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瘟使者

五瘟使者

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瘟神
五鬼又称五瘟、五瘟使者、五瘟使,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瘟神。分别是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仁贵、总管中瘟史文业。他们是中国民间信奉的司瘟疫之神,每年一些寺庙都会拜五鬼,以求家畜平安,指的就是这个五鬼。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 中文名:五瘟使者
  • 所属教派道教别名:五瘟神
  • 神话体系:中国神话
  • 司掌:瘟疫

摘要

五瘟神,又称“五瘟使者”。《三教搜神大全》卷四云:“昔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内,有五力士现于凌空三五丈余,身披五色袍,各执一物。一人执勺子并罐子,一人执皮袋并剑,一人执扇,一人执锤,一人执火壶。帝问太史居仁曰:‘此何神?主何灾福也?’张居仁奏曰:‘此是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名曰五瘟。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帝乃立祠,……诏封五方力士为将军。……后匡阜真人游至此,既收服五瘟神为部将也。”此五瘟神盖《管子.轻重甲》之所谓“五厉”。《轻重甲》云:“昔尧之五吏五官,无所食,君请立五厉之祭,祭尧之五吏。” 《国语·周语》云:“尧临民以五。”既五厉之谓。由此可见瘟神之说由来以久。

古人认为

五瘟神者

古人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死的,但灵魂能够成神成仙的人很少,多数人死后,灵魂在阴间为鬼。古人是非常惧怕鬼的,他们认为鬼无影无形,具有超人的本领,能使人得福或遭祸。特别是那些生前有灵异的人和非正常死亡的人变成的鬼,往往神通更大。据《礼记·祭法》记载,天子七祀中有泰厉,诸侯五祀中有公厉,大夫三祀中有族厉。注文引《春秋传》说:“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疏曰:“曰泰厉者,谓古帝王无后者也。此鬼无所依归,好为民作祸,故祀之也。”“曰公厉者,谓古诸侯无后者。”“曰族厉者,谓古大夫无后者鬼也。”《左传》“昭公七年”记子产说:“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凭依于人,以为淫厉。”古人惧怕鬼,但又幻想得到鬼的佑护,于是就赋予鬼一些神的特性,甚至将某些厉鬼奉为神。中国民间崇祀的紫姑、张巡、天妃诸神,就是由厉鬼转化成的人神。紫姑,又称坑三姑娘,是古代中国民间崇祀的厕神。传说神名何媚,为人妾,大妇妒之,正月十五阴杀于厕中,被天帝封为厕神。民间相传紫姑神有先知之明,每于正月十五日晚迎祀,并扶乩降神,卜问休咎。后世中国民间的扶迷信活动,与紫姑神信仰有着直接关系。奉祀紫姑神的一般是妇女,但宋代士大夫也扶乩降紫姑神,并能与之诗文唱和,紫姑神变成了一位能文善舞的仙女。张巡、天妃本来也是横死的厉鬼,但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他们都变成了具有社会职能的人神。

历史起源

既然鬼能使人遭祸,古人就认为世间许多灾难,尤其是疾病,是由鬼作祟所致,因而产生了瘟神、疫鬼、痘神等信仰。瘟疫是古代烈性、急性传染病的通称,因其传染迅速,死亡率高,古人对它极其恐惧,但又无法抗拒,遂认为是恶鬼作祟。这恶鬼据汉蔡邕《独断》、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六)记载,是颛帝的三个儿子。《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17)所以又有称瘟神为五瘟鬼的,民间瘟神塑像也多设五座。唐宋时期,世人传说赵公明等五位人鬼,奉天帝之命,至人间传播瘟疫,于是民间又有以赵公明等为五瘟神者。道教将此五瘟神作为匡阜真人的部将。《封神演义》中,封吕岳为主掌瘟神的昊天大帝,率领瘟部六位正神。西藏地区民间则以牛魔王为瘟神。痘,也是一种传染病,古人畏惧,遂加以神化,但多以娘娘神为主宰。

