇區精神和光榮傳統的土壤。

客家搖籃——贛州是客家人在江西的主要聚居地和集散中心之一。現仍傳承着濃郁的客家文化,今年11月18日——20日世界客屬第十九屆懇親大會在贛州舉辦。以龍南為中心,以客家圍屋、客家風情為代表的客家風情旅遊區,包括贛縣、安遠、定南、興國、上猶等縣市。贛南是接受自江南遷移到嶺南最早的地區,。贛南800多萬人口中10%是客家人,贛南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搖籃,有一種說法“客家民系形成于贛南,成長于閩西,成熟于梅州,發展于海外。

”贛南的客家圍屋頗具特色,2001年2月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節目向全世界直播了龍南烏石圍的全貌和詳情,在世界客屬群體中掀起了巨大的波瀾。贛縣白鹭古民居、廈府戚氏宗祠、于都唢呐、興國的山歌、贛南擂茶、米酒等等這些古樸的客家民居、美妙的客家山歌、濃郁的客家民俗風情、美味的客家菜肴和小吃,一定會使你陶醉其中。

江南宋城——以贛州城區為中心,以通天岩風景名勝區為代表的宋城文化旅遊區。贛州城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曆史的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因保存了衆多的宋代曆史文物古迹,被譽為“宋城曆史博物館”,離城區6公裡處的通天岩是國家4A級景區,是一處發育十分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區,自唐代以來被開創為石窟寺,那裡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摩崖造像358尊,是我國南方規模最大、緯度最低的一處石窟群,所以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

在城區有我國保留下來的唯一的宋代磚城牆,在古城牆上保留了數以萬計的銘文磚,它象一部曆史巨著,記載着贛州曆史興衰嬗變。八境台、郁孤台、古浮橋、竈兒巷、福壽溝等等,這些宋代古迹會讓你了解很多鮮為人知的曆史知識,看後一定使你回味無窮。

麗山秀水——以東江源頭、陽嶺“天然氧吧”、上猶陡水湖為代表的麗山秀水旅遊區。安遠三百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香港同胞飲用水的源頭;崇義陽嶺是國家3A景區,海拔1260米,負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達9.2萬個單位,最高達19.7萬個單位,獲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頒發的“空氣負離子濃度吉尼斯之最”榮譽證書,被稱為“天然氧吧”;上猶陡水湖有400多湖灣,50多個島嶼,有人說它比台灣的日月潭更美;大餘梅嶺自古以來以梅花著稱于世,被稱為“梅國”,不僅梅花稱奇,更以梅關古驿道聞名于世,此道唐代開鑿,已有1300多年曆史,此道是當時中原通往南洋的必經之路,被譽為“水上絲綢之路”。

在這裡,特向大家推薦幾條獨具特色的旅遊線路:

1、紅色旅遊線:贛州——于都長征第一渡——瑞金雲石山長征第一山——瑞金沙洲壩、葉坪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舊址群——會昌鄧小平舊居——甯都起義紀念館、翠微峰——興國将軍館、将軍廣場——贛州。

2、客家旅遊線:贛州文廟——贛縣白鹭客家古村、客家文化城、大湖江——龍南小武當山——龍南客家圍屋(關西新圍)。

3、宋城文化旅遊線:贛州通天岩石窟——贛州古城牆—-八境台——郁孤台——文廟——南市街曆史文化街區——竈兒巷曆史文化街區——浮橋。

4、麗山秀水生态旅遊線:贛州——上猶陡水湖——崇義七星望月、陽嶺——大餘梅關景區、牡丹亭——信豐臍橙園——安遠三百山景區——定南九曲河——會昌漢仙岩——贛州。

贛州旅遊交通便利。105、323、319、216國道貫通贛州境内,昌廈高等級公路已經開通,贛粵高速公路贛州境内已全線通車;贛州民航機場已達4C級标準,開辟了到廣州、北京、廈門、上海、深圳等地航班;京九鐵路經過贛州的五縣一市一區,每天有16對32班次列車經過贛州。江西六大内河港口之一的贛州港,通過贛江連接長江可達出海口。

