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壩人遺址

馬壩人遺址

中國廣東省韶關市南曲江馬壩鎮旅遊區
馬壩人遺址(包含石峽遺址)位于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西南3公裡處的獅子岩,距韶關市曲江區城區西南1.5公裡處,距韶關市區18公裡,是兩座石灰岩孤峰,已經成為一個具有科學普及性和娛樂性的旅遊區。
  • 中文名:馬壩人遺址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廣東省韶關市南曲江馬壩鎮
  • 所處時代:
  • 占地面積:
  • 保護級别:
  • 開放時間:
  • 發現時間:1958年
  • 所處年代:舊石器時代
  • 重要發現:馬壩人頭蓋骨
  • 面積:0.867平方公裡
  • 地址: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

交通信息

自駕遊:

1.在車載GPS導航系統中輸入“韶關市曲江區馬壩人遺址”為目的地,根據導航即可到達。

2.從廣州市出發,沿京港澳高速或者廣樂高速公路往北京方向走約兩個小時,(京港澳、廣樂高速)均可在韶關南高速路口下、(廣樂高速)也可在烏石鎮高速路口下,根據沿途指示牌指引大概10分鐘即可到達馬壩人遺址。

乘車:在廣州乘坐長途客車到達韶關東站,換乘到達曲江區馬壩鎮的公交車,到馬壩後轉310路公交車即可到達馬壩人遺址;乘坐高鐵的市民在下車後,轉坐到馬壩鎮的公交車,到馬壩後轉310路公交車即可到達馬壩人遺址。

主要景點

馬壩人遺址和石峽文化遺址位于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西南2千米處的獅子岩,1958年,聞名中外的“馬壩人”頭蓋骨在此被發現。“馬壩人”是介于中國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古人類,為12.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它為完善中國原始人類發展的序列提供了相當重要的資料。1972年,在“馬壩人”出土地點的兩山之間發現了距今約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文物遺址,此處被命名為“石峽文化”,更使獅子岩名聲大震。

馬壩人遺址風景區是一個山、水、洞、石兼收并蓄,集考古與旅遊、知識性與娛樂性融為一體的廣東省著名的大型考古旅遊勝地。該景區分為前山和後山,前山主洞是“馬壩人”化石出土地點,在銀岩和桂花岩等洞中塑造了“馬壩人”時代原始人類生活塑像群和“石峽文化”時期先民們生活情形。

後山有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曾居住過的招隐寺和大型的石灰岩溶洞,洞内有千姿百态的石鐘乳,令人驚歎大自然的藝術創造力。景區内還設有建築面積達2096平方米的馬壩人博物館,陳列有許多古人類化石、動物化石和新石器時代的文物。2001年被命名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景點介紹

馬壩人遺址(包含石峽遺址),位于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西3公裡處的獅子岩,是兩座石灰岩孤峰,遠看像伏地的獅子(北山為獅頭,南山為獅尾)。山中擁有縱橫交錯的溶洞。

1958年馬壩公社的農民在獅子岩獅頭山北面第二層溶洞中采挖洞内的堆積作肥料時,在的一條裂隙發現古人類頭骨化石和古脊椎動物化石,經有關專家鑒定是直立人向智人過渡的早期類型人類化石,于是命名為馬壩人。馬壩人的腦容量估計超過北京人,又具有智人的進步性質。分類上歸于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轉變為早期智人這一重要環節的代表。

馬壩人頭骨化石是華南地區唯一發現的早期智人化石,馬壩人遺址至今尚未發現有文化遺物。馬壩人的發現,有助于研究古人類在粵北地區的活動和當時的地理氣候及生态環境,也為進一步探讨人類演化和發展過程提供了寶貴材料。既擴大中國遠古人類分布範圍,還填補了嶺南地區人類進化系統上的空白。

馬壩人化石為一頭骨的顱頂部分,包括額骨和部分頂骨,還保存了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屬一中年男性個體。馬壩人眉嵴粗厚,眶後部位明顯收縮,額骨比頂骨長,表現出和直立人類似的原始性質。但它的顱骨骨壁較薄,顱穹窿較為隆起,腦量可能較大(估計超過北京人),又具有智人的進步性質。因而分類上可歸于早期智人,代表直立人轉變為早期智人的重要環節。馬壩人遺址未發現有文化遺物。

1973年,在獅子岩獅頭山與獅尾山之間又發現了為新石器時代遺址。也就是石峽遺址,遺址内有4個不同時期的考學文化堆積層:

距今約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層;

距今約5000—4000年被命名為“石峽文化”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層;

是距今約3800—3100年的早期青銅文化層;

