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

辽宁省实验中学

全日制公立示范性普通高中
辽宁省实验中学,坐落在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南大街89号,是辽宁省教育厅直属的学校,是辽宁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前身为东北实验学校,创办于1949年5月4日,它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枫、车向忱、董纯才、郭明秋等亲手缔造的新中国第一所实验学校。第一任校长是著名教育家、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车向忱。1954年东北大区撤销,更名为辽宁省实验中学,直属于辽宁省教育厅。建校以来,始终发挥着基础教育龙头学校的作用,成为辽宁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享有广泛的社会声誉。从2018年开始,隶属于辽宁教育学院。[1]
    中文名:辽宁省实验中学 外文名: 别名: 创建时间:1949年 类别:中学 学生人数:2800 教师人数:246 所属地区:辽宁省

学校概述

辽宁省实验中学,位于沈阳市皇姑区昭陵附近,是辽宁省教育厅直属的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前身为东北实验学校,创办于1949年5月4日,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林枫、车向忱、董纯才、郭明秋亲手缔造的新中国第一所实验学校。第一任校长是著名教育家、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车向忱。建校以来,始终发挥着基础教育龙头学校的作用,成为辽宁省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享有广泛的社会声誉,被誉为“辽宁第一校”。学校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3千平方米。校内有教学大楼、逸夫图书楼、永志科技楼、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体育馆、大礼堂、外教留学生公寓、学生宿舍、塑胶运动场等设施。现有教学班52个、学生2800名、教职工246名,其中教师190名(特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97名、外籍教师5名、研究生50名、博士生3名)。校园布局合理,格调高雅,绿树成阴,繁花似锦,是一个充满文化科学底蕴和体现育人功能的著名学府。

办学特色

辽宁省实验中学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形成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坚持素质教育、坚持特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谐发展的理论,改革创新的精神”的治校方略,以及“四高、三特、两和、四美”的办学目标和“五改、四建、三高、一放”的管理目标。并不断发扬“团结、爱校、敬业、奉献”的实验精神,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学校发展迅速,成就辉煌。学校先后在德育、教学、科研、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科技活动、体育军训、艺术教育、档案管理等方面荣获国家级14项荣誉称号。学校多年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了许多品学兼优、特长突出、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高考升学率一直名列全省前茅,考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牌大学学生逐年上升;学生在生物学“奥赛”上连续三年夺得金银牌;在国内外科技创造发明大赛上频频获奖;每年出国留学的学生日益增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与国际交流工作显得越发重要。1998年学校成立了国际交流中心,开办了国际班,接纳了法国、加拿大、韩国等国留学生。1999年,我校与国际应用教育学会共同创办了辽宁省实验中学中外友好合作学校。中外友好合作学校经过六年的运作,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被省教育厅命名为AAA级学校。 2005年,为了进一步满足辽沈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经省教育厅批准,我们在于洪区环北经济开发区建立了辽宁省实验中学中外友好合作学校,即北校区(合作校),金秋9月正式开学。在“内联外通,开放办学,交流合作,共享效益”思想指引下,学校先后与东北师大附中、哈尔滨师大附中、上海向明中学、北京四中等近百所著名的中学建立校际协作关系;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所学校结为友好学校。这些都为学校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建校56年,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三万名优秀毕业生,其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政协常委,著名的科学家、学者、教授、高工、教师、作家和艺术家,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以及在海外留学的硕士、博士等等。 今日的辽宁省实验中学全体师生员工正以崭新的姿态,在校长王兆和的带领下,屹立于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潮头,昂首阔步,与时俱进,向着"全国著名、世界知名"的一流中华名校目标奋勇前进!

历史沿革

1949年,新中国历史的开元之年。

1949年5月4日,在解放全中国的炮声中,在迎接新中国的曙光中,东北实验学校诞生了!