贛州旅遊接待設施完善。全市有旅遊星級飯店24家(其中四星級1家,三星級8家),全市有旅行社32家(其中國際社2家),全市擁有一批訓練有素的旅遊從業人員。

歡迎大家到贛州來,走近贛江(東江)源,探尋客家源,追溯共和國之源,您收獲的将不僅僅是豐富的知識與美麗的風景,更有這裡悠揚的風韻和純樸的民情。

社會事業

教育

江西理工大學n

2012年,研究生教育招生830人,在校研究生2257人,畢業生553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43萬人,在校學生8.55萬人,畢業生2.15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包括中等專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5.82萬人,在校學生13.57萬人,畢業生3.89萬人。普通高中招生5.92萬人,在校學生15.10萬人,畢業生4.05萬人。普通初中招生14.54萬人,在校學生41.25萬人,畢業生12.82萬人。普通小學招生16.69萬人,在校學生92.83萬人,畢業生14.55萬人。适齡兒童小學入學率99.9%,适齡少年初中入學率98.8%。n

贛州高等教育較發達,市内擁有衆多高等院校,擁有在校大學生、研究生近十萬人,數量居江西省第二,僅次于省會南昌,贛州大學城已有多所高等院校設立新校區。n

本科院校:江西理工大學、贛南師範學院、贛南醫學院n

獨立院校: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贛南師範學院科技學院n

高職、大專院校: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贛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贛南教育學院)。n

主要公立中學:贛州中學、贛州市第一中學、章貢中學、贛州市第三中學、贛州市第四中學、贛州市第七中學、贛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贛縣中學、南康中學、興國平川中學、于都中學、會昌中學、安遠一中、信豐中學、甯都中學、瑞金第一中學、上猶中學。n

主要民辦中學:贛州市文清實驗學校、厚德外國語學校。n

文化體育

新聞業

清光緒二十八年(1882)十一月,《日新彙報》(五日刊)創刊,鉛印發行。為贛南地區出版報刊之始。地方媒體主要有贛州電視台、贛州人民廣播電台、贛南日報、贛州晚報和中國贛州網等。

1950年3月,贛州同心戲院邀請采茶藝人劉日鳳、朱琳山、謝德勝等人到贛州演出,為贛南采茶戲進城市演出之始。

2012年,贛州市電視人口覆蓋率99.3%。廣播人口覆蓋率98.3%。贛州市有群藝館、文化館19個,組織文藝活動780次;鄉鎮文化站292個,組織文藝活動1465次;藝術表演團體19個,演出場次3170次;圖書館19個,有藏書210.1萬冊,圖書流通130.3萬人次;博物館18個,文物藏品4.53萬件(套),參觀人數214.48萬人次。

體育

2012年全年舉辦群衆體育活動1082次,參與人數45.89萬人;體育健身俱樂部56個,市級體育協會21個;二級裁判員發展人數370個,二級運動員發展人數134個;公共體育場地38個,其中田徑場9個,體育館10個,遊泳池10個,全民健身廣場9個。少兒體育學校19個,在校學生2914人,專職教練員88人。

衛生醫療

2012年末,贛州市共有衛生機構9023個。其中,醫院5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41個,衛生院320個,村衛生室7603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897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7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9個。衛生技術人員2.77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0.94萬人,注冊護士1.08萬人。衛生機構床位2.75萬張。

人民生活

2012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301元,比上年增長13.2%;城市(章貢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04元,增長16.5%。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5.4%,城市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0.0%。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2869元,增長18.3%。

2012年末,贛州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71.8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45萬人,其中參保職工53.60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18.28萬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為62.39萬人,增加0.71萬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為141.07萬人,減少1.46萬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為34.52萬人。參加生育保險的人數為16.2萬人。9.77萬城鎮居民和31.45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城市規劃

根據《贛州都市區總體規劃》,贛州城區分成河套老城區、章江新區、開發區、水東、峰山、贛南大道六大片區。其中,章江新區是贛州城市未來發展的核心區,将成為贛州未來的中央商務區。根據規劃,到2030年贛州中心城市将建設成為城市人口超300萬、城市建設用地達330平方公裡的特大城市。

對外交流

國際友好城市:麥卡倫市(美國)、不倫瑞克市(美國)、弗裡敦市(塞拉利昂)。

國内友好城市:上海市寶山區、上海市靜安區、遼甯省錦州市、廣東省深圳市。

曆史大事

【日軍轟炸贛州城】抗日戰争時期,贛州市區屢遭日軍飛機轟炸。1938年,日機9架,投彈30餘枚,炸毀南外機場,并毀房屋數棟,傷居民30餘人。此為日軍轟炸贛州之始。1939年3月日軍侵占南昌後,派飛機侵擾轟炸贛州更為頻繁。尤為慘重的是1942年1月15日,日機28架侵入市區上空,狂轟濫炸商業繁華區,主要商業街道陽明路、中正路(今解放路)、華興街、建國路等,頓時變成一片焦土,炸死居民200餘人,傷300餘人,炸毀房屋1000餘棟。