古人惧怕恶鬼为祟,除奉祀以取悦于恶鬼外,也采用招魂、赶鬼、举行丧葬仪式、祭祖等巫术形式加以镇制。另外,古人还塑造了两位驱鬼、治鬼之神,即方相、钟馗。方相本来是动物神,后逐渐被人神化。《封神演义》将方相分为二神,谓即商纣王朝武将方相、方弼兄弟。古人以为方相有驱鬼之神力,自先秦时代起,就在丧葬等宗教仪式中用以驱鬼,称开路神、隘道神。直到近代,江南民间出殡,仍制金刚状巨人,为送殡行列之先导。钟馗,据清代学者考证,其原始形象是古代用桃木作的一种椎。椎的切语是“终葵”,因此称椎为终葵。古人在举行大仪式时,挥舞终葵驱鬼。久而久之,在人们心目中,终葵就成为驱鬼的象征,并具有了辟邪的神通。正因为终葵有此种含义,所以自魏晋以至隋唐,常有人以钟(与终音同)葵为名。至唐代,终葵被拟人化,改称钟馗(与葵音同),并虚构了钟馗捉鬼的故事。这个故事见于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补》卷三,言唐明皇病中梦见一大鬼抓住一小鬼,目而之,自称是落第的武举钟馗。明皇醒后,病即痊愈。于是召见吴道子,授意作钟馗像:鞟足袒臂、目睹蝙蝠,手持宝剑,捉一小鬼。以此批告天下,共庆太平。此后,钟馗捉鬼的故事广泛流传民间,有些地方甚至把钟馗像贴在门上、壁上,作为门神。

古人不但肯定鬼的存在,而且认为鬼也有其生活的世界,象人类一样构成社会,这个鬼的世界习惯上称作“冥世”或“阴间”。冥世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秦汉时代已具雏形,后又吸收佛教的某些说法,使之逐渐完备。所谓冥世,实际是现实社会的倒影,其社会构成、生活方式,无一不是依据现实社会虚构而成。既然是虚构的,就有许多幻想的成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无力伸张正义,惩罚邪恶,于是假想恶人死后的鬼魂,不论生前地位如何,都将在冥世受到主宰之神的公正审判。冥世的主宰,在佛教传入以前,一般是由东岳大帝充任,泰山是治鬼之府。东汉初期,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地狱等观念深入人心,以地藏王阎罗王作为冥世主宰的信仰也相应兴起。地藏王,佛教称为地藏菩萨,并无主冥世之说,当是佛教传入后,民间附会而成,故影响不大。阎罗王,俗称阎王爷,原为古印度神话中冥世之主,佛教沿用其说,称之为地狱主。传说他属下有十八个判官,分管十八层地狱。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说:“阎魔,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之中,追摄罪人。”阎罗王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民间原有的冥世信仰相结合,成为执掌生死、轮回、转世的冥世主宰,得到民众的普遍信仰。但在民间,对阎罗王与东岳大帝的区别实际是不太清楚的。阎罗王一般没有专门的庙宇,只是在东岳庙城隍庙设一阎罗殿(或十王殿)。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地狱成为民间冥世信仰的主要模式。但是民间信仰的地狱,已脱离了佛教经典的束缚,带有中国特色,并且趋于具体化。如山西省蒲城县东岳庙,除了在行宫大殿内供奉东岳天齐仁圣大帝,还建有一座规模庞大的地狱。地狱设置在山坡上,从入口下去,第一层是阴曹,分东曹、西曹。从阴曹再下十八个台阶,便是地狱,十八个台阶意谓地狱有十八重。地狱由三面合围的十五孔窑洞组成,正北五孔窑内供有五岳大帝,东西两边是十殿阎罗,十八重地狱交错罗列于各殿案前。民间的地狱观念有些类似于西方的末日审判,设阴司地狱是为了惩处作恶多端的人。古人认为,人死后都要到阎王处报到受审,生前作了恶的,则发下十八重地狱受苦;生前犯了什么罪,到地狱中受相应的刑罚。蒲城县东岳庙的地狱中,就塑有各种各样阴森恐怖的刑罚场景。地狱的出口是轮回转世图,凡行善者,则可转世升天,或转阳为秀才、员外;生前作恶者,不但要受到严惩,还要变驴变马,变蛇变虫。在入地狱报到后,要服“迷魂汤”(一说转世时服),所以转世后,忘记了在地狱所受的审判和折磨。由此可见,以地狱观念为主的民间冥世信仰,实际是儒家礼教文化与佛教轮回果报思想的混和物,轮回果报只不过是一种执法手段,而最终目的还在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

