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币政策

貨币政策

金融政策
貨币政策是中央銀行為了實現其最終的政策目标,對貨币供給量和信用情勢,所採取的管制措施。中央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标而采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币供應量或信用量的方針和措施的總稱,包括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和外彙政策。“最終政策目标”包括:控制物價穩定、協助經濟成長、達到充分就業,及平衡國際收支促進金融穩定。央行主要貨币政策工具包括:調整存款準備率、調整重貼現率及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公開市場操作,以及選擇性信用管制,或者直接或間接管制。[1]貨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通過政府對國家的貨币、信貸及銀行體制的管理來實施的。貨币政策的性質(中央銀行控制貨币供應,以及貨币、産出和通貨膨脹三者之間聯系的方式)是宏觀經濟學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議的領域之一。一國政府擁有多種政策工具可用來實現其宏觀經濟目标。
    中文名:貨币政策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monetary policy 頒布單位:中央銀行 目的:影響經濟活動

主要措施

運用貨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個方面:

第一,控制貨币發行。

第二,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

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第四,改變存款準備金率。

第五,調整再貼現率。

第六,選擇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目标關系

貨币政策的最終目标一般有四個,但要同時實現,則是非常困難的事。在具體實施中,以某項貨币政策工具來實現某一貨币政策目标,經常會幹擾其他貨币政策目标的實現,因此,除了研究貨币政策目标的一緻性以外,還必須研究貨币政策目标之間的矛盾性及其緩解矛盾的措施。

最終目标

穩定物價與充分就業

事實證明,穩定物價與充分就業兩個目标之間經常發生沖突。若要降低失業率,增加就業人數,就必須增加貨币工資。若貨币工資增加過少,對充分就業目标就無明顯促進作用;若貨币工資增加過多,緻使其上漲率超過勞動生産率的增長,這種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必然造成物價與就業兩項目标的沖突。如西方國家在70年代以前推行的擴張政策,不僅無助于實現充分就業和刺激經濟增長,反而造成“滞脹”局面。

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之間的矛盾關系可用菲利普斯曲線來說明。

1958年,英國經濟學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根據英國1861—1957年失業率和貨币工資變動率的經驗統計資料,勾劃出一條用以表示失業率和貨币工資變動率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線。這條曲線表明,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币工資增長率較高;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币工資增長率較低。由于貨币工資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的聯系,這條曲線又被西方經濟學家用來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此消彼長、相互交替的關系。

這條曲線表明,失業率與物價變動率之間存在着一種非此即彼的相互替換關系。也就是說,多一點失業,物價上漲率就低;相反,少一點失業,物價上漲率就高。因此,失業率和物價上漲率之間隻可能有以下幾種選擇:

(1)失業率較高的物價穩定;

(2)通貨膨脹率較高的充分就業;

(3)在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的兩極之間實行組合,即所謂的相機抉擇,根據具體的社會經濟條件作出正确的組合。

穩定物價與經濟增長

穩定物價與促進經濟增長之間是否存在着矛盾,理論界對此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物價穩定才能維持經濟增長。這種觀點認為,隻有物價穩定,才能維持經濟的長期增長勢頭。一般而言,勞動力增加,資本形成并增加,加上技術進步等因素促進生産的發展和産量的增加,随之而來的是貨币總支出的增加。由于生産率是随時間的進程而不斷發展的,貨币工資和實際工資也是随生産率而增加的。隻要物價穩定,整個經濟就能正常運轉,維持其長期增長的勢頭。這實際上從供給決定論的古典學派經濟思想在現代經濟中的反映。

2.輕微物價上漲刺激經濟增長。這種觀點認為,隻有輕微的物價上漲,才能維持經濟的長期穩定與發展。因為,通貨膨脹是經濟的刺激劑。這是凱恩斯學派的觀點,凱恩斯學派認為,在充分就業沒有達到之前增加貨币供應,增加社會總需求主要是促進生産發展和經濟增長,而物價上漲比較緩慢。

并認定資本主義經濟隻能在非充分就業的均衡中運行,因此輕微的物價上漲會促進整個經濟的發展。美國的凱恩斯學者也認為:價格的上漲,通常可以帶來高度的就業,在輕微的通貨膨脹之中,工業之輪開始得到良好的潤滑油,産量接近于最高水平,私人投資活躍,就業機會增多。

