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積累

資本積累

剩餘價值轉化資本
資本積累(capital accumulation)是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即剩餘價值的資本化。資本所有者把從勞動者那裡賺來的利潤的一部分用于個人消費,另一部分轉化為資本,用于購買擴大生産規模所需追加的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因此,剩餘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資本積累則是企業擴大再生産的前提條件。
    中文名:資本積累 外文名:capital accumulation 對象:資本家

實質

資本積累就是把剩餘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即剩餘價值資本化。剩餘價值是資本積累的唯一的源泉,資本積累又是擴大再生産的重要源泉。其實質是資本家将其無償占有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再轉化為資本,用來購買追加的生産資料和勞動力,擴大生産規模,從而進一步無償地占有更多的剩餘價值。

影響因素

在剩餘價值分為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比例一定的條件下,資本積累量取決于剩餘價值的絕對量,因而一切決定剩餘價值的因素,都會影響資本積累規模,這些因素有:

1、勞動力的剝削程度。

2、社會勞動生産率的水平。

3、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之間的差額。

4、預付資本的大小。

曆史趨勢

(1)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确立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産生

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是通過資本的原始積累而确立的。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就是通過暴力手段,使直接生産者與生産資料分離,并把生産資料和社會财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的過程。随着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建立,便産生了生産社會化和生産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2)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激化

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确立後,随着資本集中的進行,資本越來越社會化,這主要表現在:在規模日益擴大的資本主義企業裡,生産資料成為許多人共同使用的社會生産資料,産品也變成了許多人共同協作生産出來的社會産品;

各個企業和各個部門之間的社會分工和專業化不斷發展,它們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制約的協作關系日益密切;

分散的地方市場逐漸彙合成為統一的國内市場,進而又突破國家和民族的界限,形成和發展為世界市場。資本主義生産的高度社會化,客觀上要求生産資料和勞動産品歸社會共同占有,這樣才能适合生産力的社會性質。但在資本主義積累的過程中,由于競争的加劇,生産資料和勞動産品卻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這表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更加激化了。

(3)資本主義積累的曆史趨勢

資本主義矛盾的激化,充分表明資本主義生産關系越來越成為社會生産力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同時,資本主義積累的發展,不僅為自己的滅亡準備了客觀物質條件,即社會化大生産,而且還為變革資本主義生産關系準備了社會力量,即無産階級。總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加劇,成分表明資本主義生産關系已不能适應生産力的發展的要求。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制度必然勝利,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曆史趨勢。

發展趨勢

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

(1)資本有機構成

資本構成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一方面,從物質形态看,資本是由一定數量的生産資料和勞動力構成,它們之間的比例由生産的技術水平決定,這種反映技術水平的生産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另一方面,從價值形态看,生産資料價值表現為不變資本,勞動力價值表現為可變資本,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例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且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的價值構成就叫做資本有機構成,用c:v表示。

(2)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

因為資本家為了追求更多的剩餘價值和在競争中取勝,必然會不斷改進企業技術裝備,提高勞動生産率,結果在全部資本中,不變資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變資本所占的比重相對縮小。

(3)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一般要以單個資本的增大為前提

因為單個資本增大了才有條件采用先進的技術和機器設備,提高勞動生産率,促進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單個資本的增大是通過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兩條途徑來實現的。資本積聚是指單個資本依靠剩餘價值的轉化來增大自己的資本總額。資本集中是指把原來分散的衆多中小資本合并成為少數的大資本。資本集中是借助于競争和信用這兩個強有力的杠杆來實現的。

(4)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的區别和聯系

區别:第一,由于資本積累是依靠剩餘價值的資本化而實現的,因此它會增大社會資本總額;而資本集中隻是原有的資本的重新組合,所以它不會增大社會資本總額。第二,資本積聚要受到社會财富絕對增長的限制,因此增長緩慢;而資本集中則不存在這種限制。第三,對于增大個别資本來說,資本集中快于資本積聚。

聯系:一方面,資本積聚的增長,必然加速資本集中的進展。另一方面,資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會反過來促進資本積聚的發展。

相對人口過剩

(1)相對過剩人口是指對于資本的需要來說,勞動力的供給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要。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人口規律。

(2)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

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同資本積累過程中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趨勢有着密切關系。一方面,由于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會相對有時絕對地減少,因為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就意味着可變資本在社會總資本中所占的比重相對減少,即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減少。另一方面,随着資本積累的進行,勞動力的供應卻日益絕對地增加。因為婦女和兒童,破産的小生産者和某些破産的中小資本家也淪為雇傭工人,即相對過剩人口。

(3)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這是因為:第一,相對過剩人口是可以随時調節和滿足不同時期資本對勞動力的需要的産業後備軍。第二,大量的失業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資本家對在業的工人的剝削。

(4)相對過剩人口的形式

相對過剩人口的形式包括:流動的過剩人口、潛在的過剩人口、停滞的過剩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結構性”失業。

主要形式

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即剩餘價值的資本化。資本家把從雇傭勞動那裡剝削來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用于個人消費,另一部分轉化為資本,用于購買擴大生産規模所需追加的生産資料和勞動力。因此,剩餘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資本積累則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産的前提條件。

資本積累的客觀必然性主要表現在:

1.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積累的内在動力。資本家為了占有更多的剩餘價值,除了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外,還必然增加資本量,以擴大生産的規模和剝削的範圍。對剩餘價值的狂熱追求,驅使資本家不斷地進行資本積累。

2.資本主義競争和生産無政府狀态的規律是資本積累的外部壓力。在資本主義競争中,大資本總是處在有利的地位。為了在競争中處于有利地位,保存自己,擊敗對手,資本家隻有不斷地進行資本積累,擴大資本規模。資本主義再生産中的激烈競争,迫使資本家不斷地進行資本積累。資本積累的實質是在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産中,資本家利用無償占有的剩餘價值,不斷擴大資本的規模和擴大對雇傭勞動的剝削,繼續占有更多的剩餘價值。

馬克思通過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産、積累、流通及分配,揭示了剩餘價值的運動規律及其作用,創立了剩餘價值理論。剩餘價值理論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剝削本質,闡明了資産階級與無産階級鬥争的經濟根源,指出了無産階級革命的曆史必然性。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石,是無産階級反對資産階級、揭示資本主義制度剝削本質的銳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的發現,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

主要後果

1.資本積累導緻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

2.資本積累過多會導緻過剩人口大量存在;

3.資本積累會導緻社會财富兩級分化日趨嚴重;

4.資本主義積累會逐漸被社會主義制度取代,這是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且無法扭轉;

5.資本主義積累過多使可變資本相對量減少,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日趨下降,從而帶來大批工人失業的情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