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祖師

三平祖师

民间信俗
三平祖师是福建省的汉族民间信仰之一。唐代高僧义中禅师,敕谥号为广济大师,汉族民间俗称之为三平祖师公。三平祖师祖籍陕西高陵,出生于福唐(今福清市),圆寂后逐渐演化为佛教俗神。
  • 中文名:三平祖师
  • 外文名:
  • 别名:广济大师
  • 分类:信仰
  • 国籍:中国
  • 地区:福建省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福唐(今福清县)
  • 出生日期:唐宗李适兴元元年(公元784年
  • 逝世日期:咸通十三年历十一月初六日(公元872年)
  • 信仰:佛教禅宗
  • 主要成就:继南宗衣钵

简介

俗家本姓杨,祖籍陕西高陵人。因其父官宦入闽,义中于唐宗李适兴元元年(公元784年)诞生在福唐(今福清县)其父任。时值甲子岁正月初六日。他在襁褓中就不食荤腥,即所谓“胎素”也。到了德宗贞元十三年丁丑岁,他随父亲仕官至宋州(即泉州),投拜于玄用禅师门下,剃发出家,这年他才十四岁。直他二十七岁才受具足戒,成为比丘。

他先修三摩钵提,做得安心虑;后修奢摩他禅那,达到正定寂止的境界。于是他顿明心要,肩杠锡杖,云游天下,拜师修证。先到中条山百家岩拜谒怀晖禅师,次依西堂智藏禅师,后到洪州百丈山谒见怀海禅师。他在这一高僧名师的门下,恭恭敬敬地巾侍十年,通悟了禅宗要旨,修证上层禅学,这才去抚州拜见石矾禅师。石矾经常张弓架箭,来接佛子。义中登门诣法,石矾高声喝声:“看箭!”义中见状,立刻开襟怀,挺胸当箭。这正符合达摩祖师的禅学:“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于是石矾禅师就收起弓箭,称赞道:“我三年来,张一枝弓,挂两只箭,而今只射得半个圣人。

”义中进一请教道:“怎能做到全圣?”石矾只弹弓弦三下作答。从此,中又随侍石矾禅师左右,达八年之久。最后,义中又南游到了潮,参见了大颠禅师。大颠禅师一见义中就说:“卸掉甲胄来。”义中领悟,就退一步立定。从此义中参悟了佛法禅机,大彻大悟。这十八年间,他遍访海内高僧,不仅精研了佛教的经、律,也修证了禅学义理,经历了世事沧桑,终于使他“妙造空中,深了无碍”了。

唐穆宗李恒长庆四年甲辰(公元824年),大颠禅师无疾圆寂,年九十三岁。次年,唐敬宗李谌即位,改元宝历,义中离潮州游漳水。他见到新兴的漳州人文地理均好,就选定开元寺后面的三山(即今之紫芝山)半云峰下,建立“三平真院”,自立门户,聚徒传教。直至会昌五年乙丑岁(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下令毁灭佛,强迫僧尼还俗。其时义中弹师早已有所觉察,并做好准备,虽然他这时己年上花甲,仍坚定不移地率领一干僧尼,徒步循涧进入平和,避居化外蛮荒之地,以坚持佛法禅学。他们在深山林中披荆斩棘,日夜钻行,好几天难见天日,僧尼们皆巳精疲力,还找不到一处可立足存身。

有一天,他们在溪涧中盥栉净身,义中禅师忽见水面上飘浮着无数樟花在回旋,心中大喜,对僧们说;“上游有樟树林,定是个好去处。”于是,僧尼们精神振,溯流上行,果然来到大柏山麓,只见四围青山,中间一片肥沃,山水极佳。义中禅师选定龟蛇峰间建立寺院,开荒辟田。又续收容逃难来的僧尼,达三百余人。从此在深山密林中,聚徒讲学,保护了大乘一脉真传。

原先这一带居住着一种被称之为“蛮獠”的少数民族,他们过刀耕火种的生活;还有一种更为原始的民族,被称为“大毛人”“毛氏”,他们以搜集野果和狩猎为生。起初,他们对于侵入自己领域的汉族僧侣极为恐慌,产生恶感,便肆意袭击、骚扰,想把撵走。但唐时僧侣皆习武护院,义中禅师武艺尤为高超,轻易治服了蛮獠和毛人。因此流传着祖师公斗于鬼窟,降伏众祟,擒蛇侍者和毛侍者的神话。所谓“蛇侍者”,大概是指当地崇拜蛇图腾的“蛮獠”,而“毛侍者”就是大毛人。