3.經濟增長能使物價穩定。這種觀點則認為,随着經濟的增長,價格應趨于下降,或趨于穩定。因為,經濟的增長主要取決于勞動生産率的提高和新生産要素的投入,在勞動生産率提高的前提下,生産的增長,一方面意味着産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則意味着單位産品生産成本的降低。所以,穩定物價目标與經濟增長目标并不矛盾。這種觀點實際上是馬克思在100多年以前,分析金本位制度下資本主義經濟的情況時所論述的觀點。

實際上,就現代社會而言,經濟的增長總是伴随着物價的上漲。這在上述分析物價上漲的原因時,曾予以說明,近100年的經濟史也說明了這一點。

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分析,即把世界上許多國家近100年中經濟增長時期的物價資料進行了分析,發現除經濟危機和衰退外,凡是經濟正常增長時期,物價水平都呈上升趨勢,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情況更是如此。沒有哪一個國家在經濟增長時期,物價水平不是呈上漲趨勢的。就我國而言,幾十年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現實也說明了這一點。

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進入滞脹階段以後,有的國家甚至在經濟衰退或停滞階段,物價水平也呈現上漲的趨勢。

從西方貨币政策實踐的結果來看,要使穩定物價與經濟增長齊頭并進并不容易。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往往較多地考慮經濟發展,刻意追求經濟增長的高速度。譬如采用擴張信用和增加投資的辦法,其結果必然造成貨币發行量增加和物價上漲。使物價穩定與經濟增長之間出現矛盾。

經濟增長與平衡國際收支

在一個開放型的經濟中,國家為了促進本國經濟發展,會遇到兩個問題:

1.經濟增長引起進口增加,随着國内經濟的增長,國民收入增加及支付能力的增加,通常會增加對進口商品的需要。如果該國的出口貿易不能随進口貿易的增加而相應增加,必然會使得貿易收支狀況變壞。

2.引進外資可能形成資本項目逆差。要促進國内經濟增長,就要增加投資,提高投資率。在國内儲蓄不足的情況下,必須借助于外資,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以此促進本國經濟。這種外資的流入,必然帶來國際收支中資本項目的差額。盡管這種外資的流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貿易逆差而造成的國際收支失衡,但并不一定就能确保經濟增長與國際收支平衡的齊頭并進。其原因在于:

(1)任何一個國家,在特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中,能夠引進技術、設備、管理方法等,一方面決定于一國的吸收、掌握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還決定于國産商品的出口競争能力和外彙還款能力。

所以,在一定條件下,一國所能引進和利用的外資是有限的。如果把外資的引進完全置于平衡貿易收支上,那麼外資對經濟的增長就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此外,如果隻是追求利用外資促進經濟增長,而忽視國内資金的配置能力和外彙還款能力,那麼必然會導緻國際收支狀況的嚴重惡化,最終會使經濟失衡,不可能維持長久的經濟增長。

(2)在其他因素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或國内經濟衰退的條件下,用于矯正這種失衡經濟形态的貨币政策,通常是在平衡國際收支和促進經濟增長兩個目标之間做合理的選擇。國際收支出現逆差,通常要壓縮國内的總需求,随着總需求的下降,國際收支逆差可能被消除,但同時會帶來經濟的衰退。

而國内經濟衰退,通常采用擴張性的貨币政策。随着貨币供應量的增加,社會總需求增加,可能刺激經濟的增長,但也可能由于輸入的增加及通貨膨脹而導緻國際收支失衡。

充分就業與經濟增長

一般而言,經濟增長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但在某些情況下兩者也會出現不一緻,例如,以内涵型擴大再生産所實現的高經濟增長,不可能實現高就業。再如,片面強調高就業,硬性分配勞動力到企業單位就業,造成人浮于事,效益下降,産出減少,導緻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等等。

選擇目标的标準

中央銀行在實施貨币政策中所運用的政策工具無法直接作用于最終目标,此間需要有一些中間環節來完成政策傳導的任務。因此,中央銀行在其工具和最終目标之間,插進了兩組金融變量,一組叫做中間目标,一組叫做操作目标。

貨币政策的中間目标和操作目标又稱營運目标。它們是一些較短期的、數量化的金融指标,作為政策工具與最終目标之間的中介或橋梁,其特點是中央銀行容易對它進行控制,但它與最終目标的因果關系不大穩定。

