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壇

地壇

曆史遺址
地壇,又稱方澤壇,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地壇公園内,與天壇遙相對應,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一座皇家壇廟,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地壇總面積37.4公頃,呈方型,從整體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統和象征傳說構思設計的,另配有皇祇室、宰牲亭、齋宮、神庫等古建築。1984年5月,地壇被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地壇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 中文名:地壇
  • 外文名:Ditan Park
  • 開放時間:旺季6:00-21:30;淡季6:00-20:30
  • 别稱:方澤壇
  • 建立時間:1530年
  • 所在地區:中國,北京
  • 旺季門票:10元/人
  • 開園時間:6:00
  • 閉園時間:21:30
  • 總面積:37.4公頃
  • 所屬國家:中國
  • 著名景點:方澤壇、皇祇室、齋宮等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
  • 别名:方澤壇
  • 用途:祭祀
  • 票價:門票2元,皇祗室門票5元
  • 類别:旅遊景點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
  • 景區等級: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著名景點:方澤壇、皇祇室、齋宮等

曆史沿革

明嘉靖九年(1530年),地壇始建。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6月,建方澤壇祭拜二殿。

清雍正八年(1730年),地壇齋宮重建。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地壇神庫的南殿及兩井亭建成。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地壇方澤壇遵乾隆皇帝之旨谕進行改建,将黃琉璃磚壇面改換為艾青石壇面。

民國十二年(1923年)8月,清帝溥儀為籌款救濟日本災民,而首次開放地壇。

民國十四年(1925年),地壇辟為“京兆公園”向巿民開放,并在皇祇室設“通俗圖書館”。

民國十七年(1928年),京兆公園改稱“市民公園”。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侵華日軍修建西郊機場,将征地内居民遷移到地壇居住,地壇遂停止開放。

1957年4月,市民公園恢複并改稱“地壇公園”。

1965年,地壇鐘樓拆除。

1981年,地壇方澤壇按清乾隆時形制恢複。

1986年,地壇皇祇室被定為“地壇文物陳列室”。

1990年,地壇牌樓根據清代乾隆時所建式樣重新建設。

1999年,地壇神馬殿進行挑頂大修。

2000年,地壇鐘樓按原樣重建。

建築格局

地壇總面積37.4公頃,呈方型,從整體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統和象征傳說構思設計的,另配有皇祇室、宰牲亭、齋宮、神庫等古建築。

主要建築

牌樓

牌樓也稱牌坊,是地壇主門——西門的第一座建築物。明清兩代皇帝到地壇祭地首先經過牌樓,再進壇門,地壇牌樓與頤和園東門外牌樓一樣高大雄偉。明代始建時稱“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年間重建時改為“廣厚街”牌坊,由于自然條件和曆史的原因,兩個牌樓都沒有保存下來。後建的牌樓,是根據清代乾隆時所建式樣于1990年重新建設的,新建的牌樓高13.5米,綠色的琉璃瓦面,彩畫以本“天龍地鳳”之說,繪以單鳳圖和牡丹圖案,正面中心有“地壇”二字,背面核心有“廣厚街”字樣。

方澤壇

方澤壇,為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地祇神”之場所,因壇台周有方形澤渠,故稱方澤壇。

壇平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圓地方”之傳說。中心壇台分上下兩層,周有澤渠、外有壇壝兩重,四面各有棂星門。下層壇台南半部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山形紋石雕座,其上共設山形紋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時奉安五嶽、五鎮、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水形紋石雕座,其上共設山形紋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外壝東北部為望燈杆,與其對稱的西北部原有瘗坎一處。

皇祇室

皇祇室,是地壇的主要建築之一。明、清兩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嶽、五鎮、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之所。

齋宮

齋宮為皇帝祭地時齋宿之所。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各帝都曾在此齋宿。主體建築坐西面東,由西、南、北三殿組成。

神庫

神庫,是由四座五開間的懸山式大殿和兩座井亭組成。正殿叫“神庫”,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鳳亭(擡“皇地祇”神位的轎子)、龍亭(擡配位、從位諸神位的轎子)和遇皇祇室修繕時,臨時供奉各神位的地方。東配殿叫“祭器庫”,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用具的庫房。西配殿叫“神廚”,是制作祭祀供品食物的地方。南殿叫“樂器庫”,是存放祭祀所用樂器和樂舞生服的地方。東、西井亭專為方澤壇内澤渠注水和為神廚供水。

