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兴亚人

罗兴亚人

穆斯林族群

罗兴亚人(Rohingya people),又称阿拉干人,或译洛兴亚人、罗辛亚人或罗兴迦人,是缅甸若开邦阿拉干地区的一个穆斯林族群。他们自称是古代到孟加拉湾经商的阿拉伯人后代,早在公元7世纪就在缅甸居住。[1]截至2012年,约有80万罗兴亚人生活在缅甸。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籍贯: 毕业院校: 职业: 主要成就: 英文名:罗兴亚人 其他外文名:Rohingya people 其他名称:洛兴雅人、罗僧亚人、罗兴伽人 分布地区:缅甸若开邦北部 信仰:伊斯兰教

介绍

他们自称是古代到孟加拉湾经商的阿拉伯人后代,早在公元7世纪就已在缅甸居住。亦有缅甸民族主义者声称,罗兴亚人主要是19世纪英国控制缅甸之后,作为英国殖民当局“以夷制夷”的帮凶移居到缅甸的南亚人与当地部分土著融合后形成的混血民族,此后又融入了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后逃入缅甸的孟加拉国难民。

罗兴亚人信奉伊斯兰教,说孟加拉语的一种方言,从外观以至文化上与孟加拉人相差不大。因为试图分裂与反叛等多种复杂的原因,罗兴亚人与缅甸占多数的佛教徒之间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张,即便是同样信奉伊斯兰教的一些缅甸邻国(如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也经常不愿收留罗兴亚难民。

历史由来

一般认为,罗兴亚人是阿拉伯穆斯林、阿富汗人、摩尔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印度人和孟加拉人等的直接后裔,在英国殖民东南亚时,从当时的东印度被殖民者征用到缅甸做工,他们大都从海上来到若开。

若开族和罗兴亚族的矛盾并非一朝一夕酿成的,双方恩怨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时代。孟加拉国当时在英属印度统治之下,大多信奉伊斯兰教的罗兴亚族从西向东大量移民到同样是英属殖民地的缅甸。罗兴亚族一般都是农民或渔民,他们和当地信仰佛教的若开族时常发生矛盾。二战中,罗兴亚族站在英国一边,而若开族则和缅族一起发起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双方之间的争斗埋下仇恨的种子。

罗兴亚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文字不成熟,没有字母表,并且一度失传。部分罗兴亚知识分子试图发明新的字母表来复活其语言,但终因内部分歧严重,这一尝试没有取得成功。

罗兴亚人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多数没有公民资格,在缅甸的罗兴亚人无法接受高等教育,而传统的宗教学校无法满足该民族的教育需求。

罗兴亚人以务农为主,小部分人从事渔业和商贸,个别人是工匠、铁匠和木匠。其中商贸活动以经营医药和大米为主。

罗兴亚人在缅甸若开邦的具体的数量一直是众说纷纭。罗兴亚民族组织认为在缅甸1948年独立之前罗兴亚人就有150万,当时他们要求与英国单独谈判成立伊斯兰教地方自治政府,所以被独立后的缅甸政府认定其为分裂缅甸,改变缅甸佛教社会特性的分离主义;罗兴亚人分别居住在孟加拉国(约100万)、巴基斯坦(约35万)、沙特阿拉伯(约40万)和阿联酋、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约10万)。但这个数字有一定的水分,研究缅甸民族问题的著名学者马丁·史密斯认为在缅甸居住的罗兴亚人大约在40万左右。

在1948—1962年期间,吴努政府曾给予罗兴亚人一定的政治地位,缅甸议会中有罗兴亚人的代表,也有罗兴亚人在政府任职。但是由于伊斯兰分离主义在罗兴亚人之间的兴起,从1962年执政至今的缅甸政府认定罗兴亚人为外来人,非缅甸土著民族。此外,由于1950年代的称东巴基斯坦远不如缅甸若开地区繁荣,双方的生活水平差距比较大,因此许多孟加拉穆斯林非法越境,与若开人经常发生冲突。

这种情况以当时的马由国界行政区,缅甸若开邦与孟加拉国相邻的一个地区,1961年设立特别行政区)最为严重。这些外来的穆斯林自1960年以来就参加“穆渣希德”暴乱行动,要求把这个地区并入东巴基斯坦,部分罗兴亚人也参与其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缅甸政府就不再录用罗兴亚人为政府职员和军人。依据1982年,奈温政府颁布了新的《缅甸公民法》,罗兴亚人无资格成为缅甸公民,成了非法滞留在孟缅边境处若开邦的孟加拉裔人。

