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1]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2]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中文名: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外文名:China Pavilion at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别名:

简介

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东西轴线交汇处的核心地段,东接云台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轨道8号线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过。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国家馆高63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米乘以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米,建筑面积约为2.7万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地区馆和港澳台馆将为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风采及城市变迁。中国馆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让世界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两个展馆可以同时宽松地容纳7000名观众。

作为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场馆之一的中国馆是上海世博园区的核心建筑。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位于世博会规划核心区,处于世博会园区浦东区域主入口的突出位置。规划中的中国馆由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的中国国家馆、3万平方米的中国地区馆以及3000平方米的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在世博会举办期间,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

上海世博会组织者于今年4月25日开始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中国馆建筑设计方案,在国家建设部、中国建筑学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在短短几个月内,得到了全球华人建筑设计家的热烈响应,共收到设计方案344个。经过专家评审,评选出3个各具特色的方案,其中“东方之冠”的方案在今年9月举行的世博会组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会议同时决定成立由组委会9个成员单位组成的中国馆筹备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中国馆的筹备事务。

建筑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世博会期间,国家馆将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下,展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现出一幅伟大的中国城市文明图。地区馆将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不同风采,以及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成就。世博会后,国家馆将成为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的展示基地,地区馆将转型为标准展览场馆,和世博会主题馆一起,作为举办各类展览和活动的场所,并与周边的世博建筑共同打造以会议、展览、活动等功能为主的现代化服务业聚集区。

解读

从中国上海赢得世博会申办权那天起,人们就对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样式猜想颇多。东道主本国的场馆,历来是该届世博会期间的亮点,因为它代表国家形象和人民意志,也代表最新科成果以及人类通过建筑所承载的种种美好遐想。世博会后,大多数场馆会拆除,只有主要场馆保留下来。中国馆就是注定要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遗产。

现在谜底揭晓了,一个巨大的斗拱将冉冉升起。它是红色的,在中国人的色谱中,象征富足、文明、吉祥与进步。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数千年来,中国木结构体系的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说互为影响,它对中国文化的建树与传播起着明显的标志性作用。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有一个大屋顶,这种屋顶不但体形硕大,而且还是曲面形的,屋顶四面的屋檐也是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硕大的屋顶,经过曲面、曲线的处理,显得不那么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装饰,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称之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如果我们走进故宫,看太和殿、保和殿等体量庞大的建筑,居然一点也没有沉重感。在严谨与庄重中还能透出几许灵动,就因为凌空翘起的飞檐划出了一道弧形的轮廓线,使覆盖面积很大的屋顶变得轻巧起来,成为极富神韵和表现力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有一层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这种构件就是斗拱,它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精灵。斗拱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到唐宋趋于成熟。根据国家意志,宋代颁布的《营造法式》在定义斗拱的同时,还给了它尊崇的地位。从此,斗拱的式样趋于统一。到了明清两代,斗拱的使用有了严格的规定,用不用斗拱,成为区分建筑等级高下的一种标志。斗拱至此进一步散发出强烈的意识形态,它的文化属性和阶级属性也得到了强调。封建王朝土崩瓦解之后,梁思成他们这代人对中国古建筑的价值发现和人文关怀,常常聚焦在他拉着林徽因爬上应县木塔的瘦羸身影上。如果我们看得更深一层的话,那么可以断定,从他开始,结在中国建筑飞檐之下的智慧之果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我们今天惊叹于斗拱的精巧,不再联想到刻板的秩序,而更容易为中国建筑曾有的辉煌和眼前展开的复兴之路发出一声声感慨。

人文关怀

“作为代表国家形象的中心展馆,它必须在特定的场合让人享受仪式感,领略大国风范。”戴柳说,“国家馆前面是城市广场,在大型活动中,人们要登上台阶进入坐北朝南的国家馆,会享受到与周边环境一起上升的愉悦感。在恰如音乐行板的节奏中,美景在我们眼前次第打开。如果是电视直播的大型活动,这里的景观也非常好,水平展开的地区馆是一个挑空的建筑,在33米高的平台上有开阔的水面和层次丰富的绿化,惠风和畅,天高云淡,它可能成为上海最能出镜的公共空间之一。然后,我们可以通过两台自动电梯和四根立柱内的垂直电梯(每根立柱内有三台)进入国家馆各个层面。每个电梯口的朝向都是顺时针的,便于游人辨识,而且通过台阶来提升每个楼层,旋转上升,设计很人性化。如果我们登上最上层平面酷似九宫格的观景平台——这边风景独好,在63米的制高点上,浦江两岸美景尽收眼底。”

