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疑冢

曹操疑冢

三国时期曹操墓所
在漳河北岸曹魏古遗址——讲武城一带广阔的原野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古墓,大者封土高隆,巍峨壮观,小者封土略存,近乎平地。这些墓冢便是被称为魏齐遗迹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磁县北朝墓群。这些旷野中的荒冢,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风雨洗礼之后,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影响最广的便是“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说。
  • 中文名:曹操疑冢
  • 外文名:Cao cao yi burial
  • 地理位置:湖北省荆门市
  • 所处时代:三国
  • 占地面积:
  • 保护级别:
  • 开放时间:

基本内容

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这些土丘的发掘有了突破性进展。期间,经文物部门对部分土丘的发掘证实:分布在漳河北岸的这些土丘其实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北齐王公贵族聚族而葬的墓群。1988年,全国北朝史学术研讨会在磁县召开。1989年1月,被人们讹传为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荒冢区正式被命名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磁县北朝墓群。

经文物部门调查核实,占地500多平方公里的北朝墓群皇陵区实有土堆134个,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东魏皇陵元氏墓地,以孝靖帝元善见的“西陵”及其父元陵墓为基点,其范围在今岳城镇、时村营乡以东,讲武城镇以北的广阔区域内;第二类是北齐皇陵高氏墓地,以齐献武帝高欢的义平陵为中心,分布在今讲武城镇以北,滏阳河以南,东至开河,西到槐树一带;第三类为尧氏茔地及汉代墓葬,散乱分布于陵区内。

通过对部分墓葬的挽救性发掘,从冢内出土了大量陶俑器物,共出土文物6000多件。这些文物除可补充正史外,对研究北朝塑、绘画艺术、仪表服饰,以及民族的融合,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与影响都是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据史料记载,公元534年至577年,东魏、北齐先后建都于邺城。与邺城相临的磁县,就成为北朝两个王朝用以聚族而葬的风水宝地。出土的殉葬物以各类陶俑为主,其中有陶制禽兽、器皿、兵马俑、炉灶和铜器与金饰物等。这些殉葬品工艺精美,造型生动。尤为可贵的是已发掘的墓中,大多绘有彩色壁画,画面布局严谨,人物栩栩如生,服饰形态飘逸逼真。

历史记载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特别写道:“(曹操)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气绝而死,寿六十六岁。”在州府、县志中,也有类似记载。

另有民间传说云:汉朝末年,曹操与袁绍打仗,袁绍认为曹操粮尽草绝,乘胜追击。曹操逃至磁县一带,偶生一计,指令三军星夜将土收集城堆,用草席盖好,伪以军粮。袁绍远观粮堆遍地,以为中了曹操诡计,立即下令将士后退四十里,不战而撤,从此传说这些土堆是曹操的虚粮堆。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