【北伐軍占領贛州】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在江西戰場,賴世璜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軍長,擔任前鋒,第二軍譚道源師為後隊,進取贛州。賴原為軍閥孫傳芳部第四師師長,經廣東革命軍政府策動反正,他接令後,不露聲色,派所部以奉令調防名義接近贛州。坐鎮贛州城的滇軍楊池生、楊如軒以為如北伐軍來,自有賴世璜師在前抵擋,故不加戒備。9月5日晨,第十四軍占領水東七裡鎮并沿貢江而下進逼贛州城。

此時兩楊方如夢初醒。當夜倉促率兵向城北沙地方向撤退。6日淩晨,國民革命軍入城,出示安民。7日和8日,賴世璜、譚道源相繼率兵到達贛州。10日全市人民在天竺山召開軍民聯歡大會,各界人士送糧送草,募捐籌款,掀起支援北伐的熱潮。

【熊天瑞據贛州】元至正十八年(1358)陳友諒部将熊天瑞攻克贛州,任參知政事,并留守贛州,兼管吉安、南安、南雄、曲江諸路。熊天瑞攻占贛州後自稱金紫光祿大夫、司徒、平章軍國重事,自制旗幟,書"無亂"二字,并在南雄造戰艦,欲率兵進攻廣州。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八月,明太祖派大将常遇春攻伐贛州,熊天瑞據城堅守。常遇春采取長時間圍困的策略,熊天瑞堅守孤城5個多月,終因衆寡懸殊,外無援兵,内缺糧饷,向明軍投降。

【齊述率兵起義】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七月二十三日,駐守虔州的東南第六将校齊述率駐軍4000人起義,百姓紛紛響應。起義兵民殺死虔州統制,偕同吳進、馬晟占據虔州。此事震驚江南數省,宋高宗命令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忠州團練使李耕率軍鎮壓,圍攻虔州城,齊述和全城軍民據城堅守。十一月二十三日黎明,李耕命架雲梯、天橋于城東北隅,敢死隊在弓箭、火炮的掩護下翻越城牆,齊述指揮兵民巷戰,激戰多時,終因寡不敵衆,義軍8000多人全部壯烈犧牲。

【林士弘據虔稱帝】隋炀帝大業十二年(616),江西鄱陽操師乞舉兵反隋,自号元興王。炀帝派治書侍禦史劉子翎興兵讨伐,操師乞中流箭死。部将林士弘與劉子翎大戰于鄱陽湖,劉子翎戰死。林士弘軍威大振,率10多萬人沿贛江而上攻占虔州。随後自号南越王,又号楚稱帝。各地豪傑紛紛殺隋守令歸附。當時,北至九江,南盡番禺,均為林士弘所轄。林士弘死,部屬解散。

文化名人

贛南曆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贛南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自唐代至清末,贛南中進士和狀元550名,贛南曆史上出過5位文科狀元和2位探花,他們是:北宋甯都縣的鄭獬、南宋贛縣的池夢鯉、南康縣的劉必達、甯都縣的謝元龍,清代大餘縣的戴衢亨;探花有:南宋石城縣的巫雙瑞、明代甯都縣的董越;出過不少三公、六部、九卿的人物,如:位居宰相的有唐代鐘紹京興國人、宋代崔與之甯都人、清代戴衢亨大餘人;位居尚書仆射(副宰相)的有唐代劉越馭、胡承憼甯都人。

位居都禦史(從一品)的有明代陳勉甯都人、李涞于都人;位居尚書的有五代南唐禮部尚書衷愉甯都人、唐代檢校戶部尚書謝肇、北宋吏部尚書陳恕石城人、南宋兵部尚書潘任尋烏人、南宋大都督巫雙瑞石城人,南宋淳佑十年庚戍榜,探花及第,并招為附馬,統理諸軍都督府大都督,明代工部尚書太子少保董越甯都人。董越,殿試探花及第,為贛南曆史上第一位居外大使,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奉旨出使朝鮮。

贛南文化屬于江南文化,以中原文化為基礎,由于贛南先民來自中原,帶來了先進的生産技術,如造紙術、印刷術、紡織印染和制造等工業技術;還帶來了優良的教育、文化等時代文明,使整個贛閩粵邊界山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科學和文明程度都得到迅速提高。随着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唐前期,贛南“始有士”,在科考上有了起色,出現了影響全國的文化名人和政治人物。

