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照片

红包照片

微信2016年当天短暂推出的功能
红包照片是微信于2016年1月26日当天短暂推出的一项功能。用户可在朋友圈发布一张红包照片,好友若想查看该照片,需发送随机金额的红包。[1]
  • 中文名:红包照片
  • 外文名:
  • 别名:
  • 推出:微信
  • 开始时间:2016年1月26日17时
  • 结束时间:2016年1月26日20时
  • 使用平台:微信Android版、微信iPhone版

简介

用户点击发布朋友圈按钮,可以看见“红包照片”选项,选择发布照片后,该照片将被模糊处理发送到朋友圈,好友如需看清照片,需向好友发送红包,金额由微信随机决定。n

根据微信的界面提示,该功能仅在2016年1月26日20:00之前有效,此外,今日发表的红包照片将在零点被删除。而且,今天发的红包照片将在晚上零点删除。n

破解方法

每次点开图片后,会有一个预览区,此区域每次出现的地方不同,因此可多次点开图片,就基本上知道是什么照片了。

可使用抓包工具查看清晰的原图。

相关事件

提前下架

预计8点结束的测试,不到7点就停止了测试。而红包照片也将于当日24时全部删除。“这次删档公测已经达到我们的预期,所以就关闭了。如果大家有兴趣玩红包照片,我们除夕见,一年只有一天。”微信方面表示“在除夕当晚,还将有更多的趣味互动方式陆续上线,如果不提前,可能分分钟错过几个亿”。

负面评论

匆忙下线源于雅照片的“红包诱引”,让整个朋友圈出现了涉黄的风险,一些公安机构在微博上的提醒,自然让平台方有所顾忌,再加上这种未经付费都看不到的图片,平台方自己也无法在事前进行预警。朋友圈如果被全面视觉污染,并出现“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的苗头和可能,那么平台将应为此承担连带责任。因为从某种意义讲,恰是这种被雾霾的技术功能出炉,为“不法诱取红包”而提供了便利。

从舆情来看,被相关方盛赞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多少人抱以好感。相反,朋友圈中越来越多的“杀熟行为”,已让很多人对其安全性、道德性和合法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平台方在推出相关功能之时,如何做好自身的把关,表面上是一个技术应对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道德和法律的边界问题。否则就可能透支朋友圈的信任,让红利的功利作用污染整个朋友圈的生态

正如有人指出,所谓的微产品、微创新,除了插科打诨骗哄朋友打点零钱到自己账上,换取要红包者短暂的快感与兴奋,以及由此激发的互相效仿之外,究其给用户带来了什么正向价值,又到底愉悦了用户什么?犹记得,1月10日,“微信的故事”微信公开课PRO版活动上线测试,但迅速就产生了“是病毒”的谣言,谣言产生两小时内,有数百万用户开始解绑微信支付关联的银行卡,并在微信提现。

微信故事成病毒,红包照片又涉黄,共同的结局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朋友圈中也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在移动支付方兴未艾的当下,市场的竞争也呈现出白热化,进行技术创新以更加新奇的产品吸引受众,确实也极为必要。不过,这种创新应当以方便受众为最高标准,同时应严格恪守道德边界,预防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否则就可能在无法控制安全性的基础上,让诸如“照片红包”之类的游戏,最后变成一种损人不利己的“砸脚游戏”。穷的连朋友圈的照片都看不起了。

发红包的本意是表示祝愿、祝贺,属于朋友圈中真诚的情感表达,若是变成了要红包、骗红包,并给朋友圈带来污染,显然会事与愿违,最终让人兴味索然。朋友圈的熟人效应,更应恪守最基本的边界,否则其可能让谣言或者不雅照片,像病毒一样疯传。时下,随着微商中假货式的“杀熟”,红包游戏的“诱骗化”,朋友圈中已越来越有被污染化之势,群体间的信任也在不断降低。很显然,“照片红包”是这种信任式消费的极端化,也是相关平台方剑走偏锋的强烈预警。

不过,诸多事实证明,若是平台方未能给予技术性控制,并最大化彰显和体现道德性,那么就可能被市场和法律双重抛弃。有竞争意识和应对行为,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当然值得肯定,不过若心思与动作都完全走形,那么最终就难免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官方意见

腾讯微信团队表示,“红包照片”是微信将在2月7日除夕夜推出的一次性活动,1月26日进行“限时公测”。用户可以任意发出一张照片,朋友看到的只是一张被模糊的图片,此时需选择发出一个小额的现金红包,便能一窥真容并评论点赞。红包金额由系统随机定下,并自动存入对方的微信钱包。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