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隶属厦门大学的二级学院单位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于1991年在化学系的基础上建立[1]。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厦门大学的二级教学单位,是厦门大学最早成立的系所之一,经过历代化学家的努力,厦大化学系已成为在国内名列前茅,在国际上知名的化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 中文名: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外文名:
  • 类别:
  • 主管部门:厦门大学
  • 所属地区:福建省厦门市
  • 现任校长:谢兆雄教授
  • 主要院系:化学系、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化学生物学系
  • 别名:厦大化院
  • 机构类别:二级学院
  • 本科专业:6个
  • 院歌:教师之歌《直到永远》、学生之歌《起航》

院徽

外圆圈内上方"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卢嘉锡先生亲笔题写的院名。下方是院名的英语全称。n

内圆圈中三颗星,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之三才,即天然中之精神、宇宙、人类三大原素。n

内圆圈中图案由"H"字母和大门构成。"H",既是化学、化工拼音首写字母,又代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第一个元素。门为大厦之门,既为厦门之表记,又指学府门户大开。n

内圆圈下方"1921"指学院学科之起始时间。n

院徽寓意

学院一脉相承厦门大学之精神。n

化学化工学子,追随先知前贤,进入化学世界,探索科学奥秘。n

和而不同,卓尔不群。n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宋毅tn院长、党委副书记:谢兆雄n党委副书记:李芬芬、刘俊杰n副院长:吕鑫、任斌、洪文晶t、陈晓兰

师资力量

目前,学院师资队伍总体呈现人才梯队健全,年龄结构合理,学缘分布优化,竞争活力明显的特点。学院在职专任教师174人,教职工总数333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澳大利亚工程院暨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80人,副教授7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4人。156位具有博士学历,其中45位在海外获博士学位。在职教师中,有“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1人为B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1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1人,先进能源技术领域节能与储能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1(海外)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4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7人,2人入选国际电化学会会士,3人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办学条件

学院现设化学系、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化学生物学系共3个系。

学院现有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平台;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化学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理论与计算化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纳米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电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关键材料工程实验室。

有福建省高校化石能源化学与化工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无机化学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电镀及表面处理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精细化工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厦门市分子纳米技术与分析科学重点实验室、厦门市合成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以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学类专业分委会、中国化学会《电化学》编辑部、中国空间学会生命起源与进化专业委员会、福建省化学会挂靠于学院。n

学院现有化学、能源化学、化学测量学与技术、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生物工程6个本科专业,拥有首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强基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n

学院拥有化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其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纳米材料化学、能源化学、工业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能源化工等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博士后流动站,2021年新增化学测量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2017年,化学学科成功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2019年,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化学生物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获得荣誉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努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全院在校生2701人,其中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为961人,1046人和694人,其中学历留学生25人(包括外籍硕士13人,外籍博士12人)。创建于1991年的化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首批建立的全国四个化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历次评估均获评“优秀”;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成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n

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在Science发表论文4篇,Nature发表论文2篇,在Science、Nature、Cell刊物及子刊共发表论文114篇,居全国高校化学学科前列。2020年学院到位科研经费再创新高,总到位经费27737万元,其中纵向到位经费25208万元,横向到位经费2529万元。学院连续11年到位科研经费逾亿元,连续7年到位科研经费逾两亿元。n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iChEM)”于2014年底成功通过国家“2011计划”认定,协同创新指数(Nature,2015)在所有国家级中心中排名前列。“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连续5次(25年)在国家科技部组织的评估中获评“优秀”。n

学院注重依托基础研究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应用研究。“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于2015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已完成多项重要技术产业转化。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于2017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大力促成“石墨烯工业与产业研究院”落户厦门大学;学院还积极参与建设“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学院作为主体参加“中国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建设,于2019年获得授牌,成为福建省首批创新实验室之一;2020年,学院深度参与共建的“厦门大学古雷石化研究院”挂牌成立。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