高行健1940年出生于贛州,祖籍江蘇泰州。目前為法籍華人。2000年10月12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年60歲。劇作家、畫家、小說家、翻譯家、導演和評論家。

鐘紹京(659~746)唐代書法家,字可大,興國縣清德鄉人,系三國魏國太傅、著名書法家鐘繇的第17代世孫,又是江南第一個宰相,鐘紹京的書法代表作為名帖《靈飛經》,《靈飛經》為中國書法史上著名小楷法帖之一。

曾幾(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贛縣人,南宋著名詩人。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曾幾學識淵博,勤于政事。他的學生陸遊替他作《墓志銘》,稱他“治經學道之餘,發于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後人将其列入江西詩派。其詩多屬抒情遣興、唱酬題贈之作,閑雅清淡。五、七言律詩講究對仗自然,氣韻疏

暢。古體如《贈空上人》,近體詩如《南山除夜》等,均見功力。所著《易釋象》及文集已佚。《四庫全書》有《茶山集》8卷,輯自《永樂大典》。

謝元龍(1204-1287年),名唐,字元龍,号南塘,别名晉卿。甯都縣黃陂鎮、楊依村人《珍溪東山謝氏族譜》。贛南第二個狀元。

池夢鯉(1228~1279,一說1224~1279)字德華,贛縣(今屬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水東鎮七裡鎮村)人。宋代狀元。太學上舍生。宋鹹淳十年(1274)中恩科狀元,任浙西、江東制置使,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池夢鯉中狀元時已50餘歲,适其家鄉建橋,鄉民為他慶賀中狀元榮歸,遂名"狀元橋"。迨後,贛城南市街其宅前曾建“狀元及第坊”,志其中狀元盛況。宋末大将張世傑曾為他寫像贊:“名甲金榜,宴賜瓊林,京兆行驺,儀曹緻勤,詩轶六朝,功拟五臣,忠良并譽,千古斯文。”對他的學問和功業作了高度評價。

池夢鯉生子四,長子他遷,幼子早殇,次子和三子的後裔遷居贛州七裡鎮,繁衍至今。宋亡後,他隐逸山林,殁于祥興二年(1279),葬于贛縣太田鄉桃源洞(今贛縣茅店鄉太陽坪村)。

魏禧(1624~1681)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齋,甯都縣人。清初,人稱魏禧、汪琬和侯方域為散文三大家。所著傳記如《大鐵椎傳》、《江天一傳》、《劉文炳傳》、《朱參軍家傳》、《邱維屏傳》等,文筆簡練,叙事如繪。明末諸生,明亡後隐居甯都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稱他為"勺庭先生"。後出遊江南,入浙中,以文會友,并傳播其明道理、識時務、重廉恥、畏名義的學說,結納賢豪,以圖恢複。康熙間,舉博學鴻詞,不應,逝于揚州。魏禧與其兄魏兄祥、弟魏弟禮,都能文章,世稱"三魏"。他們的文集合編為《甯都三魏全集》。

戴衢亨,字蓮士,江西大庾人。父塔戴第元,由編修官太仆寺卿。衢亨年十七,舉於鄉。乾隆四十一年,召試,授内閣中書,充軍機章京。四十三年,成一甲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典試湖北。叔父戴均元、兄戴心亨并居館職,叠任文衡,稱“西江四戴”。尋命仍直軍機。秋狝扈跸,射狍以獻,高宗賜詩美之。累典江南、湖南鄉試,督山西、廣東學政,曆遷侍講學士。

鄭獬(1022-1072),字毅夫,号雲谷,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甯都縣梅江鎮西門人。鄭獬從小學習刻苦,勤奮上進,赴京會試,經殿試中進士一甲一名,即狀元。此後,任陳州(今河南淮陽)通判,荊南(今湖北江陵)和開封知府,後入朝為度支判官,入值集賢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起草诏诰,享正三品。

開國将軍

上将(3位):

陳奇涵興國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肖華興國縣人,總政治部主任、蘭州軍區第一政委。全國政協第六副主席。

賴傳珠贛縣人,北京軍區政委,沈陽軍區第二政委。

中将(11位):

邝任農,尋烏縣人,空軍副司令員兼民航總局局長。

朱明,興國縣人,總政治部組織部第一副部長,通信兵政委。

劉浩天,甯都縣人,軍事科學院院長,海軍東海艦隊政委、司令員。

吳法憲,興國人,副總參謀長兼空軍政委、空軍司令員。中共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邱會作,興國縣人,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中共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黃志勇,崇義縣人,工程兵、裝甲兵政委,總政治部副主任。