中間目标

中間目标是距離政策工具較遠但接近于最終目标的金融變量,其特點是中央銀行不容易對它進行掠制,但它與最終目标的因果關系比較穩定。建立貨币政策的中間目标和操作目标,總的來說,是為了及時測定和控制貨币政策的實施程度,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發展,以保證貨币政策最終目标的實現。

貨币政策中間目标作為連接最終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重要變量,不僅決定了貨币政策的執行效果,同時也決定了貨币政策的操作手段。因此,中間目标的選擇是貨币政策理論和實踐的焦點,需要具備可測性、可控性和相關性。

1.可測性。指中央銀行能夠迅速獲得中介目标相關指标變化狀況和準确的數據資料,并能夠對這些數據進行有效分析和作出相應判斷。顯然,如果沒有中介目标,中央銀行直接去收集和判斷最終目标數據如價格上漲率和經濟增長率是十分困難的,短期内如一周或一旬是不可能有這些數據的。

2.可控性。指中央銀行通過各種貨币政策工具的運用,能對中介目标變量進行有效地控制,能在較短時間内(如1—3個月)控制中介目标變量的變動狀況及其變動趨勢。

3.相關性。指中央銀行所選擇的中介目标,必須與貨币政策最終目标有密切的相關性,中央銀行運用貨币政策工具對中介目标進行調控,能夠促使貨币政策最終目标的實現。

可以作為中間目标的金融指标主要有:長期利率、貨币供應量和貸款量。

(一)長期利率

西方傳統的貨币政策均以利率為中介目标。

利率能夠作為中央銀行貨币政策的中間目标,是因為:

(1)利率不但能夠反映貨币與信用的供給狀态,而且能夠表現供給與需求的相對變化。利率水平趨高被認為是銀根緊縮,利率水平趨低則被認為是銀根松弛。

(2)利率屬于中央銀行影響可及的範圍,中央銀行能夠運用政策工具設法提高或降低利率。

(3)利率資料易于獲得并能夠經常彙集。

(二)貨币供應量

以弗裡德曼為代表的現代貨币數量論者認為宜以貨币供應量或其變動率為主要中介目标。他們的主要理由是:

(1)貨币供應量的變動能直接影響經濟活動。

(2)貨币供應量及其增減變動能夠為中央銀行所直接控制。

(3)與貨币政策聯系最為直接。貨币供應量增加,表示貨币政策松弛,反之則表示貨币政策緊縮。

(4)貨

币供應量作為指标不易将政策性效果與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因而具有準确性的優點。

但以貨币供應量為指标也有幾個問題需要考慮:

一是中央銀行對貨币供應量的控制能力。貨币供應量的變動主要取決于基礎貨币的改變,但還要受其它種種非政策性因素的影響,如現金漏損率、商業銀行超額準備比率、定期存款比率等,非中央銀行所能完全控制。

二是貨币供應量傳導的時滞問題。中央銀行通過變動準備金以期達到一定的貨币量變動率,但此間卻存在着較長的時滞。

三是貨币供應量與最終目标的關系。對此有些學者尚持懷疑态度。但從衡量的結果來看,貨币供應量仍不失為一個性能較為良好的指标。

(三)貸款量

以貸款量作為中間目标,其優點是:

(1)與最終目标有密切相關性。流通中現金與存款貨币均由貸款引起,中央銀行控制了貸款規模,也就控制了貨币供應量。

(2)準确性較強,作為内生變數,貸款規模與需求有正值相關;作為政策變數,貸款規模與需求也是正值相關。

(3)數據容易獲得,因而也具有可測性。

操作目标

各國中央銀行通常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短期利率、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基礎貨币等。

(一)短期利率

短期利率通常指市場利率,即能夠反映市場資金供求狀況、變動靈活的利率。它是影響社會的貨币需求與貨币供給、銀行信貸總量的一個重要指标,也是中央銀行用以控制貨币供應量、調節市場貨币供求、實現貨币政策目标的一個重要的政策性指标。作為操作目标,中央銀行通常隻能選用其中一種利率。

過去美國聯儲主要采用國庫券利率,銀行同業拆借利率,英國的情況較特殊,英格蘭銀行的長、短期利率均以一組利率為标準,其用作操作目标的短期利率有:隔夜拆借利率,三個月期的銀行拆借利率,三個月期的國庫券利率;用作中間目标的長期利率有:五年公債利率、十年公債利率、二十年公債利率。

