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

三伏

气象气候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三伏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全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三伏中的“伏”,有两层含义。第一,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第二,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入伏时间是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之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之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之始。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中伏的天数则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这取决于每年夏至节气后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日期的迟早。[1]
  • 中文名:三伏
  • 外文名:Dog Day
  • 概 念: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
  • 时 间: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 气候特点: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定义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三伏天是全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汉代学者刘熙在《释名》中记载:“三伏者,庚金伏于夏火之下。金畏火,故曰伏。”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也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伏”可称“长夏”,“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其中“伏”为“土”。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土、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每年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所谓“热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入伏”时间依据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推算,要从“庚日”开始算起。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二十四节气的“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高热”,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气潮湿,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这种天气出现在我国南方地区。

推算方法

民谚曰:“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古时我国一些地方古人采用“干支”计年、计月、计日、计时。所谓“干支”就是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使用天干和地支的两个字搭配,来表示年、月、日的序号。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但由于“夏至”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几乎每年都不一样,所以与“三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但“中伏”天数则不固定。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

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末伏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结束。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寅、庚辰……。因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中伏时间则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这取决于每年夏至节气后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日期的迟早。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如果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出现庚日,则中伏为10天,否则中伏为20天,于是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且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下一个三伏共计30天的年份是2031年。

天气特点

全年之中最热是“三伏天”,为何三伏天会这么热?主要是因为入伏后,夏季风逐渐抵达最北端,地表湿度变大,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三伏天期间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且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在其控制下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比热容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还影响人体汗液排出,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三伏天中的“伏”,可称长夏。按阳历计算,三伏天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即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酷热的时节。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伏”,乃藏阴气于炽热,其本身隐含对人们的提醒和警示。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故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之农谚。数伏天气,人们既要防暑,又要防汛

其它相关

作品

对于“三伏”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见于西汉作品《史记·秦本纪》:“秦德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以狗御蛊”。对于“初伏”,南朝刘宋裴骃在《史记集解》中解释说:“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至今乃有之。”唐朝文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解释得更为详尽、清楚:“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所谓三伏天指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其具体日期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法来推算,以我国 干支历24节气中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段。古人对三伏的来源和定义,可以简单地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干支法来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2005年。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多少有些出入,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要注意防暑降温。

养生

进入7月后,就到了所谓的“三伏天”。三伏中的“伏”,有两层含义。第一,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第二,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气温节节攀高,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暑热暑湿就成了我们防范的重点。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也是人的阳气和自然界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在这段时间里,皮肤、毛孔都处于开放状态,气血流通也会更加顺畅,有利于药物的循经络渗透、吸收和传导,很多在冬天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疾病都会随之减轻。如果这时顺势而为,温养阳气,驱散潜伏在体内的寒邪,就可以改善机体的抵抗力和抗病能力,疾病在冬天发作的次数和程度都可以大大减轻。《易传》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哉乾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内经》云:“无厌于日。”中医讲天人相应,晒太阳是流通气血、令阴阳相和的良方,具有调动人体抗病能力、改善人体代谢等多重功效。而三伏天的太阳光是扶阳排邪的最好时机。岭南炎热潮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则必然内阳中虚,通过三个伏天晒背及四肢,像艾灸一样的持续温煦感,阳气向外透散的过程可以顺便把体内的伏邪排出体外。饮食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朝代、各个地区风俗不尽相同。俗言道:“寒有三九,热有三伏。”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凉饮料避暑,另一方面又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三伏食俗文化。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三伏天”,是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关键时期。在南方部分地区,如上海,有“头伏馄饨二伏茶”的说法。杭州“头伏火腿二伏鸡”。北方民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就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北方“三伏天”的饮食习惯。

历年日期

2016年三伏

初伏:2016年7月17日 至 2016年7月26日 庚子日

中伏:2016年7月27日 至 2016年8月15日 庚戌日

末伏:2016年8月16日 至 2016年8月25日 庚午日

2017年三伏

初伏: 2017年7月12日 至 2017年7月21日 庚子日

中伏: 2017年7月22日 至 2017年8月10日 庚戌日

末伏: 2017年8月11日 至 2017年8月20日 庚午日

2018年三伏

初伏: 2018年7月17日 至 2018年7月26日 庚戌日

中伏: 2018年7月27日 至 2018年8月15日 庚申日

末伏: 2018年8月16日 至 2018年8月25日 庚辰日

2019年三伏

初伏:2019年7月12日——2019年7月21日 庚戌日

中伏:2019年7月22日——2019年8月10日 庚申日

末伏:2019年8月11日——2019年8月20日 庚辰日

2020年三伏

初伏: 2020年7月16日 庚申日 至 2020年7月25日 己巳日

中伏: 2020年7月26日 庚午日 至 2020年8月14日 己丑日

末伏: 2020年8月15日 庚寅日 至 2020年8月24日 己亥日

2021年三伏

初伏:2021年7月11日 至 2021年7月20日

中伏 : 2021年7月21日 至 2021年8月9日

末伏 : 2021年8月10日 至 2021年8月19日2022年三伏

初伏:2022年7月16日至7月25日

中伏:2022年7月26日至8月14日

末伏:2022年8月15日至8月24日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