康志強,興國縣人,海軍北海艦隊政委,海軍副政委。

溫玉成,興國縣人,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北京衛戍區司令員。

曾思玉,信豐縣人,武漢軍區、濟南軍區司令員。

謝有法,興國縣人,解放軍政治學院政委。

廖容标,贛縣人,安徽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

少将(120位):

丁盛,于都縣人,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南京軍區司令員。

丁榮昌,于都縣人,雲南省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副參謀長。

馬澤迎,興國縣人,北京軍區後勤部副政委。

王屏,興國縣人,裝甲兵副政委。

毛會義,興國縣人,福建省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副參謀長。

方槐,于都縣人,武漢軍區空軍副司令員。

鄧經緯,興國縣人,北京軍區炮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葉運高,興國縣人,總參謀部通信兵部政委。

葉蔭庭,于都縣人,沈陽軍區後勤部副部長,旅大警備區副司令員。

盧文新,甯都縣人,湖南省軍區副政委、政委。

呂黎平,興國縣人,沈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

朱耀華,瑞金市人,福州軍區副司令員。

伍生榮,石城縣人,蘭州軍區副司令員兼後勤部部長。

劉湧,興國縣人,濟南軍區副司令員。

劉大煜,贛縣人,解放軍後勤學院政治部副主任。

劉友光,于都縣人,第二炮兵副政委。

劉玉堂,興國縣人,武漢軍區後勤部部長。

劉世洪,興國縣人,湖南省軍區政委。

劉錦平,瑞金市人,廣州軍區空軍政委。

劉耀宗,興國縣人,南京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江擁輝,瑞金市人,沈陽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司令員。

江學彬,興國縣人,海軍政治部幹部部部長,海軍航空兵政委。

興中,崇義縣人,海軍第二航空學校校長。

許誠,甯都縣人,第63軍副軍長、第67軍副軍長。

孫文采,瑞金市人,遼甯省軍區政治部主任。

嚴慶堤,瑞金市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巫金鋒,南康市人,遼甯省軍區副司令員。

李士才,興國縣人,廣州軍區工程兵政委,廣西軍區第二政委。

李長暐,信豐縣人,空軍後勤部副部長。

李呈瑞,興國縣人,海軍航空兵政委。

李佐玉,興國縣人,山西省軍區副政委。

李良漢,興國縣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工程兵副政委。

李緻遠,于都縣人,河北省軍區副政委。

楊力,瑞金市人,海軍北海艦隊副司令員、司令員。

楊卓,興國縣人,解放軍技術工程學院第一政委。

楊漢林,興國縣人,南京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楊思祿,于都縣人,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