文献

丹穴之山有神鸟凤凰,五彩而文,乃德义礼仁信也。此鸟一出,天下安宁。桀时贵族富商奢侈饕餮,见凤凰吉利,以为食之可以长生,争向捕掠,三年,凤凰将灭。公闻大怒,命五瘟将军刑之,五瘟到处,富贵皆疫,死者上百。五瘟者,天神也,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在天五鬼,落地五瘟,为悖公帐下大将。《悖公传。神》

道教的瘟神

道教瘟神

道教所信奉的瘟神,传说始于隋唐。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隋文帝开皇(581-601年)十一年(596年)六月,有五力士出现在空中,距离地面约有三至五丈,身披五种颜色的长袍,手中各执一物。其中一手执杓子和罐子,一人手执皮袋和剑,一人手执扇子,一人手锤子,一人手执火壶。隋文帝急问太史公张居仁:此为何神?主何灾福?张居仁答曰:此为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仁贵,总瘟中瘟史文业。现天阵灾疾,无法逃避。这一年果然出现瘟疫,遭瘟病死去的人很多。于是隋文帝修建祠堂奉祀他们,并于六月二十七日下诏,封五方力士为将军。青袍力士为显圣将军,红袍力士为显应将军,白袍力士为感应将军,黑袍力士为感成将军,黄袍力士为感威将军。并规定五月初五为祭祀五瘟的节日。唐朝承袭隋朝祀奉五瘟神。后来道教匡阜真人游历到此,于五瘟祠将五瘟收为部将,自此道教将其衍化为在教瘟神。

瘟神之赵公明

赵公明为道教中的神明,是虚构的人物。道教称其为上天皓庭霄度天慧觉昏梵所化生。姓赵名朗,字公明,与钟馗是老乡,终南山人氏。自秦时避世山中,虔诚修道。汉代张道陵张天师入鹤鸣山精修时,收之为徒,并使其骑黑虎,守护丹室。张天师炼丹功成,分丹使赵公明食之,遂能变化无穷,形似天师。张天师命其守玄坛,所谓玄坛,即道教之斋坛。赵公明因而被天帝封为“正一玄坛赵元帅”,故又称其为赵玄坛。因其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1]

民间传说

赵公明的传说,由来已久。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赵公明为专取人性命的冥神之一。东晋时期,陶弘景《真诰》中记述,赵公明为致人疾病的瘟神。到了《列仙全传》中,更由“瘟神”变成了八部鬼帅之一,和其他七鬼帅率领鬼兵,给人间降下许多灾祸疾病。

直到《封神演义》问世,赵公明方被册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专司金银财宝,迎祥纳福,从此,开始掌管天下财富,原来作为冥神、瘟神、鬼帅的面目被日渐淡忘了。他在《封神演义》中成为财神,是源于元明朝之间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大全》所描绘赵公明形象为: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黑而多须,跨虎。这正是后世所供武财神赵公元帅的典型图像。书中又称其授正一元帅,手下有八元猛将,六毒大神,还有五方雷神、五方猖兵、二十八将等。又称他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镶灾‘,功莫大焉。据此,道教又将其与灵官马元帅、关羽温琼合为四大天将。