“天欲晓,莫道君行早”。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东北实验学校便当仁不让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建设一个新政权的样板校,打造一方新教育的实验园

1954年,东北大区撤销,东北实验学校更名为辽宁省实验中学。然而,她——实验人的使命依旧。

岁月如梭,功业如歌。60年承前启后,一往无前,实验人与时俱进,向着实验性、示范性、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国际化、全国著名、世界知名的节节标高不断跨越,以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无限忠贞打造出“一所影响学生一生的学校”。

奠基实验,恩泽后人

她—东北实验学校,是一所由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家亲手缔造的学校,是一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涅槃而生的学校,是一所开启新中国国民教育之先河的学校,是一所肩负实验性、示范性历史使命的学校。她与生俱来就带着强烈的革命、民主与科学的价值取向。建校之初,她史无前例地制定了“爱国进步,敦品励学,尊师爱校,全面育人”的育人方针;时至今日,她继往开来地确立起“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办学宗旨。60年间,实验人秉持优良传统,建树良好校风,在奠基与发展之中,香熏校园,陶冶学子。

1948年11月,东北地区全境解放。时任中共中央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的林枫与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车向忱、副部长董纯才、东北妇联主任郭明秋等同志深谋远虑,共商大计。百业待兴,人才为重,旧式教育再也无法满足建设新国家的需要,必须创办“新型正规化”教育,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探索教育模式,培育建设人才!

1949年5月4日,东北实验学校宣告成立!

东北实验学校为东北教育部直属。东北人民政府任命:车向忱同志任校长,郭明秋同志任副校长;同时,委派董纯才同志指导学校工作。她是新中国的第一所实验学校,从建校那一天起,就确立了“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的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她努力肃清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影响,重思想教育,重劳动教育,重学业教育,重全面发展;她大张旗鼓地学习和引进苏联教育的理论、学制、课程、教材、教法及管理实验;她扎扎实实地开展综合技术教育,建立学校实习工厂和农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她奋勇承担起实验性、示范性的重任,为东北乃至全国教育树起一面高扬的旗帜。

第一任校长车向忱,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教育家,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被誉为“东北的甘地”。他坚定的政治信念、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地影响着后人。他走进学生中间,从自己传奇般的革命生涯中撷取帧帧片断,像慈祥的爷爷,给学生讲“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壮举,讲东北救国会南京请愿的豪情,讲冒死进山慰问抗联将士的甘苦,讲斗智斗勇创办“白区抗大”的波折……

一位实验学子在回忆中写道:“车老兼任校长,可不是徒有虚名,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校长。每周,他都多次来到学校办公,同其他校领导研究工作,解决问题;他深入教研组和课堂,听课,评课,研究教改;他走进学生宿舍、食堂、礼堂、操场,查问学生的生活情况。”

在车老的领导下,实验人继承老解放区教育的优良传统,将苏联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定地将德育放在育人的首位,坚定地将智育放在育人的核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育质量。车老与郭明秋副校长等校领导一道,提出了一个极富时代感和革命意义的响亮口号:“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习!”而后,车老亲自研墨执笔,为每个班级书写了悬于教室黑板之上的大字横额——“为祖国而学习!”

为祖国而学习——它是德育与智育的高度统一,它是教风与学风的有机结合。刚刚进入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它即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并载入当时的办学指导方针——“爱国进步,敦品励学,尊师爱校,全面育人”。

为祖国而学习——实验园定期举办报告会,请林枫、李富春讲长征故事,请高崇民、丁玲讲文学革命,请中国的保尔——吴运铎、下肢伤残的文化工作者王化南讲事业与理想……

为祖国而学习——听从祖国的召唤,实验园师生深入工厂、农村,参加工农业生产,开展文艺演出,进行社会调查,向劳动人民学习。

为祖国而学习——1951年,“邻朝烽火危东疆,投笔从戎别同窗”,全校学生踊跃报名,200多名学生应征入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为祖国而学习——1953年,响应国家号召,50余名学生留学苏联,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尔后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30多年后,一直关注实验园发展的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董纯才恳切地说:“实验中学好就好在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基础扎实。”

1962年至1973年,对于第二任校长张景义来说,是一段“云谲波诡”的难忘岁月,更是一段“烈火真金”的人生磨砺。10年间,为消除“教育革命”的消极影响,为摆脱教育“大跃进”的混乱局面,为抵制“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浩劫,张景义带领教师抓“双基”、抓教学方法改革、抓考试制度改革,与极“左”风潮默默抗争,尽显实验人独立不倚、矢志不移的优良传统。

