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應度

适应度

衡量个体存活和生殖机会的尺度
适合度(fitness,f)又称“适应值”,是指在某种环境条件下,某已知基因型的个体将其基因传递到其后代基因库中的相对能力,用来衡量生育力大小,反映下一代基因库的分布情况[1]。虽然生存是繁殖的前提,但不能繁殖的生存对进化来说是无意义的,因而繁殖(基因延续)是更本质的。现代综合论在修正达尔文学说和重新解释自然选择原理时,以“繁殖”代替“生存”,用来衡量适应,“最适者生存”变为“最适者繁殖”(Mayr,1977),并且用适应度(fitness)这个新概念来定量地表示适应的程度。
  • 中文名:适应度
  • 外文名:fitness
  • 所属学科:适存度
  • 特 点:适合度越大存活和生殖机会越高
  • 涉及概念:自然选择、生物进化论等
  • 划 分:相对适应度和绝对适应度

概念

适应度又称“适应值(adaptive value)”,“适存度”,“适合度”。适应度是指某个群体内某种基因型机体存活并将其基因传递至下一代的相对能力(与其他基因型比较)。适合度越大,存活和生殖机会越高。 

内容

借助于“适应度”的概念可以把自然选择作用数量化。特定基因型的适应度可用具有该基型的个体所产生的平均后代数表示。这个定义尽管较为具体,但是,应该指出,适应度的概念包括生活力和育性两个方面。生活力用达到繁育年龄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例表示;育性则用每个繁育个体的平均后代数表示,一对亲本的后代数应该一半属于父本,另一半属于母本。

例如有一个假定的例子,其中A1A1和A2A2个体各四个,A1A2个体6个。4个A1A1个体中有3个存活到繁育年龄,因此,生活力是3/4,每个繁育个体的平均后代数是6/3(育性)。那么,A1A1的适应度则是W1=3/4×6/3=1.5。同理也可算出A2A2和A1A2个体的适应度。以这种方式算得的适应度叫做绝对适应度。

群体遗传学中习惯于应用两种基因型绝对适应度的比值,叫做相对适应度。那么,以上面所说的数值为例,如果上述基因型都以A1A1型为标准,那么A1A1基因型的相对适应度是1.5/1.5=1.0,A1A2基因型的相对适应度是1.5/1.5=1.0,A2A2的相对适应度则是0.5/1.5=0.333。

由于相对适应度应用范围很广,为简单起见,往往直接把它叫做适应度。另外,为了能使选择的理论模型简化,有时把适应度的含义等同于生活力的含义,而略去育性的作用。

特点

自然选择所针对的性状主要是适应度。个体的适应度就是它对下代贡献的个体数或配子数。个体的适应度是该个体所有发育及生理过程的最终结果。个体间这些过程的差异表现为数量变异,因此,它们都可作为数量性状来加以研究。

这些数量性状的变异或多或少都反映适应度的变异,而适应度的变异理论上又可以分剖为不同组成性状的变异。每个成分发生变异都或多或少影响适应度。一般来说,整个适应度可分剖为两个主要成分:后代总数和后代质量。

通常,群体及其中的个体表现往往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因而要想获得适应度的准确定义则会遇到一些困难。有时,必须将个体适应度与其亲本适应度分开。例如哺乳动物幼仔的存活力,既取决于其本身的适应度也与亲代对其照料有关。这就涉及到适应度的世代重叠及准确划分问题。

另外,若群体大小在世代间保持恒定,则其中个体的平均适应度为1。但是群体大小的增减或恒定都涉及到其所处的环境,因而,适应度的问题也与环境有关。所以,当讨论适应度时,为简便起见,假定群体所处环境条件对适应度无限制。 

假设一种生物通过偶发的突然变异获得了性状A,那么A只要危害不大就会被保存下来,也可能通过偶然的变异失去.此时性状A属于软结构;但是如果其后生物又偶然获得了性状B。

AB之间存在互适应关系,即性状A与性状B同时存在时能产生对生物有利的效果,而缺失任何一方都会降低生物的适应度;性状A与性状B之间的互适应关系使得这两种性状都被硬化为基因体系中不可失去的成分,即硬结构。

适应度就是用来度量种群中个体优劣的指标。在遗传算法中的适应度就是特征组合的判据的值。这个判据的选取是遗传算法的关键。遗传算法在搜索进化过程中一般不需要其他外部信息,仅用评估函数来评估个体或解的优劣,并作为以后遗传操作的依据。

由于遗传算法中,适应度函数要比较排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选择概率,所以适应度函数的值要取正值。由此可见,在不少场合,将目标函数映射成求最大值形式且函数值非负的适应度函数是必要的。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