西周晚期到春秋時期相當的晚期青銅文化層。

石峽遺址内發現有柱洞、灰坑、陶窯等遺存,被清理的公共墓葬有一百多座,并出土有石器、陶器及玉器等。

地理位置

馬壩人遺址坐落在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獅子岩,位于曲江區城區西南1.5公裡處,距韶關市區18公裡,是兩座石炭紀石灰岩孤峰,遠觀如獅伏地,頭低尾高。山中溶洞縱橫交錯,上下相通,底層終年積水,水清且洌。

1958年在獅頭山北面第二層溶洞中的一條裂隙發現人類頭骨化石,粘接後,計有額骨和部分頂骨,右眼眶及鼻骨的部分,經有關專家鑒定是直立人向智人過渡的早期類型人類化石。

馬壩人的發現,對研究古人類在這一地區的活動和當時的地理氣候及生态環境都有很大幫助,同時為進一步探讨人類演化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1961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風景

馬壩人遺址風景秀麗,湖光山色,前後山均發育有無數石灰岩溶洞,洞内石筍、石幔、石柱千姿百态各具奇趣,山中有洞,洞中有湖,洞中湖幽深曲折,暢湖其間别有一番探險情趣,遊覽馬壩人遺址,既可飽覽山之險,洞之奇,水之秀,又能從中豐富你的曆史文物知識,闡發思古之幽情,實在是遊樂休閑的好去處。

馬壩人遺址位是聞名中外的“馬壩人”、“石峽文化”遺址所在地。獅子岩以出土“馬壩人”頭蓋骨和“石峽文化”遺址而蜚聲中外。馬壩人是介于中國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一種古人類型,考古學家和藝術家在銀岩内塑造了12萬年前馬壩人的生活群像,在桂花岩内再現了四五千年前馬壩新人生活群像,洞外有多種遊樂設施,有仿古式的“野烤洞”和“狩獵沖”,可乘仍古獨木舟遊洞中湖。

獅子岩

馬壩人遺址——獅子岩位于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城區西南2公裡處,聞名中外的“馬壩人”頭蓋骨于1958年在此被發現。“馬壩人”是介于中國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古人類,為1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它為完善中國原始人類發展的序列提供了相當重要的資料,是迄今為止廣東省唯一的一處古人類化石遺址。1977年在獅子岩兩石山之間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時代晚器的文物,被命名為“石峽文化”,更使獅子岩名聲大震。

考古

中國東南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人類化石。屬早期智人。1958年發現于廣東省曲江縣馬壩鄉獅子山石灰岩溶洞中。伴生的脊椎動物化石有鬣狗、大熊貓、貘、劍齒象等19種,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之末或晚更新世之初

馬壩人化石為一頭骨的顱頂部分,包括額骨和部分頂骨,還保存了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屬一中年男性個體。馬壩人眉嵴粗厚,眶後部位明顯收縮,額骨比頂骨長,表現出和直立人類似的原始性質。但它的顱骨骨壁較薄,顱穹窿較為隆起,腦量可能較大(估計超過北京人),又具有智人的進步性質。因而分類上可歸于早期智人,代表直立人轉變為早期智人的重要環節。馬壩人遺址未發現有文化遺物。

獲得榮譽

1960年,馬壩人遺址被韶關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10月,馬壩人遺址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馬壩人遺址和石峽遺址被評為“20世紀100項考古重大發現”;

2001年6月,馬壩人遺址和石峽遺址合并,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7月,美國夏威夷大學古人類學家金成坤副教授和美國斯坦福大學動物考古學專家陳周賢博士近日來到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人博物館和馬壩人遺址,對馬壩人相關化石和化石出土地點進行了為期五日的實地研究。

金成坤教授和陳周賢博士對馬壩人遺址内相關化石進行現場觀察研究,攝取相關相片,制作簡易模型和詳盡的細節測量等,并對化石出土點進行細緻的觀察研究。

在進行了相關的測量研究後,兩位教授認為,馬壩人化石地點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早期智人地點之一。

兩位教授還說,馬壩人遺址的研究能夠讓更多的西方學者了解中國的古人類遺址,同時為解決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非洲起源說”和“多地區連續起源說”之争提供重要的材料和依據。

相關研究

遺址文化旅遊規劃通過資源有質化、規劃情景化、遊覽體驗化、展示科技化來對遺址進行科學的開發與利用,從而增強遺址旅遊的觀賞性和體驗性。以韶關市曲江區聞名中外的馬壩人遺址為實例進行研究,目的是進一步打造馬壩人遺址景觀形象和文化特色,提升遺址旅遊的影響力,提升遺址品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