1985年,第五任校长姬庆生来到北京,专程看望老校长郭明秋。郭明秋,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北平市委组织部长、中共晋西南区委妇委书记、中共中央妇委秘书长,建国后历任东北实验学校副校长、全国妇联东北工委主任、全国妇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主任、教育部顾问。与车老一样,郭老的革命情操对实验园的建设熏陶至深。一番恳谈后,郭老赠姬校长一首古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并嘱托:“我们的学校是具有优良传统的学校,我们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一定要坚持!”

60年里,实验园先后产生8任校长。8任校长继往开来,率领着实验人这支远征的舰队,承前启后,首尾相望,从容于波谷之间,傲立于潮头之上,而于茫茫间引导他们乘风破浪的点点航标,正是实验人引以为豪的优良传统——全面发展,为国育才。 

以德立教,与时俱进

验人以德为纲、以德立教。注重行为养成,是基于实践的德育;注重潜移默化,是持之以恒的德育;注重知情意行,是协调发展的德育;注重联系实际,是与时俱进的德育。进入21世纪,实验人坚持不懈地将德育活动规范化、科学化、系列化,并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德育432211工程”,把德育推上一个崭新的高度——“发扬优良传统,立足德育建设,培养政治方向明确、思想品德高尚、行为规范优秀、身体心理健康、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求真务实的创新型人才

实验园的德育,是不断传承、不断创新的德育。

上世纪60年代,是崇尚理想、激情澎湃的年代,但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不会在自然而然中生成,它来自于感知的陶冶与心灵的震荡——实验人深谙此理。1961年1月5日下午1点半,应实验人之邀,沈阳军区战士标兵雷锋来到了实验园,为全校1200名师生作主题为“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报告。据当时主持全面工作的副校长李人朴回忆:雷锋穿着一套洗得发白的黄军装,朴素,谦虚。报告结束,在学校一再挽留下,雷锋走进食堂与师生共进晚餐。临行前,雷锋交给学校一斤粮票和5角钱,李副校长不肯收,雷锋说:“这是纪律!”

雷锋的报告和风范感动了实验园师生,从此,“向雷锋同志学习”便成为实验园历久弥新的优良传统。

值得提及的是,实验人把雷锋近两个小时的报告全程录音,从而为后人留下了雷锋仅存的录音资料。1976年,这份录音资料被中央一新闻单位征调收藏,成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和精神财富。

1999年,在50周年校庆的那一天,一尊雷锋铜像耸立于实验园“雷锋广场”中央。每学期,都会有一队队学子来到雷锋铜像前,举行入团宣言、成人仪式和瞻仰缅怀等活动。“披一身雪花,留一行深深的足迹。亲切的微笑,庄严的军礼,那是我们永远的记忆。啊,实验的师生,多么的骄傲,雷锋来过我们学校……”在嘹亮的《雷锋来过我们学校》的歌声中,雷锋精神穿越时空,永驻校园。

学习雷锋——开展各种服务社会、参与社会、感知社会的学生“志愿者行动”,锤炼高尚的品德;学习雷锋——学军、学工、学农、学商,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体验人生的责任与追求;学习雷锋——走进高等学府,走进科研院所,走进文艺团体,走进国防机构,以丰富的见闻和时代的感受,滋养远大的理想;学习雷锋——实验人年年相继,代代相承,始终把“学习雷锋”作为德育的“切入口”和“生长点”,让传统的风帆鼓满时代的新风,让“钉子”精神和“奉献”精神陪伴学子们的一生。

德育,永远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顺应时代的变革,实验人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法制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等领域,从未停歇过创新的脚步。为了抵御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的政治化、运动化、成人化、公式化等流弊的浸染,几代实验人敢为人先,进行着坚持不懈的探索。进入21世纪,实验人紧扣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遵循激励性、民主性、教育性原则,突出“全员育人”与“全程育人”的要求,制定了“德育432211工程”——办好4所学校:新生军校,青年学生党校,创造发明学校,家长学校;加强3个建设:德育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科研建设;建立2个基地:校内德育基地和校外社会实践