为了应对罗兴亚人的伊斯兰分离主义对缅甸国家主权完整造成的损害,长期以来,缅甸政府对罗兴亚人在土地的分配使用、经商、清真寺的修缮和新建、出国朝觐以及自由迁移等方面设置了诸多的限制,由于当地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再加上孟缅边境地区的管理空白,滞留在缅甸的罗兴亚人一直不断外迁。据估计,在过去的60多年间,至少有数十万罗兴亚人移居其他国家。

难民问题

早在缅甸独立前,居住在若开邦北部的罗兴亚人就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占地自管。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缅甸政府对罗兴亚反政府武装进行了多次围剿,同时政治上进行安抚,终于遏制了罗兴亚人的反叛。但好景不长,1962年3月通过政变上台的奈温政府实行的大规模国有化运动以及取消马由边境特别行政区和罗兴亚语广播的政策,激化了罗兴亚人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对立情绪,罗兴亚人又一次组织了武装叛乱。

由于罗兴亚人反政府武装1974年加入了全国性的少数民族反政府统一战线—民族民主团结阵线(NDUF),加之缅甸共产党在若开邦的活动日益频繁,奈温政府于1978年初开始在缅孟边境的布帝洞和孟都开展了一场名为“龙王计划”的移民调查行动,打击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和缅共的活动,以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控制。

这一行动造成大约20万人越过孟缅边境进入孟加拉,其中有18万左右是罗兴亚人,其余2万是偷渡进入缅甸的孟加拉人。奈温政府驱赶罗兴亚人的行为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仅孟加拉国猛烈抨击缅甸政府,石油输出国组织中的穆斯林国家声称要支持缅甸的穆斯林开展圣战。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缅甸政府被迫妥协,同意接收孟加拉政府遣返的罗兴亚难民。到1979年底,缅甸共接收遣返的难民18.8万人,基本解决了这一次的孟缅穆斯林难民问题。

1989年底,缅甸政府在罗兴亚聚居区建立佛教徒定居点,导致部分罗兴亚人外逃。1990年,在驱赶因遭水灾而进入缅甸若开帮的孟加拉难民以及追剿罗兴亚人反政府游击队过程中,缅孟两国边防军发生了冲突,两国迅速在边境地区屯兵数万人,大规模武装冲突一触即发。缅甸的军事行动和驱赶罗兴亚人的行为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46个国家同时呼吁缅甸政府停止迫害穆斯林,沙特不仅提供援助帮助安置罗兴亚难民,并声称要制裁缅甸。

与此同时,美国、部分东盟国家以及联合国、大赦国际也纷纷介入。1992年4月28日,缅甸与孟加拉国签署了有关协议,缅甸同意在“安全而又自愿的基础上遣返逃往孟加拉国的22.3万穆斯林难民”。但遣返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到1994年2月才遣返了52689人。据估计,目前仍有20万人罗兴亚人在孟加拉打黒工,另有2.8万人滞留在难民营。

协助偷渡

罗兴亚人穆斯林帮助东突背景的维吾尔族偷渡。泰国警察于2014年3月12日在南部索库拉县的橡胶园内发现并逮捕了213名国籍不明的偷渡者。偷渡者声称自己是土耳其人,但泰国方面则认为他们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人。根据警方报道,偷渡者还包括90名孩子。警察去年曾发现一伙非法偷渡团伙在缅甸罗兴亚人的秘密据点附近出现,这次又发现事先逃走的监视人员,据此推断这次也与偷渡团伙有关联。

定居云南

网络上有文章声称有2万名罗兴亚人难民在云南受到庇护:虽然罗兴亚人穆斯林帮助过有东突背景的维吾尔族穆斯林偷渡,但是却在云南找到了真正的家。缅甸的穆斯林主要是孟加拉人和印度人后裔,被认为是居住在缅甸的外来非法居民,因此一直受到排斥。但是在中国却得到充分的保护。

瑞丽是云南省的一个小镇,距离中缅边界三公里,有2万多缅甸侨民,多数是缅甸穆斯林,从事边境贸易。缅甸人在瑞丽享有居住、经商和信仰自由,受到中国政府保护,瑞丽还建造了一座缅甸穆斯林的大清真寺。他们对记者表示,在中国安全得多,是真正的家。在这些难民保护的区域,很少见到汉字。