后来义中禅师又派人传授他们桑耕知识,使他们安居乐业,和平共处。山区瘴厉为害甚大,人民缺医少药,往年一旦瘟疫流行,尸首枕借,万户萧疏。祖师公精通岐黄之术,辨症施治,活人无。当地人民尊彼为神,迄今还有许多信士到三平寺拜求药签,以奇难杂症,香火因而越来越旺。

宣宗李忱即位后,改元大中,三年已巳岁(公元849年),降诏恢复禅教。漳州重建开元寺,有巡礼僧常肇、惟建等二十人向朝廷推荐义中禅师是位“嗣达摩正统,继南宗衣钵”的高僧。于是漳州刺史郑薰恭请义中禅师主持开元寺,完成修缮之事,使寺宇焕然一新。郑薰又将义中禅师的事迹上奏朝廷,宣宗皇帝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至咸通七年(公元866年),义中已逾八十高龄了,他思己所创建的三平寺,毅然重返九层岩修葺三平寺。咸通十三年历十一月初六日,广济大师归寂,享年九十二岁,僧腊六十五。

广济大师示寂后,门人弟子在三平寺后修建了祖殿,单檐重檐,面阔三间,殿中塑广济大师金身。春秋祀之,旁立四尊蛇侍者。又奉骨及舍利子葬于塔殿的石龛下,至今香火鼎盛,历千年而不衰。

注释

①广济大师的生卒年月,根据李宓书的《漳州三平山广济大师行录》载:”于甲子岁而生福唐”。诞辰是正月初六日。卒年是”咸通十三年十一月初六日”。俗传他出家时间是六月初六日。王讽的碑记,卒年与享年同上,未记生年。本文以”甲子岁”生为准。

②大师年十四,剃度出家,尚未成年。佛教徒皈依受戒,有五戒、十戒,最重者为具足戒,简称为”具戒”。比丘(男僧)之戒250条,比丘尼(女僧)之戒348条。年未满二十者不得受此戒,故大师二十七岁才受具足戒。

③三摩钵提,或译为三摩菩提,或三摩帝,梵文Samapatti,意谓正定,即排除杂念,心无挂碍之意,奢摩他禅那,或译为奢摩他,意谓寂止,与三摩钵提意相近。犹儒家所谓”定而后能静”之义。禅那,即梵文Dhyana,简译”禅”,意谓思维修,通译”静虑”,又称”禅定”。

④怀晖,俗姓谢,泉州人。上中条山行禅法。元和三年,宪宗诏入于章敬寺毗卢遮那院安置。元和十年乙未冬示灭,敕谥大宣教禅师。怀海,俗姓王,长乐人,洪州百丈山僧。早年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巾侍马祖。后怀海采录大小乘戒律,别创禅律,号称”百丈清规”。元和九年正月归寂,穆宗长庆元年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西堂智藏,八十示灭,谥大觉禅师。

⑤石矾开弓曰:”看箭!”谓学禅须直指本源,乱射虽中,不是真中。义中当前辟胸,欲使箭中此心。佛教主旨在明心见性,心性语异实同。按《楞严经》说,心是大心,非肉团心。义中所示仍非真”心”,宜受《楞严经》所斥。然义中所示之心,亦非在大心之外,故所悟佛旨虽属未圆,而具体而微,不达圣人者几希。但毕竟于圣人有间,因此石矾才说”只射得半个圣人。”

⑥颠云:”卸却甲胄来。”犹今云:放下包袱也。凡有俗见(俗谛),便是法执、我执,固执不解,如穿甲胄,现不出本来面目,何由得悟佛旨?应效鱼儿在水,寸丝不挂,方得自由。禅家有”前水未去,后水难入”之喻,故应解下偏执俗谛,始得真诠。

⑦妙造空中,深了无碍。是说义中已然透彻地参悟了禅宗底”空、假、中”三谛之真义,心中不存任何挂碍了。

⑧广济大师生于唐德宗李适兴元元年,甲子岁正月初六日,卒于唐懿宗李漼咸通十三年,壬辰十一月初六日,即公元784——872年,享年应为八十九岁,而前人计岁,则加上闰月遂为九十二岁。僧腊,或称戒腊,僧人受戒后之年岁。义中二十七岁受戒。也加上闰月算,僧腊适为六十五岁。