楊俊生,瑞金市人,第二炮兵司令員,旅大警備區第一政委。

吳保山,贛縣人,總參謀部三部政委,福州軍區副政委。

何家産,上猶縣人,新疆軍副參謀長、參謀長,福州軍區參謀長。

邱先通,興國縣人,遼甯省軍區副政委。

邱會魁,興國縣人,遼甯省軍區副司令員。

餘光茂,崇義縣人,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

鄒衍,興國縣人,沈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副政委。

張雄,瑞金市人,海軍政治部副主任兼幹部部部長。

張光華,甯都縣人,解放軍步兵學校幹部部部長。

張英輝,興國縣人,北京軍區炮兵司令員。

張耀祠,于都縣人,總參謀部警衛局副局長,成都軍區副參謀長。

陳力,甯都縣人,解放軍鐵道兵政治部主任,鐵道兵學院副院長。

陳熙,興國縣人,空軍學院第一副院長,空軍學院政委。

宋玉琳,會昌縣人,北京軍區副參謀長。

陳士法,會昌縣人,上海警備區副司令員。

陳坊仁,興國縣人,濟南軍區副參謀長,山東省軍區司令員。

陳遠波,興國縣人,總後勤部幹部部部長、政委。

陳美福,興國縣人,沈陽軍區後勤部參謀長、後勤部副部長、顧問。

歐陽平,興國縣人,成都軍區副政委,濟南軍區副政委。

羅有榮,甯都縣人,武警部隊湖北總隊第二政委。

羅亦經,贛縣人,軍事檢察院副檢察長,河南省軍區副政委。

周彬,興國縣人,空軍衛生部政委。

鄭三生,石城縣人,新疆軍區副司令員,濟南軍區副司令員。

鄭旭煜,瑞金市人,河北省軍區副政委。

鐘輝,瑞金市人,炮兵副司令員、副政委。

鐘人仿,興國縣人,裝甲兵參謀長、副司令員。

鐘元輝,上猶縣人,北京軍區後勤部副政委。

鐘文法,興國縣人,武漢軍區政治部主任,武漢軍區副政委。

鐘生溢,興國縣人,河南省軍區副政委,湖北省軍區副政委。

鐘發生,瑞金市人,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參謀長。

鐘發宗,興國縣人,安徽省軍區政治部主任,浙江省軍區政治部主任。

鐘賢文,于都縣人,南京軍區後勤部副部長,浙江省軍區副司令員。

鐘國楚,興國縣人,安徽省軍區第二政委,江蘇省軍區第二政委。

鐘炳昌,興國縣人,第66軍政委。

鐘輝琨,甯都縣人,華北軍區軍政幹部學校校長,北京衛戍區副司令員。

段德彰,于都縣人,東海艦隊第二政委,南海艦隊政委。

袁淵,南康市人,第2高級步兵學校代校長,政治學院教育長。

徐光華,贛縣人,總參謀部三部六局政委,河南省軍區政治部主任。

黃萍,大餘縣人,解放軍通信兵學院院長,總參通信部副主任。

黃文明,興國縣人,解放軍工程兵副政委,通信兵政委。

黃玉昆,興國縣人,總政治部副主任。

黃有鳳,興國縣人,總參謀部機要局局長。

黃作珍,甯都縣人,北京衛戍區政委。

黃徑琛,甯都縣人,武漢軍區空軍副司令員。

黃經耀,于都縣人,甯夏軍區司令員。

黃思沛,甯都縣人,吉林省軍區副司令員,旅大警備區副司令員。

黃振棠,上猶縣人,第6軍17師政委。

黃朝天,興國縣人,遼甯省軍區副政委,江蘇省軍區司令員。

曹丹輝,南康市人,高級軍事學院通信兵教研室主任。

曹光琳,南康市人,高級步兵學校副政委、政委。

曹傳贊,南康市人,解放軍軍事體育學院政委。

曹德連,南康市人,沈陽軍區後勤部政委,吉林省軍區政委。

龔興貴,興國縣人,第二炮兵第51基地政委。

康林,于都縣人,第28軍副軍長、軍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

梁玉振,甯都縣人,總參謀部警備部後勤部部長。

梁達三,瑞金市人,華北軍區空軍幹部部部長。

彭壽生,信豐縣人,第66軍副軍長,山西省軍區副司令員。

童國貴,信豐縣人,山東省軍區司令員,湖南省軍區司令員。

溫先星,石城縣人,四川省軍區副參謀長,成都軍區副參謀長。

遊好揚,贛縣人,沈陽軍區副司令員。

曾征,尋烏縣人,青海省軍區副司令員兼西甯警備區司令員。

曾美,興國縣人,北京衛戍區司令員,河北省軍區政委。

曾凡有,甯都縣人,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基地政委。

曾慶良,于都縣人,總參謀部軍事科學研究室主任,總參謀部通信部副主任。

曾克林,興國縣人,海軍後勤部副部長,海軍航空兵部司令員。

曾昭墟,興國縣人,第20軍副軍長、副軍長兼參謀長。

曾保堂,信豐縣人,山西省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

曾新泮,興國縣人,北京軍區後勤部副部長。

曾雍雅,于都縣人,西藏軍區司令員,沈陽軍區副司令員。

謝良,興國縣人,炮兵學院政委,炮兵副政委。

謝明,于都縣人,軍政大學副政委,政治學院副政委。

謝正浩,于都縣人,東海艦隊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

謝立全,興國縣人,海軍軍事學院第一副院長,海軍學院院長。

謝國儀,興國縣人,北京軍區司令部動員處處長,山西省軍區副司令員

謝振華,崇義縣人,沈陽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政委。

謝家祥,瑞金市人,第54軍政委,成都軍區副政委。

謝镗忠,贛縣人,總政治部文化部部長,武漢軍區政治部主任。

賴達元,石城縣人,解放軍雷達兵政委。

雷永通,興國縣人,海軍軍事學院副政委,海軍學院政委。

廖昌金,上猶縣人,江蘇省軍區副參謀長。

廖冠賢,甯都縣人,南京軍區空軍政委,武漢軍區空軍政委。

廖鼎琳,興國縣人,國防科委訓練基地政委,炮兵學院政委。

魏洪亮,興國縣人,中南軍區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廣州軍區炮兵副司令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