但是,这条消息的真实性存疑,因为到目前为止网络上只有这么一篇文章在到处转载,没有更多的消息作为佐证,也有身处瑞丽的人否认存在此事,而且2万人这个数字过于夸张,若开邦地处缅甸最南端,与中国边境并不接壤,长期以来罗兴亚人外逃一般都是从陆上西逃孟加拉国或者从海上难逃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从陆上北逃至中国需要穿越整个缅甸,人数不可能太多,无论如何2万人这个数字也太大了。

若开人冲突

2012年5月28日,一名若开族妇女遭抢劫、强暴和杀害,当地若开族居民认定凶手是罗兴亚人。6月4日,大约300名若开族人误以为凶手藏身一辆从丹兑开往仰光的长途客车,把10名罗兴亚族乘客强行拉下车,活活打死,大客车遭焚毁。

一些罗兴亚人8日袭击若开族居民,焚烧房屋,若开族人随后实施反报复。孟都、布帝洞两地当天开始实行宵禁,但没能控制局势。官方统计,骚乱致使8人死亡,23人受伤,508间房屋遭焚毁,1座清真寺和19家商店遭破坏。据官方统计,那次骚乱导致100多人伤亡,2230多间房屋被烧,14座宗教建筑被毁,6万多当地居民无家可归。

2012年10月若开邦再次发生骚乱,据缅甸国家电台26日晚说,若开邦在过去几天里发生的骚乱导致67人死亡,95人受伤,2818间房屋被烧,18个宗教建筑被破坏。

2016年12月4日,纳吉布与一些穆斯林官员共同出席在吉隆坡举行的游行集会,声援缅甸的罗兴亚人。12月7日,召见马来西亚驻缅大使,表达了缅方对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在集会中声援罗兴亚人一事感到失望及难过。缅甸政府对马方使用“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的言论表示不满。

分离运动

共同居住在若开地区的若开族佛教徒与信仰伊斯兰教的罗兴亚人从18世纪初就开始了争斗,若开族人认为罗兴亚人是伊斯兰教扩张的急先锋。二战结束以后,居住在若开邦北部布帝洞、貌都地区的罗兴亚人就要求把他们的聚居区单独划分穆斯林领地,要求取得土著民族的地位,并组建了由尕辛率领的武装部队,统治了若开北部。

1951年3月,缅甸国防军对罗兴亚武装发起了进攻,1952年11月占领了罗兴亚武装总部,恢复了对若开北部的管辖,而罗兴亚武装余部被迫退往孟加拉地区(当时称东巴基斯坦)。但国防军一撤退,罗兴亚武装又卷土重来。1954年11月,国防军在布帝洞、貌都地区发动了“冒洞战役”,罗兴亚武装损失惨重,其领导人尕辛和他的200名残余人员再次跑到东巴躲藏起来。从1955年到1958年,罗兴亚人的分离活动陷入低谷,但成立了一些合法政治组织。

其中罗兴亚学生协会(RSA)成立于1955年,联合罗兴亚组织(URO)组建于1956年。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缅甸的罗兴亚人还积极参与国际斗争,关注其他国家的穆斯林兄弟。1956年,当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时,罗兴亚穆斯林上街游行表示对埃及的支持,反对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发动的针对埃及的战争。1967年,1000多名罗兴亚人志愿者除了通过在卡拉奇的阿拉伯大使馆转交了他们募集到的捐赠之外,还要求允许他们到巴勒斯坦参与战斗。

从缅甸独立至今,罗兴亚人的反政府武装斗争在总体而言是比较分散的,而且集中在若开邦,更没有联合缅甸其他的穆斯林群体。尤其是生活在若开邦之外的大中城市的穆斯林对罗兴亚人的反政府武装斗争并不同情,相反认为罗兴亚人的反政府武装斗争是导致缅甸政府长期压迫穆斯林的根源。

现在看来,罗兴亚人反对现政府的目标看来不会改变,但策略可能会改变,尽量与恐怖主义划清界限,不过其武装斗争的前景并不看好。“9·11”事件之后,缅甸政府又以罗兴亚人与基地组织早已有瓜葛为由加大了围剿力度。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