(二)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

中央銀行以準備金作為貨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其主要原因是,無論中央銀行運用何種政策工具,都會先行改變商業銀行的準備金,然後對中間目标和最終目标産生影響。

因此可以說變動準備金是貨币政策傳導的必經之路,由于商業銀行準備金越少,銀行貸款與投資的能力就越大,從而派生存款和貨币供應量也就越多。因此,銀行準備金減少被認為是貨币市場銀根放松,準備金增多則意味着市場銀根緊縮。

但準備金在準确性方面的缺點有如利率。作為内生變量,準備金與需求負值相關。借貸需求上升,銀行體系便減少準備金以擴張信貸;反之則增加準備金而縮減信貸。作為政策變量,準備金與需求正值相關。中央銀行要抑制需求,一定會設法減少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因而準備金作為金融指标也有誤導中央銀行的缺點。

(三)基礎貨币

基礎貨币是中央銀行經常使用的一個操作指标,也常被稱為“強力貨币”或“高能貨币”。從基礎貨币的計量範圍來看,它是商業銀行準備金和流通中通貨的總和,包括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銀行庫存現金、向中央銀行借款、社會公衆持有的現金等。通貨與準備金之間的轉換不改變基礎貨币總量,基礎貨币的變化來自那些提高或降低基礎貨币的因素。

中央銀行有時還運用“已調整基礎貨币”這一指标,或者稱為擴張的基礎貨币,它是針對法定準備的變化調整後的基礎貨币。單憑基礎貨币總量的變化還無法說明和衡量貨币政策,必須對基礎貨币的内部構成加以考慮。因為:

(1)在基礎貨币總量不變的條件下,如果法定準備率下降,銀行法定準備減少而超額準備增加,這時的貨币政策仍呈擴張性;

(2)若存款從準備比率高的存款機構轉到準備比率較低的存款機構,即使中央銀行沒有降低準備比率,但平均準備比率也會有某種程度的降低,這就必須對基礎貨币進行調整。

多數學者公認基礎貨币是較理想的操作目标。因為基礎貨币是中央銀行的負債,中央銀行對已發行的現金和它持有的存款準備金都掌握着相當及時的信息,因此中央銀行對基礎貨币是能夠直接控制的。基礎貨币比銀行準備金更為有利,因為它考慮到社會公衆的通貨持有量,而準備金卻忽略了這一重要因素。

中國概況

首先,新增外彙占款難以支撐基礎貨币快速擴張。

2012年新增外彙占款大幅下降,是國内資金面偏緊的重要原因。展望2013年,受益于海外寬松的貨币政策,我國資本流動獲得改善的可能性較大。但由于私人部門外币資産和負債的錯配,中長期私人部門依然會增持外币資産。因此,2013年新增外彙占款将獲得一定程度改善,但難以支撐基礎貨币高增長。

其次,央行放松貨币的意願不強,貨币乘數難以明顯提升。在《第三季度貨币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認為,“在中國經濟總體上仍處于結構調整階段,這一過程将進一步釋放增長的潛力”。也就是說,貨币政策或将以推動結構調整為重要目标,而不謀求逆周期推動經濟短期快速反彈,但不排除調整存準率以對沖外彙占款變動。

從緊政策

200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實行的是“從緊的貨币政策。

(1)實行從緊的貨币政策,核心是什麼?

回籠貨币,減少貨币供給。講流動性過剩,有兩個層次:一個是流通中的現金較多,一個是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太多。超額準備金,是指商業銀行及存款性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存款賬戶上的實際準備金超過法定準備金的部分。超額準備金太多,表示銀行手裡的錢太多。

(2)從緊的貨币政策,有什麼影響?

