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港

榆林港

海南省三亞市潛水艇基地
榆林港也是中國海軍南海艦隊的基地之一,也是遠東地區重要的潛水艇基地。在今海南省三亞市東南。[1]
  • 中文名:榆林港
  • 外文名:
  • 别名:
  • 所屬國家:中國
  • 地理位置:三亞市吉陽區
  • 所屬城市:海南省三亞市
  • 占地面積:37 km²

曆史沿革

榆林港的軍事防務,早于元代已形成。

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8月,朝廷派鎮守官張仁,帶兵在此駐守。可見,當時榆林港已實施海防,距今已有700多年。

到了明代,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朝廷專派欽差領兵官楊貴鎮守榆林。為一個邊防港口派欽差武官,說明其職責重要。

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徐贊标署任崖州協水陸副将,他帶兵駐防榆林港,警惕到法國艦船人港測水,故刻石留示日:“是為籌備海防之始”。其實,海上防務,元代已經打下基礎。第二則刻石日:“大清遊擊金廣玉”。遊擊,官名,為軍營将官。金氏當然也是鎮守榆林港的在職軍官,他之刻石題名,寓有承前啟後的用意。

古代榆林港,也有軍事硬件。《崖州志》載:“榆林堡:在榆林港前,置烽堠二堡”,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張翊立”。榆林港口因此有煙墩嶺之地名。守軍在煙墩嶺上觀測海面,見有敵情動靜,就舉烽火報警。清朝末葉,崖州沿海各港設置5個炮台,榆林港炮台為首要,常駐外委1名,防兵15名。防務改制後,又特派瓊崖巡防第三營駐守,兼管三亞港。

民國初年,榆林港防務松馳。民國23年(公元1934年)2月6日,日本兵艦球磨号侵入榆林港停泊在安遊附近。艦上水兵40餘人,着黑服,纏白布在港域測探水深,活動約50分鐘。7日,艦船溯港道而上,武裝日兵20餘人登岸,闖入紅沙村擾攘拍照;日兵均着黃色軍裝,頭戴白帽,上扣紅日符号,腰紮短槍,耀武揚威,肆無忌憚。經地方政府具文上報中央外交部交涉,日方詭稱:“該艦去南洋巡邏,中途寄泊”。實際,日人陰謀乃測繪港情,偵察我方軍事虛實,為侵略戰争作準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9年1月,日本禦前會議決定攻占海南島。軍事突破重點目标,島北為海口、瓊山,島南為榆林、三亞。同年2月,擔任進攻島南軍務的日本國内吳鎮守府第六特别陸戰隊(吳六特)730人,橫須賀鎮守府第四特别陸戰隊(橫四特)860人,佐世保鎮守府第八特别陸戰隊(佐八特)860人,共2450人,在指揮官大田實(上校)、加藤榮吉(中校)、井上佐二(中校)等率領下,乘“葛城丸号”、“衣笠丸号”、“廣德丸号”3兵艦,于14日拂曉駛到三亞港海面。

此次作戰日軍擁有絕對優勢,而榆林防務空虛。但當日方派先遣部隊向榆林港口方向突進時,被國民黨地方軍王醒亞中隊開槍狙擊,日方認為港中有布防,且懾于此港形勢險要,慌忙退出外海,遠遠從艦上發炮十餘發佯攻,而将主戰兵力1000餘人,轉向三亞灣的西側海灘登陸,再迂回過來。榆林港終于失守,但由此可以證見它的地理形勝,易守難攻。

日軍占領榆林後,立即加快周邊的軍事設施建設,建陸上機場和水上基地,修簡易鐵路、軍工廠、電力廠等,瘋狂掠奪資源,使此處成為日軍南進的海空軍基地。

1945年,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島南日軍全部都從榆林港登船,被遣返日本。當時,接受投降的國民黨軍46軍19師蔣雄所部進駐榆林。之後,此地一直是軍事禁區、海防要塞。

解放前夕,國民黨軍榆林要塞指揮官為少将,相當于軍級。

1950年5月30日,全瓊解放,國民黨敗兵,也是最後從榆林港登艦逃台的。我解放軍追擊到此,擊沉敵兵船一艘,殲敵2000餘人,此為大軍解放海南的最後一戰。

解放以來,榆林一直是我國南海200萬平方公裡領海的海防要塞。也是我西、中、南沙1000多座島、礁最理想、最直接、最牢固、最靈便的後方軍事供應基地與指揮前沿。

内容簡介

海南省三亞市東南部海港。灣口西起鹿回頭角,東止錦母角。海灣面積約37平方公裡。位于東經109.5度,北緯18.2度,是中國最南端的優良海港,是支持南海諸島的重要基地。有大東海、小東海等海濱浴場。有著名的“榆林要塞”。

聞名世界的榆林港,港灣水深浪靜,群山環抱,為天然良港,國防要地。極目四望,榆林港以東,海岸曲折,港灣較多,有虎頭嶺、瓊南嶺、赤嶺、南灣嶺等點突出海面,懷抱亞龍灣,土曲灣、陵水灣,可以點制面。榆林港以西,海岸平坦,有鹿回頭、馬嶺、南山嶺等點突出海面,與東、西瑁州島構成海上屏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