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衣下裳

上衣下裳

中國最早的服裝形制
“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上衣下裳是華夏文明中服飾禮儀最早的服裝形制之一,為漢服體系的第1個款式。古代文獻以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證明,上衣下裳的服裝形制早在[1]商代就已經形成。
  • 中文名:上衣下裳
  • 外文名:
  • 别名:
  • 拼音:shàngyīxiàcháng
  • 簡介:上衣下裳是中國最早的服裝形制之一,為漢服體系的第一個款式。
  • 發展曆程:先秦,秦漢,魏晉,隋唐

解釋

褲子制的服裝在後來又被稱為“短打”。因為其便于勞作,多為勞動人民所穿。

樣式描述

“衣”為縫有袖筒,前開式的服裝,衣襟右掩的稱為右衽,衣襟左掩的稱為左衽。“裳”在最初,隻是将布裁成兩片圍在身上,到了漢代,才開始把前後兩片連起來,成為筒狀,這就是所說的“裙”。

除了上衣下裳制外,衣裳連屬制也是古代漢服流行的另外一種服制。

圖片展示

晉朝女式上衣下裳

發展曆程

先秦

商朝時期,據考證,已出現上衣下裳制,分為常服和禮服。那時,袖較短,裳較窄。

西周時,常服仍以上衣下裳為主流。衣裳的款式不變,但逐漸變寬,且袖日趨變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

春秋戰國時,常服、禮服依舊是上衣下裳制,日趨精美。大袖在此時隻用做禮服。

秦漢

秦漢時,民間常服是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漢服體系中的第2個款式)并存,隻不過深衣已逐漸代替上衣下裳成為主流。此時裳較之前朝更加寬大。

魏晉

魏晉時,常服中的上衣下裳裝束已不受人們所寵愛。由于受一部分思潮影響,衣裳日趨寬大飄逸,袖也多變為魏晉風骨式的敞口。

隋唐

隋唐五代仍有,但已式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