中国特色

设计者采用中国古老的文字——篆书来记录中国漫长的朝代,传达中华人文地理信息。在外墙上还会适时地镶嵌一个2.7米见方的窗口,用简称来标明墙体后面展馆所属的省份。建筑边界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园柔化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种植一些农作物,让游人参与或目睹它们的成长过程,然后到了收获的季节就加工成粮食或新能源,完成一次现代农业的实验,全面提高中国馆的科技生态环保示范作用。”戴柳透露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构思。

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是围墙思维,内敛而封闭的文化暗示影响深远,但国家馆突破了这个数千年来的“城墙”,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没有“行人止步”的命令。它的挑空设计为民众自由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方便。红色的斗拱以前所未有开放度和包容度,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及亲和力。

环保节能

中国馆的设计还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挑出层如此宽阔的建筑本身就是对力学和材料学的有力挑战,难度自不待说。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如约而至,让观众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也可能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型,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所有管线甚至地铁通风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

到时候,我们还会引进先进的互动信息技术,创造最新的、令人难忘的博览参观体验。它的功能延伸不可估量。”戴柳还透露,将来民众可从地铁8号线站点直接上来进入展馆,进行各种公共活动。“这就是古风今形,既融入传统元素,从中国文化的源泉中汲取灵感,同时每个细节又散发出现代精神,传递中华民族和平崛起之时那种积极的、温和的、开放的、勇往直前的姿态。中国馆是面向未来的,中国馆的设计与建设要把握建筑本身与展览展示的发展趋势,确保50年不落后。”

建筑师

何锦堂院士在世博集团项目办公楼里接受采访。冬日的上海下着小雨,简陋的办公楼周围一地污水,一墙之隔就是世博会园区的工地,但年近七旬的何院士脸上一片阳光。何院士的名片上罗列着好几个头衔,最重要的是:中科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专家评议组组长。当然,他最本真的身份是建筑师。目前,他还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任院长和总设计师,带3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何院士最令人瞩目的身份是世博会中国馆项目联合团队总设计师。参与这个项目设计的五六个学生此刻也在另一间工作室里工作。

中国馆是这位建筑师的一件新作品。在漫长的建筑设计生涯中,他主持设计或参与设计过50多个重大项目,让他感到的“有点意思”的包括上海大学、浙江大学、东华大学、广州会展中心和即将开工的高432米的广州西塔,北京奥运会场馆中也有两个馆是他主持设计的。前几天刚刚开馆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是他的作品,专家与网民对南京这一纪念馆的设计评价都很高,有人称它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战争纪念馆”。

国家名片

中国馆作为东道国的'国家名片’,一定要充分展示中华伟大文明在城市发展中的点点滴滴和蔚为大观的智慧,这是上海世博会非常重要的任务。”周汉民委员表示,本届世博会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中国馆都将有自己的独立展区。万季飞在记者会上透露:“香港馆的主题是'无线空间’,建设工程即将动工。澳门馆以玉兔、宫灯为建筑设计方案,主题是'澳门文化交流和谐体现’。

方案公布

中国国家馆的展示设计工作始于2007年12月,在经过了概念策划和方案优化后,于2009年1月进入展示方案深化设计阶段。今年9月底,展馆的布展工程将全面展开。预计2010年3月展馆将完成布展调试,4月投入试运营。

2009年8月20日,中国国家馆展示设计主创人员集体亮相,解密展馆展示设计的亮点。展馆的展示设计主创团队阵容强大,堪称是跨界艺术的体现,包括——

展示总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

展示设计总监: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黄建成;

展示创意总监:台湾知名策划人姚开阳;

展示影像艺术总监:著名导演陆川。

中国国家馆的展示主题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以东方为视角,以寻觅为主线。展馆共分三层,展示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

相关评价

中国馆运用立体构成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开创性的演绎,它的建筑语言简练而直率,传统建筑构件的繁复度大大降低。直线条构成了平衡与稳重,四柱之中的空间感增加了通透。挑空33米形成的巨大空间,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感和公共性、开放性,与广场的联接又增强了它的平民化。这些效果都是一个优秀的现代建筑所追求的目标。层层叠加、向上展开的倒金字塔型有一种振翅飞翔、御风而上的动感,使这个建筑具有很强的标志性和不同凡响的外观,并予人超时空的想象。它的立面也是很丰富的,多层次的,也为光与影的变化、与大自然的对话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在外观上,它通体披一层鲜亮的红色,予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广阔的园区里非常醒目,远远望去,它有一种坚固而空灵的雕塑感。何院士透露,外墙参照了故宫外墙的颜色。上层建筑的贴面可以是轻质金属,也可以是轻质陶瓷。柱子是钢筋水泥的。

这个巨大的红色斗拱将如期升起在我们的视野中,它的标志性、力学美感和文化内涵必将大大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每天每天,它的一角会挑起从东海海面喷射而来的一抹朝霞,传送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新消息。

所获荣誉

2010中国时尚大典年度时尚地标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