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辨證

六經辨證

漢代張仲景着《傷寒論》
漢代張仲景著《傷寒論》,将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的各種證候群,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其病變部位,寒熱趨向,邪正盛衰,而區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經。幾千年以來,它有效地指導着中醫學的辨證施治。[1]
    中文名:六經辨證 外文名: 别名: 年代:漢代 作者:張仲景 記載:《傷寒論》

太陽病證治

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概括:凡出現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脈浮等脈證,就叫太陽病。太陽病分為經證和腑證二類。經證為邪在肌表的病變;腑證是太陽經邪不解而内傳于膀胱所引起的病變。

病理機制

1、太陽經證:分為三型

(1)其人營衛不和,衛失固外開阖之權,肌表疏洩者為中風(即傷風,不是腦溢血)。

(2)其人衛陽被遏,營衛郁滞不通,肌表緻密者為傷寒。

(3)其人外受溫邪,津傷内熱者為溫病。

中風: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表虛證)。

傷寒:發熱,無汗,惡寒,脈緊,體痛(表實證)。

溫病:發熱,口渴,不惡寒(裡熱證)。

中風、傷寒、溫病,均屬表證,所以均有“發熱,頭痛,脈浮”,但其鑒别點是:

中風:脈浮緩,有汗,舌苔薄白。

傷寒:脈浮緊,無汗而喘,舌苔薄白。

溫病:脈浮數,發熱,口微渴,微惡寒,舌尖舌質紅绛。

2.太陽腑證:分為二型

(1)邪氣内入膀胱,影響膀胱氣化功能失調,以緻氣結水停,小便不利,為蓄水證。

(2)熱結下焦,瘀血不行,以緻鞭滿如狂,小便自利為蓄血證。

蓄水證:發熱惡風,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則吐,脈浮數。

蓄血證:小腹急結或鞭滿,如狂發狂。小便自利,身體發黃,脈沉結。

鑒别點:蓄水是邪入膀胱氣分,故隻有小便不利而無神志症狀。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隻有神志症狀而無小便不利。

陽明病證治

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陽明病外證雲何鳚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馀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發熱谵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陽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概括:凡出現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脈大等證,就叫陽明病。陽明病分經證和腑證二類;陽明經證是邪在胃中的病變;陽明腑證是邪在大腸的病變。

病理機制

1.陽明經證:外邪入裡化熱,熱與燥相合于胃中,以緻消爍津液,出現身熱、汗出、口渴引飲、脈洪大等。

2.陽明腑證:外邪人裡化熱,與大腸的燥熱相合,以緻津液被耗,燥結成實,阻滞于中,即産生潮熱、谵語、便秘、腹滿而痛、脈沉實等證。

少陽病證治

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鞭滿,幹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

概括:凡出現口苦、咽幹、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細等脈證,就叫少陽病。少陽證是邪在肝膽的病變。

病理機制

外邪侵犯肝膽,肝膽之氣火上逆而亢,以緻出現口苦、咽幹、目眩。邪在膽而逆(影響)在胃,故有喜嘔不欲食等消化功能失常。氣機不爽即發生胸脅苦滿。邪正相争,正氣虛弱不能抗邪外出則往來寒熱。

太陰病證治

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鞭。”

概括:臨床上凡是出現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脈緩弱等證,就叫太陰病。是脾虛濕盛,病在脾經病變。

病理機制

寒濕内阻,損及脾陽,或寒邪直犯脾經,損及脾胃都會影響水谷的消化和排洩,寒濕邪阻運化,故時腹自痛。寒濕犯胃故嘔吐。胃氣呆滞故食不下。寒濕不化,脾氣不升,故見自利。

厥陰病證治

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時安者,此為藏厥。”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發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複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病理機制

病至厥陰,則肝木失調,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為熱,心火不能下達為寒,所以有上熱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陽勝陰衰則熱多寒少;陰勝陽衰則寒多熱少,所以有厥逆勝複。病邪内陷,氣血紊亂,陰陽不能順接,所以有各種厥逆證。肝胃氣逆或濕熱下注或實熱壅結或脾胃虛寒,所以有吐利。

少陰病證治

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病理機制

陰氣不足,故脈微。陰血不足,故脈細。虛弱萎靡故但欲寐。心腎水火不濟,病邪從水化寒,陰寒内盛,故出現一派寒化症狀。若病邪從火化熱傷陰而陰虛陽亢,則出現一派熱化症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