基地;贯彻2个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高举1面旗帜:向雷锋同志学习;强化1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将实验园的德育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

朱锡杰,1991年上任的第六任校长。他大力倡导“治学必先修德,德不修则学不优”的教育观,坚决主张“先做人,后成才”的人才观,继承实验园“以德为纲,以德立教”的光荣传统,提出“培养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是教育工作的第一要义”的办学理念。

王兆和,1997年上任的第七任校长。他著文:“人格是品德与性情的合金。育人先育魂,健全和谐的人格是一个人的魂。塑造健全和谐的人格是育人的主要任务。”他和实验人一起共同规划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途径,创造性地提出了德育“432211工程”。

2009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发来贺信:“欣闻今年是辽宁省实验中学成立60周年,特向全校师生表示热烈祝贺!1986年7月,我任辽宁省省长时,参加了在你校召开的辽宁省德育教师座谈会。当时,我提出,希望你们带头把德育工作抓好,坚持全面发展。20多年来,你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教书育人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这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学校增添了光彩。”

德育,一个有着鲜明特色和完整体系的德育,如一面猎猎旌旗,高高飘扬在实验园的上空!

团结爱校,敬业奉献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实验人历来把一流教师队伍视为一流教育的根本保障。60年,长路漫漫,坎坷沉浮,却始终葆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始终葆有一个杰出的名师群体,这正是实验人百战不殆的“大智慧”与“大手笔”。2000年后,基于长期理论与实践的积淀,实验人以崭新的理念提出——“人才强校”。在2000年出台的《五年发展规划》中,实验人以言立训:“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学识渊博、业务精湛、身心健康、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个体有特色、群体有优势、富有事业心与责任感、深受学生欢迎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始终坚持的‘人才强校’发展战略!”

走进实验园300平方米的校史馆,如同走进了一段峥嵘而光辉的岁月。在这里,60载春秋被划分为7个历史时期,而在每个历史时期的板块中,都突出陈列着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与成就,而贯穿其中的基本理念正是实验人坚定不移的战略——人才强校!

1948年,正是实验园筹建之时。为高起点、高水平、全方位创办“新型正规化”教育,实验人通过三种渠道,一是从解放区学校征调,二是从旧学校遴选,三是从青年知识分子中选拔教师,由此缔造了朝气蓬勃、奋发图强的第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杨明书,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杨明书是生物课教师,他只身前往新宾、桓仁山区,一峰一壑地寻找,一锹一镐地挖掘,历时一个多月,采集到30多种、100多株树苗。当他把树苗运回校园时,同事们惊呆了:这个又黑又瘦,满身泥土的人,还是那个儒雅文弱的青年才俊吗?“理论就是要和实际结合起来,生物教学就是要和绿化校园结合起来!”在他的带动下,全校师生纷纷行动,仅一年里就栽种下1500多株植物,使半个世纪后的实验园依然掩映在幽香浮动的绿阴之中。杨明书一生严谨治学,坦荡为人,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被后人誉为“一代名师”。

20世纪50年代,国运将兴,民心激越,实验人乘风就势,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名师。他们团结爱校、敬业奉献、育人有方、技艺精湛,赢得了校内外、省内外乃至东北地区教育同仁的敬重。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人们根据他们在教学和学术领域中的独到之处,亲切地称呼他们为“杨生物(杨明书)”、“钱三角(钱永耀)”、“马代数(马学成)”、“赵语文(赵北柯)”和素有“武侠作家”之誉的语文教师王度庐。

杏坛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弄潮头。多年来,实验人坚守信念,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要义,狠抓教师六大素质的提升,即师德修养、思想观念、知识构成、能力结构、教育科研、教育技术,确保了“辽宁第一校”的品牌,越磨越利,越挫越坚

近10年来,实验园在人才培养机制的常态运行之外,结合深化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实施了多种校本培训工程。