從緊的貨币政策,間接影響到企業未來的赢利空間,因為企業的信貸成本上升。利率提高了,房地産商從銀行貸款的成本上升了一點,但如果房價一直在猛漲的話,那一點增加的成本根本看不出來,一下子就抵消了。對股市直接的影響談不上,都是間接的,要有一個過程。

貨币政策從緊後,在控制物價上漲方面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比較複雜。物價上漲,從CPI指數看,主要是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波動較大。

根據通脹的兩個根源,一個是需求拉動型,一個是供給推動型。從需求的角度看,貨币的供給較多,需求的因素有:從供給的方面看,主要是豬肉和其他農産品價格的上漲。

但豬肉價格上漲,跟飼料價格上升相關,而飼料價格的上漲,又是因為糧食價格的上漲造成的。因此,要降低糧價,要增加糧食供給,進口農産品。但進口會對農民造成沖擊,農民就沒錢了。

從緊的貨币政策将會對商業銀行帶來大的影響。如果不出意料,央行再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是必然選擇,這将對商業銀行内部流動性造成大的影響。在九次提高準備金率以後,一些商業銀行包括四大國有銀行内部流動性已經有緊缺迹象,繼續提高準備金率必将使得商業銀行流動性更加緊張。商業銀行首要任務是保證流動性,保證支付,這必将對經營造成嚴重影響。

2011年央行公告稱,将在10月14日發行70億3月期央票,并重啟3年期央票,發行額度200億。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市場資金的緊張情況有所緩解,貨币政策将繼續保持穩健。

政策工具

一、公開市場業務

在多數發達國家,公開市場操作是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币,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主要貨币政策工具,通過中央銀行與指定交易商進行有價證券和外彙交易,實現貨币政策調控目标。中國公開市場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彙操作兩部分。

外彙公開市場操作1994年3月啟動,人民币公開市場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複交易,規模逐步擴大。

1999年以來,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中國人民銀行貨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對于調控貨币供應量、調節商業銀行流動性水平、引導貨币市場利率走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存款準備金政策

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資金,金融機構按規定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制度是在中央銀行體制下建立起來的,世界上美國最早以法律形式規定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繳存存款準備金。

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證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後才逐漸演變成為貨币政策工具,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供應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币供應量。

1998年存款準備金制度改革

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1998年3月21日起,對存款準備金制度進行改革,主要内容有以下七項:

(一)将原各金融機構在人民銀行的“準備金存款”和“備付金存款”兩個帳戶合并,稱為“準備金存款”帳戶。

(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13%下調到8%。準備金存款帳戶超額部分的總量及分布由各金融機構自行确定。

(三)對各金融機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按法人統一考核。法定準備金的交存分以下情況: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信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中國投資銀行、中國民生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由各總行統一存入人民銀行總行。

2. 交通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福建興業銀行、海南發展銀行、煙台住房儲蓄銀行、蚌埠住房儲蓄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由各總行統一存入其總行所在地的人民銀行分行。

3. 各城市商業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由其總行統一存入當地人民銀行分行。

4. 城市信用社(含縣聯社)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由法人存入當地人民銀行分、支行。農村信用社的法定存款準備金,按現行體制存入當地人民銀行分、支行。

5.信托投資公司、财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由法人統一存入其總部所在地的人民銀行總行(或分行)。

6. 經批準,已辦理人民币業務的外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等外資金融機構,其人民币法定存款準備金,由其法人(或其一家分行)統一存入所在地人民銀行分行。

(四)對各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按旬考核。

1. 各商業銀行(不含城市商業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當旬第五日至下旬第四日每日營業終了時,各行按統一法人存入的準備金存款餘額,與上旬末該行全行一般存款餘額之比,不低于8%。

2. 城市商業銀行和城鄉信用社、信托投資公司、财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法人暫按月考核,當月8日至下月7日每日營業終了時,各金融機構按統一法人存入的準備金存款餘額,與上月末該機構全系統一般存款餘額之比,不低于8%。

從1998年10月起,上述金融機構統一實行按旬考核。

3. 各商業銀行(不含城市商業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法人按旬(旬後5日内)将彙總的全行旬末一般存款餘額表,報送人民銀行。

4. 現執行按月考核存款準備金的城市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暫按月(月後8日内)将彙總的全系統旬末一般存款餘額表,報送人民銀行。自10月份起統一執行按旬(旬後5日内)報送一般存款餘額表的制度。

(五)金融機構按法人統一存入人民銀行的準備金存款低于上旬末一般存款餘額的8%,人民銀行對其不足部分按每日萬分之六的利率處以罰息。金融機構分支機構在人民銀行準備金存款帳戶出現透支,人民銀行按有關規定予以處罰。金融機構不按時報送旬末一般存款餘額表和按月報送月末日計表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七十八條予以處罰。上述處罰可以并處。