搜神大全

关于赐财功能,《搜神大全》说他:‘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自此,赵公明司财,使人致富的功能深入人心,备受欢迎。至近代,又有人附会赵公明为回人,不食猪肉,‘每祀以烧酒牛肉,俗谓斋玄坛《铸鼎余闻》卷四。本属虚构,他的回回族籍,更属无稽之谈。

民间所供赵公明财神像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面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画有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以加强财源福之效果。

传统民俗

台州沿海群众传统民俗送“大暑船”祈福

农历“大暑”节气,台州市沿海群众云集椒江区葭沚街道参加传统民俗送“大暑船”祈福活动。“大暑船”按三桅帆船模样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放有各种祭品,人们在锣鼓和鞭炮声中拉、抬着“大暑船”巡游,最后“大暑船”被放置江中用渔船拉出港点燃烧毁,祈求平安富足。这项民俗活动2009年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暑节送“大暑船”民俗活动起源清同治年间,相传当时葭沚一带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节前后为甚。老百姓以为五圣所致(相传五圣为张元伯、刘元达、赵公明、史文业、钟仕贵等五位,均系凶神),于是在葭沚江边建造五圣庙,老百姓有病向五圣祈祷,许以心愿,祈求驱病消灾,事后以猪羊等供奉还愿。葭沚地处椒江口附近,老百姓中以渔民居多,为保一方平安,遂决定在大暑节集体供奉五圣,并用渔船将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为五圣享用,以表虔诚之心。

人物简介

5

五瘟使者

五瘟使者,又称“五瘟神”、五瘟使,为道教所奉瘟神,分别是:总管中瘟史文业、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和冬瘟钟仁贵。据传这五位瘟神能掌握五方瘟疫,使之不得侵犯人间,保佑人们一年四季不染瘟疫,幸福安康。

历史传说

五瘟使者的传说始于隋代。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6年)六月,有五力士现于空中,距地三五丈,身披五色袍,各执一物。一人手执构子和罐子,一人手执皮袋和剑,一人手执扇子,一人执锤子,一人手执火壶。帝问太史张居仁此为何神,主何灾福?答曰:此为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仁贵,总管中瘟史文业。现天降灾疾,无法逃避。是岁果有瘟疫,国人病死者甚众。

隋文帝遂立祠祀之,六月二十七日下沼,封五方力士为将军。黄袍力士总管中瘟史文业封为感威将军,青袍力士春瘟张元伯封为显圣将军,红袍力土夏瘟刘元达封为显应将军,白袍力士秋瘟赵公明封为感应将军,黑袍力士冬瘟钟仁贵封为感成将军,并规定五月五日为祭祀之日。

唐朝袭隋制奉祀五瘟使者。

相传匡阜真人曾将五瘟神收为部将,也有传说说文昌帝君在敕法台曾降服五瘟,专司“收瘟摄毒、扫荡污秽”之职,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后道教将其衍化为在教瘟神,因此文昌被尊为瘟祖,五瘟也被尊为瘟神。乾隆四十四年(1779),七曲山大庙始崇祀瘟祖,举行秋祭,于是兴起了八月秋季庙会。

参考资料

[1] 雷部神将正一玄坛赵元帅 · 新浪博客[引用日期2014-04-13]

相关合集

道教的相关神仙名单

90个词条9.3w阅读

元始天尊

道教最高神三清之一

灵宝天尊

三清之上清玉宸道君

玉皇大帝

道教神话传说中的天地的主宰

查看更多

福建知名的文化遗产

16个词条1760阅读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我国一支重要的民系文化,有特殊的生成范围、表现特征和历史内涵。闽南文化的生成范围十分广阔,包括现有闽南金三角所在地厦门、泉州和漳州,以及龙岩、莆田、三明、宁德、潮汕等部分地区和台湾的大部分地区,同时辐射浙江、海南、广西和雷州半岛等地,传播至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各国及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若以方言文化界定,闽南文化则以同操闽南语的聚集地为区域范围。闽南文化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区域范围内存在、繁衍、传播与发展。

闽剧

福建地方戏曲剧种

歌仔戏

地方传统戏曲

查看更多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