1998年,启动以培养青年教师为主的“一三五八工程”;2002年,启动“名师工程”;2004年,启动“青蓝工程”;2005年,启动第二届“名师工程”……同时,实验人更适时穿插一些“微型”、“短线”的校本培训活动,如“教学百花奖大赛”、“说课比赛”、“优秀教师示范课评比”、“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擂台赛”等,为形成“团结,爱校,敬业,奉献”的优秀师德,为营造“严谨,务实,灵活,求精”的优良教风,为展现实验园特级教师、学科标兵教师、科研先进教师、“奥赛”优秀指导教师、硕博学位教师人才济济、群星璀璨的局面而开疆扩土、铺路架桥。

现任校长刘玉华上任后,即对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以人为本,首先要以教师为本;唯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培育一流的学生”,她对此笃信不疑。她开创性地制定了“关注教师生存状态,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为教师打造专业发展平台”的举措,每年为此筹措专项经费,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的全面支持。

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实验园的领导班子向来以“官兵一致”的革命传统自律,向来以“人民服务员”的特殊身份自勉,他们千方百计地优化教师工作条件,不遗余力地排除教师生活忧难。在今天的实验园里,身体疲劳了,可以去“茶歇室”品茗小憩,可以去“馨书苑”阅览休闲;头脑困乏了,可以去健身室按摩肌肤,可以去体育馆舒展筋骨;心理失衡了,可以在同事间沟通倾诉,可以去心理室一吐心曲……教师们早已把实验园看作温馨的家。在这个家的温馨中,他们的生活压力、职业倦怠得到最大限度的消除;他们的素质潜能、工作热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才,是这样锻造出来的!

今天的实验园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在175人的教师队伍中,有高级教师80人、特级教师13人、硕士学历教师58人、博士学历教师3人,其中,获得国家、省、市级认定的教育专家、拔尖人才、骨干教师、名校长和名教师接近三分之一!正是在这支队伍整体推进、一往无前的凯歌声中,实验园被誉为辽宁教育的旗帜、东北教育的品牌、全国教育的标兵!

秉持实验,积极改革

“坚持实验,积极改革”——这既是实验人始终不渝的优良传统,又是实验人坚定不移的治校方略。实验人坚信,没有实验就没有创新,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实验和改革,就不能担负“实验性,先行性,示范性”的历史使命!诚然,实验需要成本,改革伴随风险,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实验人义无反顾地在学制、办学体制、领导体制、管理体制、课程、德育、教学、培训、科研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引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冲锋陷阵!

纵观实验园的历史,是一部实验的历史、一部改革的历史。起初,实验人吸取苏联经验,引进凯洛夫教育理论,扬弃旧式教育,创办新型规范化、示范性实验学校,破旧立新,敢为人先,由此奠定了实验人时代先锋的地位。

60年间,随着自身的成长与教育的发展,实验人将探索的触觉伸向更高更远,伸入更加深刻、更加前沿的领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势不可当。值此之时,第五任校长姬庆生和他的实验人领潮流之先,已在教育“整体改革”的全新领域中深入探索。他们敏锐地预见到人才多元化需求的时代已经到来,为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学生的综合性素质,他们打破“禁区”,率先开始了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第一,以思想改革为先导,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第二,以“三个面向”为指针,正确处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第三,加强创新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第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验人大刀阔斧,“压缩必修课课时,开设劳动技术课,增加选修课课程,大力开展课外活动”,为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搭建平台,广开渠道。

师生关系是教学矛盾体中承当主导作用的一种关系。在素质教育起步阶段的1988年,怎样认识师生关系,怎样理解“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成为怎样看待素质教育的关键节点。还在人们为此争论不休时,实验人已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达成了认识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应当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然而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被教师的主导作用所决定;如果就教学过程这个矛盾体而言,教又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与发挥。”

实验人认为,就一定领域和意义来说,教育科研恰是教育实验与教育改革的前导,教育科研就是教育的“生产力”。因此,实验人坚持“科研兴校”的方针,立足校本研究,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极大地加速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并于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和求新的思维方式。