(六)金融機構準備金存款利率由繳來一般存款利率7.56%和備付金存款利率7.02%(加權平均7.35%)統一下調到5.22%。

(七)調整金融機構一般存款範圍。将金融機構代理人民銀行财政性存款中的機關團體存款、财政預算外存款,劃為金融機構的一般存款。金融機構按規定比例将一般存款的一部分作為法定存款準備金存入人民銀行。

三、中央銀行貸款

a、中央銀行貸款

中央銀行貸款(習慣上稱作再貸款),是指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是中央銀行調控基礎貨币的重要渠道和進行金融調控的傳統政策工具。一般來講,中央銀行貸款增加,是“銀根”将有所放松的信号之一;反之,是“銀根”将可能緊縮的信号之一。到2000年底,在中國人民銀行資産業務總量中,中央銀行貸款占45%。

按貸款期限劃分,我國中央銀行貸款有二十天、三個月、六個月和一年期四個檔次,現行貸款利率水平分别為3.24%、3.51%、3.69%和3.78%。

b、中央銀行貸款的對象

中央銀行貸款的對象是經中央銀行批準,持有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經營金融業務許可證》,并在中國人民銀行開立賬戶的金融機構。《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級政府部門提供貸款,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其他單位和個人提供貸款,但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貸款的除外。”

中央銀行以金融機構為貸款對象是由中央銀行特殊的職能和地位決定的。與以企業和居民為主要貸款對象的金融機構不同的是,金融機構是社會信用中介,而中央銀行是銀行的銀行、國家的銀行、發行的銀行,是社會信用的“總閘門”和最終貸款者,具有及時調節金融機構流動性、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特殊使命。因此,在貸款對象上,中央銀行貸款與金融機構貸款是有本質區别的。但是,中央銀行貸款與金融機構貸款的共同點是,借款人都需要按規定的時限和利率及時歸還貸款本息。

中央銀行貸款的增加或減少,會引起基礎貨币的增加或減少。中央銀行貸款是基礎貨币的重要投放渠道之一,是中央銀行調控基礎貨币的重要手段之一。

c、基礎貨币

基礎貨币,亦稱高能貨币,是指具有使貨币總量成倍擴張或收縮能力的貨币。在現代貨币統計制度中,又将其定義為儲備貨币。在我國現階段,它主要由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現金發行(流通中現金+金融機構庫存現金)和非金融機構存款(郵政儲蓄在中央銀行的轉存款)等三部分構成。

基礎貨币是貨币供應量賴以擴張或收縮的基礎。這種擴張或收縮的程度,在數量上常用貨币乘數這個概念來表示。在理論上,貨币供應量是基礎貨币與貨币乘數的乘積,可用公式表述為:

M=m·B

M代表貨币供應量,m代表貨币乘數,B代表基礎貨币。在一般情況下,貨币乘數是相對穩定的,因而中央銀行主要是通過調控基礎貨币來調控貨币供應量。但随着經濟金融結構和管理體制的變化,貨币乘數也會相應發生一些變化。

貨币乘數對貨币供應量的影響方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基礎貨币供應增加時,貨币乘數以一定倍數放大基礎貨币的擴張效果;第二,在基礎貨币不變時,貨币乘數自身的變動,同樣會引起貨币供應量的變動。

d、中央銀行資産負債表

基礎貨币是中央銀行的負債,但中央銀行創造基礎貨币是通過其資産業務進行的。對中央銀行來講,是先有資産業務,然後才有負債業務,即資産創造負債。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央銀行依法壟斷了貨币發行權。與之相反,一般金融機構是由負債業務決定資産運用

主要包括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的貸款,同時還包括再貸款,再貼現以及相關票據業務.是貨币政策工具的其中之一.