祖殿

作为一种汉族民间信仰,义中大师在闽南一带和海外乡亲中称为“三平祖师公”,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由于父亲到福建做官,义中于唐德宗李适兴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诞生在福唐县,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属的福清县。义中聪明过人,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过目可记诗文。父亲是个大师,求医寻教者络绎不绝。

后因唐武宗李炎废佛汰僧,义中大师依依不舍地告别紫芝山,率领众僧尼,艰难地徒步,爬山涉水,好不容易来到平和境内的九层岩避居。只见这里青山绿水,风景秀丽迷人,是个造寺传教的好地方,他和众僧尼历尽千辛万苦,在这里兴建三平寺院。 义中大师看到这里的山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极为贫困落后,缺医少药,许多山民贫病交加,被迫背井离乡,往外逃荒,造成这儿的山园荒芜。他来到山民中,向老百姓问寒问暖,尽心尽力为山民医治疾病,并将自己强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欢迎和赞赏。

三平山来了义中大师,竭诚为山民送医送药,医治疾病的佳音,象一阵阵温馨的春风,吹拂到山里外。外逃的山民欣闻这消息,奔走相告,都陆陆续续回到山里来。义中大师便向他们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改变刀耕火种的落后面貌,他还积极引导山民开垦荒山,建造田园,兴建水利,筑起村舍,男耕女织,使深山里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山民安居乐业,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与义中大师及众僧尼更加和睦相处。

唐宣宗复兴佛教时,皇帝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义中大师在三平山内外更加认真传教,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唐咸通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初六日,义中大师在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岁。由于他一生为居家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后人尊称他为“三平祖师公”。一千多年来,这里香火颇盛,人们一直杷他当作慈善的神来敬奉。连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也不忘义中的功德,争相结伴来这里朝拜,并捐赠款项,修葺殿宇。

王讽漳州三平大师碑铭(并序)

吏部侍郎王讽撰

得菩提一乘嗣达摩正统志其修证俾人知方则有大师法名义中俗姓杨氏为高陵人,因父仕闽,征于福唐县。年十四,宋州律师元用剃发。二十七具戒。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禅那。大师幼悟法印,不汨幻机,日损薰结,元超冥观。先依百岩怀晖大师,历奉西堂百丈石契,后依大颠大师。宝历初到漳州,州有三平山,因芟住持,敞为招提。学人不远荒服请法者,常有三百馀人。示以俗谛,勉其如幻解脱;示以真空,显非秘密度门。虚往实归,皆悦义味。知性无量,于无量中,以习气所拘,推为性分;知智无异,于无异中,以随生所系,推为业智。以此演教,证可知也。大师一日病背疽,闭户七日不通问。洎出,疽已溃矣。无何,门人以母丧闻,又闭户七日不食饮。武宗皇帝简并佛刹,冠带僧徒,大师至于三平深岩。至宣宗皇帝稍复佛法,有巡礼僧常肇、惟建等二十人。刺史故太子郑少师薰俾蒇其事,旬岁内寺宇一新,因旧额标曰开元。于戏!知物不终完,成之以裨教,知像不尽法,约之以表微。晦其用而不知其方,本乎迹而不知其常。咸通十三年十一月六日,宴坐示灭,享年九十一,僧腊六十五。讽自吏部侍郎以旁累谪守漳浦,至止二日访之,但和容瞪目,久而无言。征其意,备得行止事实,相见无间然也。问曰:“《周易》经历三圣,皆合天旨神道。注之者以至虚而善应,则以道为称,以不思而元览,则以神为名,达理者也。经云隐而显,不言而喻,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后之通儒,有何疑也?”异日又访之,适有刑狱,因语及,师曰:“孝之至也,无所不善,有其迹乃匹夫之令节,法之至也,莫得而私,一其政则国之彝典。”其于适道适权又如此。言讫颔之,不复更言。今亡矣夫,强拟诸形容,因为铭曰:

观迹知证,语默明焉。观证知教,权实形焉。体用如一,曷以言宣。太素浩然,吾师亦然。观其定容,见其正性。不阅外尘,朗然内净。智圆则神,理通则圣。师能得之,随顺无竞。吾之行止,师何以知。得性之分,识时之机。达心大师,邈不可追。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