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亡通知書

阵亡通知书

战争中阵亡士兵书信
阵亡通知书,指在战争中,因为受敌军攻击而死亡的士兵以书面形式通知其亲属朋友。
  • 中文名:阵亡通知书
  • 外文名:
  • 地点:
  • 指:战争中受伤死亡的士兵
  • 形式:书面形式
  • 广泛用来:描述部队伤亡人员的军事用语

定义

阵亡是军队当中广泛用来描述部队伤亡人员的军事用语,意指在战争中遭受敌军攻击或是友军误击而死亡的士兵。

另外,阵亡代表一个士兵在战争中受到攻击而死亡,而“受伤而死亡”(Died of Wounds,简称DOW)意指士兵生还至接受医学治疗,但是依然不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曾制定DWRIA取代DOW(Died of Wounds Received in Action),然而历史上军队与历史学家使用前一种首字母缩略字(即KIA)。

美军从二战以来都会将战争中失踪的军人在之后归类为失踪推定战死,如唐·费斯中校(Don C. Faith)曾很短暂地被认定为失踪但很快被修改为战死尸体未寻获,在62年后因寻获遗体被修改分类为战死尸体确认(美国防部战俘及失踪人员办公室称为accounted for,未确认尸体者称为unaccounted for有时也会写成missing,如就朝鲜战争美军尚有数千missing,这并不意味着美军仍认定这些人活着,事实上民法都规定平民在失踪七年后即推定死亡的)。

详情

日本至二战为止,对于战争中死亡有多种不同含义的表述:在当时出版的(也包括二战后防卫厅出版的战史中)战死包括KIA和DOW两种情况,而军人在战场病死称为战病死,如一号作战中日军战死一万二千余人,但是战病死(实际为缺少营养的并发症,也就是大部分饿死)也有同样数目且日军医疗保障能力不足经常出现死伤比例为一比二甚至接近一比一的情况。不管军人平民因为卷入战争而失去生命称为战没。但是在现代也有一些日本文献开始将日军死于一场战役的军人统称为战死。

历史事件

为抗日阵亡士兵通知书寻亲的过程最早要追溯到9年前。成都市档案馆档案专家姬勇说,由于地址不详,亲属搬迁,时局动荡以及其他原因,到1949年成都解放的时候,尚有580多封将士阵亡通知书没有送达家属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成都市档案馆从这580多封阵亡通知书里,选取了两份进行公开展览。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陆续有士兵家属到成都市档案馆查询认领这些阵亡通知书。直到2009年4月,牺牲于山西的陈健康烈士阵亡通知书被亲人领走后,至今仍有37份阵亡通知书没有家属认领。

记者在成都市档案馆提供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部分成都籍死亡士兵名录》上看到,阵亡士兵的牺牲地点、生前住址、家庭联系人等信息都比较详细。如朱海斌,29岁,60军182师545团3营8连上士班长,1940年6月22日江西靖安县对日作战阵亡,原家住成都横丁字街,父:朱琢玉,弟:朱海云。蒋宗藩,28岁,47师277团2营5连中尉连付,1938年9月25日山西夏县横峪山对日作战阵亡,原家住成都鼓楼北四街36号,原在成都中央军校就读,父:蒋汉卿,弟:蒋国藩,妻:李氏。

这37名成都籍阵亡士兵,阵亡时间大都集中在1938年至1940年,整体都比较年轻,主要集中在28岁以下,最小的年仅18岁,阵亡时作战地主要为江西、山西、湖南、湖北等地。其中,在山西战场上牺牲最大,为16人,而同一天在同一场战斗中阵亡的就有4人。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