“八五”期间,实验人承担了“高中政治方向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等3项省级科研课题;“九五”时期,实验人承担了“教师能力标准的研究”等8项国家、部、省级科研课题;“十五”时期,实验人承担了“多种办学体制改革的研究”等6项国家、省级科研课题;“十一五”时期,实验人承担的“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方式的新探索”等7项国家、省级科研课题正在研究中。

上述所有结题课题均通过验收,并获国家和省级奖励。实验人科研意识的浓厚、科研能力的高深,由此可见一斑!目前,一项教师全员参与、学科全面覆盖的新型校本研究方式——“小课题研究”,正在实验园中方兴未艾、全面展开。

2000年后,实验人开启了“内联外通,开放办学,交流合作,共享效益”新思路,先后同国内近百所著名高中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与之取长补短,共谋发展。在“辽宁省重点二十校协作体”中,他们深入研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东北三省三校协作体”中,他们研讨教育现代化的学校内涵和实现条件;在“东北三省十二市科研协作体”中,他们探索区域教研和区域交流的新型学习模式;在“全国重点中学十九校联合体”中,他们商榷关注教育全球化,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尝试和收获。

2006年后,实验人瞄准教育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提出了“国际化战略”的命题。他们在《2007-2009三年发展规划》中提出:“进一步确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扩大国际交流覆盖领域,提高国际合作层次,提升国际影响力。”3年来,实验人立足辽宁,放眼世界,开拓性地实施了“加强和改进外语教学,加强国际友好往来,大力开展留学生教育,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加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培训基地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将“国际化战略”推向规范化操作、跨越式发展的轨道。

改革开放后的30年,是实验人思想更加活跃、改革更加深入的30年。其累累硕果、种种创新,为党和国家决策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桃李芳菲,砥柱华夏

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大门坐临沈阳市区南北交通干线之上。在现代人的眼里,虽几经修缮,它仍算不得气派,更与豪华甚远。然而,过往的人们依旧会放慢脚步,投来敬慕的目光。他们也许知道那雍容秀丽的校匾是出自郭沫若先生的亲笔,他们也许知道那透视墙里便是卧虎藏龙的“辽宁第一校”,但他们也许不知道,60年中,已有4万学子从这里出发,他们意气风发,走向长城内外;他们壮怀激烈,赶赴大江南北。他们是华夏的骄子,他们是祖国的骄傲。

“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太多的磨难反而使实验人越发执著:全面发展,为国育才,永远是实验园的唯一的主旋律!凭着这种信念,无论是30年前“突出政治”的误导,还是30年间“应试教育”的偏向,都不能动摇实验人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实验园值得骄傲、值得自豪。因为,无论是今天还是以往,她无愧于历史重托,无愧于祖国的召唤——她是英才的摇篮!

在校史馆,在题为“真情永驻母校,才干奉献社会”的“光荣墙”旁,在“科学巨擘”、“人民公仆”、“为人师表”、“文艺之星”、“企业英才”、“桃李芬芳”、“哲人风范”等20个陈列板块中,在近百位杰出学子的照片、简介和作品前,令人肃然起敬,感佩之至。这里,有首届全国劳动模范马恒昌;有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有世界射击冠军赵璧;有“军中百灵鸟”、歌唱家任丽蔚;有中共中央委员、部长刘忠德、朱育理;有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眼科医生何伟;有法学博士、中央电视台驻华盛顿记者申家宁;有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田溯宁;有国际欧亚科学院通讯院士赵新力;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马在田、王永志、张懿、李未、柴天佑……

王永志,1952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88年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1992年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被评为“2003年十大中华英才”,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作出了重大贡献。2005年,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他“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及解放军一级英模奖章。对母校充满眷恋的他著文说:“辽宁省实验中学是我事业的摇篮、成功的起点……”为表彰英才,激励后学,实验人将学校科技楼命名为“永志科技楼”。

心怀社稷,为国分忧——实验人以高度的国家意识肩负起广泛的社会责任——1950年,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招收工农干部和劳动模范入学,将其培养为新中国的建设骨干;1997年,创办“明佳高考补习学校”,为高中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复读平台;1998年,创办“国际交流中心”,在多个国家建立“友好学校”关系,为中外学生互访、留学提供支持;2005年,创办“辽宁省实验中学合作校”,运筹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