根據2003年12月27日修正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二十八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執行貨币政策的需要,可以決定對商業銀行貸款的數額、期限、利率和方式,但貸款的期限不得超過一年。

四、利率政策

利率,是一定時期内利息額與借貸資金的比率,通常分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根據資金借貸關系中諸如借貸雙方的性質、借貸期限的長短等,可把利率劃分為不同的種類——法定利率和市場利率、短期利率和中長期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

利率政策是我國貨币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貨币政策實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國人民銀行根據貨币政策實施的需要,适時的運用利率工具,對利率水平和利率結構進行調整,進而影響社會資金供求狀況,實現貨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中國人民銀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

1、調整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包括:再貸款利率,指中國人民銀行向金融機構發放再貸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貼現利率,指金融機構将所持有的已貼現票據向中國人民銀行辦理再貼現所采用的利率;存款準備金利率,指中國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交存的法定存款準備金支付的利率;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指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交存的準備金中超過法定存款準備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

2、調整金融機構法定存貸款利率。

3、制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浮動範圍。

4、制定相關政策對各類利率結構和檔次進行調整等。

中國人民銀行加強了對利率工具的運用。利率調整逐年頻繁,利率調控方式更為靈活,調控機制日趨完善。随着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作為貨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從對利率的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化。利率作為重要的經濟杠杆,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中将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加強了對利率手段的運用,通過調整利率水平與結構,改革利率管理體制,使利率逐漸成為一個重要杠杆。

1993年5月和7月,中國人民銀行針對當時經濟過熱、市場物價上漲幅度持續攀高,兩次提高了存、貸款利率,1995年1月和7月又兩次提高了貸款利率,這些調整有效控制了通貨膨脹和固定資産投資規模。1996年5月和8月,1997年10月和1998年3月,針對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已取得顯着成效,市場物價明顯回落的情況,央行又适時四次下調存、貸款利率,在保護存款人利益的基礎上,對減輕企業、特别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利息負擔,促進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産生了積極影響。

五、彙率政策

彙率政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政府為達到一定的目的,通過金融法令的頒布、政策的規定或措施的推行,把本國貨币與外國貨币比價确定或控制在适度的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手段。彙率政策主要包括彙率政策目标和彙率政策工具。

彙率政策的目标有:

(1)保持出口競争力,實現國際收支平衡與經濟增長的目标;

(2)穩定物價;

(3)防止彙率的過度波動,從而保證金融體系的穩定。

彙率政策工具主要有彙率制度的選擇、彙率水平的确定以及彙率水平的變動和調整。

彙率政策中最主要的是彙率制度的選擇,彙率制度是指一個國家政府對本國貨币彙率水平的确定、彙率的變動方式等問題所作的一系列安排和規定。彙率制度傳統上分為固定彙率制度和浮動彙率制度兩大類。

釘住彙率政策的基本觀點:通過貨币彙率釘住來引入錨貨币國家的反通貨膨脹政策信譽,同時公衆通過調整預期通貨膨脹率使得通貨膨脹率與錨貨币國家的通貨膨脹率相一緻。如果本國的通貨膨脹率要高于錨貨币國家的通貨膨脹率,那麼會引起本國的貨币實際彙率升值,本國商品的價格相對來講比錨貨币國家商品的價格要高,本國商品的需求就相應地減少,經濟活動相應就下降,随後會使本國的通貨膨脹率和錨貨币國家的長期通貨膨脹率相一緻。

定向寬松

簡介

2011年8月初,金融監管部門年中工作會議日前陸續召開。會議傳出的信息表明,未來貨币政策整體上難言放松。随着通脹可能見頂,下半年貨币政策或适當微調,将采取“定向寬松”方式,适當放松融資條件限制,對三農、中小企業、保障性住房等領域給予融資政策傾斜。

根據央行14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9月份人民币貸款增加4700億元,同比少增1311億元,該增量較8月份5485億元的增加額,環比少增785億元,創下21個月新低。

而直接代表流動性情況的廣義貨币量(M2)餘額78.74萬億元,同比增長13.0%,比上月末低0.5個百分點,創下2002年3月以來的近10年新低。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這表明中國持續緊縮的貨币政策效果進一步顯現,但由于經濟形勢有所變化,也不排除短期内有針對中小企業的定向放松政策。

由于全球經濟複蘇放緩,尤其受歐債危機影響,當前日本經濟複蘇停滞,因此将對該國經濟的評估由“緩慢改善”下調為“改善勢頭停滞”。日本央行認為,當前全球經濟減速狀況有所惡化,今後需繼續關注歐債危機進展及美國和新興經濟體表現。日本央行同時預計,該國通脹率将維持在0%左右。

歐央行認為,歐元區經濟增長将維持疲弱狀态,經濟前景的不确定性将影響市場信心。為應對歐債危機與經濟低迷,歐央行未來貨币政策選項包括進一步下調利率,将隔夜存款利率降至負值以及推出新一輪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