宰牲亭

宰牲亭,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殺祭祀用的牲畜(犢、冢、羊、鹿)的場所。每逢祭祀前一天子時初刻,在此舉行宰牲儀式。門内兩側原有井亭各一座。

神馬殿

神馬殿,建築為五開間懸山式綠琉璃頂。通面闊19.55米,每間面闊相同,進深7.5米。外有壝牆。

鐘樓

鐘樓,為三開間歇山式綠琉璃頂的重檐正方形建築,通面闊12米多,鐘高2.58米,直徑1.56米,重2324千克,銘文鑄“大明嘉靖年月日制”八個字,鐘聲宏亮渾厚。

文化活動

曆史文化

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後,對北京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壇廟建設首當其沖。永樂十五年(1417年)六月,郊廟建設便開始動工,等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天地壇完工的那一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由南京遷到北京。“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阙,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敝壯麗過之”。 到嘉靖年間(1522-1566年),嘉靖帝認為祭祀當中“天地合祭”不合古代禮制,嘉靖九年(1530年),恢複明太祖“天地分祭”的制度,又分别建造圜丘祭天,方澤祭地,朝日壇、夕月壇祭祀日月。經過嘉靖朝對壇廟祭祀制度的系列改革,形成了左祖右社、四郊分祀、先農、祈谷并舉的新格局,從而奠定了北京祭壇格局的基礎。清師入關後,沿襲明制,仍将嘉靖朝的壇廟制度引為成法遵行。光緒三十二年(1905年),光緒皇帝停止 了先農、朝日、夕月、方澤諸壇的親祀。

祭祀活動

地壇祭祀共分九個儀程,即迎神、奠玉帛、進組、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望瘗等。各儀程演奏不同的樂章。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組成的古代天子專用的舞蹈)。清乾隆七年(1742年)額定地壇設文、武、樂舞生480人,執事生90人。每進行一項儀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從位行三跪九叩禮,從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頭200多下,曆時兩小時之久。如此大的活動量對帝王來說是個很大的負擔,所以皇帝到年邁體衰時,一般不親詣緻祭,而派遣親王或皇子代為行禮。如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親詣地壇緻祭26次,而後21年則全部由親王、皇子代祭。

地壇祭地現場的紀律要求極嚴。皇帝經常旨渝:陪把官員,必須虔誠整肅,不許遲到早退,不許咳嗽吐痰,不許走動喧嘩,不許閑人偷觑,不許紊亂次序。否則,無論何人,一律嚴懲。據史料記載:清嘉慶二十四年五月廿四日,因恭修皇祇室内乾隆皇帝之神座,而派遣成親王代行祭告禮。由于成親王向列聖配位行“終獻”禮時,亂了先東後西之次序,事後被革職退居宅邱閉門思過,并罰扣半俸10年,照郡王食俸。此例可見君王對祭地禮儀之嚴肅認真。

祭祀結束後,按制度規定要向有關官員分賜食肉,叫“頒胙”。祭前,由太常寺負責登記造冊,并發給胙單,(取肉證)至各衙門。祭畢,各衙門持昨單各自到祭所領取。據記載:宗人府、内閣各10斤,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樂部、京道各7斤,太常寺蠻儀衛、詹事府、順天府、太仆寺、光祿寺、鴻胪寺、六科五城各5斤,翰林院、起居注、國子監、太醫院、欽天監、中書科各4斤。

文物價值

地壇是中國最大的祭地之壇,是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

文物保護

1984年5月,地壇被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地壇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地壇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地壇公園内。

開放時間

地壇公園開放時間:5月1日-10月31日:6:00-21:30,11月1日-4月30日:6:00-20:30

皇祇室開放時間:8:30-17:00門票價格

皇祇室票價:5元/人。

交通路線

公交

地壇公園南門:乘坐北京公交13、116、44、130、684、75、18、200、142路即達。

地壇公園西門:乘坐北京公交104、108、124路或3、18、27、75、113、119、301、430、141、專7路即達。

地壇公園北門:乘坐北京公交125路(從安定門始發)即達。

地壇公園東門:乘坐北京公交125路(從芍藥居始發)、117路即達。

地鐵

地壇公園南門:乘坐北京地鐵2号線、5号線,在雍和宮站下車即達。

地壇公園西門:乘坐北京地鐵2号線,在安定門站下車即達。

地壇公園北門:乘坐北京地鐵5号線,在和平裡北街站下車即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