2004年,实验人创办“宏志班”,此后每年在全省招收家庭贫困、成绩优异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在实行完全免费教育的同时,为每生每月提供助学金和赞助金200元。辽宁省副省长鲁昕在致“宏志班”同学的信函中说:“省实验中学积极响应和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定,表现出了很强的全局观念和政治意识,为‘宏志班’在全省范围内的顺利开展作出了贡献和表率。”

实验人“国家利益至尊,人民利益至上”的博大胸怀和高风亮节,犹如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埋入莘莘学子的心田。

1999年初,实验园50年校庆之际,大连校友会发来贺词:“我们是‘实验’的骄子——‘实验’的精神,‘实验’的品格,‘实验’的传统,‘实验’的追求,永远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

2009年初,实验园60年校庆在即,北京校友会发来贺词:“朴素的作风,高洁的品格,善美的灵性,悲悯的情怀。这,便是母校遗传给我们的‘文化DNA’。它是实验学子的‘第二基因’,它深刻的熏陶与久远的影响使我们享受着离别母校的‘后实验’教育,它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征程。”

近年,高中的办学竞争已成百舸争流、竞相超越之势。记者问:“考生大多把贵校作为第一选择,请问你们的优势在哪里?”刘玉华校长回答:“首先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先进。我们一向主张,学校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要提供适合每个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既对高考升学负责,又对终身发展负责,还要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负责。其次是我们学生的成才率高。学生的升学率、特别是报考重点大学的升学率高,而且他们心理健康,后劲十足,大多成为学生干部或中坚力量。再次是我们已开辟出人才发展的多元路径——一是国内高考路径,二是特长生发展路径,三是国际升学路径。”

斯言善矣!多年以来,实验园坚持全面发展,深化素质教育,其硕果累累,不愧为人才培养的高标园、高产园。今天的实验人,正步步求索着教育的本真,虽然名牌大学升学率年年在省内独占鳌头,但他们已不屑对此夸夸其谈;虽然省市“高考状元”常常花落实验园,但他们已不再对此津津乐道。他们寄厚望于学子的,是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步入高校后的发展,是走向社会后的成功……唯其如此,实验人更乐于诉说各类特长生的出类拔萃,更乐于展示科技创新的显赫成绩,更乐于重温校女子篮球征战南北的所向披靡,更乐于言表全国生物奥赛六连冠的骄人战果,更乐于回味校健美操队勇夺全国冠军的辉煌一刻,更乐于谈论众多学子为英国、美国、加拿大等世界著名大学争相录取的殊荣。

走进今天的实验园,仿佛走进一座典雅古朴的文化园区,宁静而生机一片,热烈而肃穆庄严。在10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上,在6万平方米的建筑旁,松柏与花草相偎,甬路和雕塑相依,看松鼠草地跳跃,听喜鹊鸣叫枝头,而实验人精心打造的“八大中心”——教学中心、体育中心、科技中心、艺术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生活中心、信息中心、教工健身中心——雅致和谐,交错其间,恰与实验园厚重的历史和深邃的底蕴交互点缀,相映成辉。

在校史馆的展窗中,一个独立的单元悬挂着实验园学生培养目标——“培养志向高远、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特长突出、身心健康的,具有合作意识、进取精神、竞争能力、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求真务实的创新型人才”——这是一个高品质的培养目标,是一个彰显特色的培养目标,是一个令实验人60载不懈追求的培养目标,是一个令4万学子受益终身的培养目标。

历史是一座丰碑!60载风云际会,60载春华秋实。回望来路,那深深扎进泥土里的,是实验人一串串光辉的足迹:全国文明单位、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学生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丰碑永存!丰碑,是追随共和国崛起的脚步;丰碑,是缔造实验园光辉的里程;丰碑,是为人师者教书育人的耕耘;丰碑,是莘莘学子建功立业的汗水;丰碑,是一所影响学生一生的学校。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