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

如果說前兩年的貨币政策還在穩增長與控物價的矛盾中“左右為難”,那麼當前貨币政策的目标似乎更為明确——調結構。近期高層的一系列表态,不管是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還是擴大金融參與主體的範圍,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讓貨币政策在穩健的基調下,大力支持經濟結構調整。

在這一過程中,央行無疑面臨更大的挑戰,畢竟其态度決定了下半年流動性的狀态。而除了調節好貨币總量,流動性的結構和流向也更為重要,若實行緊縮導緻存量資金鍊斷裂,政策的“底線”将難以守住。從“錢荒”事件中央行的表現來看,它雖然狠心了一把,“後娘”的面具卻并沒有持續太久,隻不過是由“慈”變“嚴”,主要靠警告、震懾來壓制風險偏好,促使商業銀行以更加謹慎的方式來管理資産負債表,引導貨币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

其實,對于下半年的貨币政策,日前發布的“金十條”中已經給出明确的方向,即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币政策,合理保持貨币信貸總量。銀監會對此給出了權威解讀——不因經濟增速放緩轉向寬松,也不因當前一時貨币增長較快而轉向緊縮。對于剛剛經曆了“地震”的資金市場而言,這一表态預示着下半年流動性并不會像市場此前所擔憂的那樣偏緊,有利于穩定投資者預期。

另一方面,正在進行的新一輪财稅體制改革仍然是下半年的大事件。

在國家統計局15日上午公布GDP(7.6%)數據後,财政部當天下午公布了上半年财政數據,上半年全國公共财政收入6萬8千591億元,增長7.5%,跑輸GDP。這是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因為在過去的很多年裡,财政收入都是跑赢GDP增速的,這顯示出今年上半年增收的難度在加大。

在宏觀經濟狀況不佳導緻企業效益滑坡、外貿表現亦差強人意的情況下,加上持續推進的減稅“組合拳”,财政收入不能獨善其身是理所當然的。但也不必為現在的财政支出壓力感到恐慌。畢竟中國财政收入的絕對數值仍處在高位,且下滑幅度仍可承受。

正在推進中的“營改增”是新一輪财稅體制改革的切入口。這個财稅體制改革的大“手術”,實施的目的不僅是要減輕企業稅負和合理優化稅制這麼簡單,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通過這一改革來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達到轉變政府職能和中國經濟轉型的長遠施政目标。

當減稅成為不得不為之的事情,意味着下半年的全國财政收入增幅也不會太高,那最需要面對的就是财政緊日子怎麼過的問題。政府減支是必然的方向之一,就像李克強總理曾經說的:“能讓民間辦的讓民間去辦,能讓社會辦的讓社會去辦,好多事情政府應該放手讓社會、讓民間、讓民營企業去辦。放水養魚讓民間,讓企業有更多的資金來促進發展,這樣才是一個良性循環。”

總而言之,中國經濟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目前已到了需要慢下來調結構轉方式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過程中,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不能走“獨木橋”,而是必須要和信貸、監管、産業等多重政策協同發力,才能出現“1 1>2”的效果。

政策與QE

二十國集團财長和央行行長會議20日在莫斯科閉幕,會後發表的聯合公報敦促各國審慎調整貨币政策,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溝通與協調。

公報指出,各國采取的貨币政策應有利于穩定國内物價水平和支持經濟複蘇。二十國集團成員注意到,過去幾年實施的寬松貨币政策給經濟帶來了長期風險,因此未來各國應審慎調整貨币政策,并且向其他國家傳達明确信息。

公報說,二十國集團重申,資金過度流動和彙率無序變動将對金融穩定産生不利影響,健全的宏觀經濟政策和有力、審慎的金融監管體系将有助于應對潛在金融風險。但公報并未明确要求美聯儲就量化寬松政策退出問題給予清晰說法。

專家觀點

貨币政策暫觀望,預計後續将加碼

知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對《華夏時報》記者說,貨币政策的寬松帶來銀行間流動性堆積問題,股市、樓市資産價格泡沫也有所擡頭,監管層正在反思相關貨币政策,财政政策可以有進一步挖掘的空間,下一步管理層可能會在财政政策方向、力度上有适度調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