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頭

鋤頭

漢語詞語
鋤頭,在河南一帶又被稱為“铩虎鏟”,是一種我國傳統的長柄農具,其刀身平薄而橫裝,收獲、挖穴、作壟、耕墾、蓋土、築除草、碎土、中耕、培土作業皆可使用,屬于萬用農具,是農人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使用時以兩手握柄,做回轉沖擊運動。其構造、形狀、重量等,依地方依土質而異。[1]
    中文名:鋤頭 外文名: 拼音: 近義詞: 反義詞: 英文名:hoe 别名:铩虎鏟 所屬分類:整地機具 使用場合:水田,旱田 常見材質:鐵材、木材 作用:耕種、除草、松土 使用壽命:約5年 除草效率:約0.05 ha/日 墾耕效率:約0.02ha/日~0.03ha/日

構造

鋤頭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鋤刃”,就是用來松土、除草的地方。鋤刃形狀是扁扁長長的,就像菜刀一樣。也有些比較特别的,像是長方型、狹長型、梯型等等。

“柄”是第二部分,是一根圓形木棍,常用硬木制成,用來裝在鋤刃的後面一個孔内來支撐鋤刃,長短從八十厘米到一百六十厘米不等,但長的會比較方便,因為這樣農人就不必把腰彎得特别低。鋤頭箍(eye)的構造為D形。角度可以調整。

鋤頭利用杠杆原理省力,但工作效程較低。

類别總彙

鋤頭分為闆鋤、薅鋤、條鋤三種。

闆鋤

寬20cm至30cm左右,高比寬略長。主要用于大面積的淺度挖掘。

比如土地的松土翻種。

薅鋤

刀身寬大而鋒利,有的略有弧度,呈月牙形。有的沒有弧度,刃口平直。其高度小于寬度。較闆鋤略輕、略薄,有鐵柄,用于與長木柄的銜接。主要用于地表的鏟掘工作。比如鏟除地面的雜草,收攏地面散亂的谷物或沙土等。

條鋤

條鋤刀身窄小,用于小面積的深度挖掘,常用于土質堅固的地方,也常用來挖掘埋藏在土壤裡的塊莖植物木薯、馬鈴薯、甘薯、山藥、芋頭、菊芋半夏、甘露子(草石蠶)……等。

工作原理

專門用來挖掘或者刨地,運用的是杠杆省力原理的工田勞作工具。

主要用途

鋤頭可以除草、翻土,不管要種哪一種農作物,都一定要先用鋤頭來松土、翻土,才能種植農作物,所以鋤頭對農人來講是很重要的,沒有鋤頭能翻土,就等于是不能種植農作物。鋤頭也可以除草,像是小草每個季節都會生長,每過一個季節就要除草整理一次,尤其是春季,小草會長得特别旺,所以要清理比較多,總之,鋤頭是對農人最重要的工具。

新石器時代

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發明了用石頭做的鋤頭,用來從事種植農作物的,到了漢朝以後,因為用石頭做的石鋤頭,比較不耐用,所以漢人就把石做的石鋤頭,改成用鐵的鐵鋤頭,耐用度就大幅度的上升了。

鋤頭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鋤刃”,就是用來松土、除草的地方,鋤刃形狀是扁扁長長的,就像菜刀一樣,就是四邊形的菜刀形狀,這是最正常的鋤頭,也有些比較特别的,像是長方型、狹長型、梯型等等……,而“柄”是第二部分,柄是一跟木棍,非常的硬,是用硬木制成的圓形木棍。柄是用來裝在鋤刃的後面一個孔來支撐這個鋤刃的,柄的長短有從八十厘米到一百六十厘米的,又長有有短,但長的會比較方便,因為這樣農人就不必彎腰的很下面那麼辛苦了。

衍生文化

有關鋤頭的詩

四時田園雜興(其一)

【年代】南宋

【作者】範成大

【内容】

晝出耘③田夜績麻④,

村莊兒女各當家⑤。

童孫⑥未解⑦供⑧耕織,

也傍⑨桑陰⑩學種瓜。

白天鋤草夜間搓撚細麻,

農家男女沒有片刻閑暇。

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織布,

也靠在桑陰下學着種瓜。

[注釋]

1.雜興:随興寫來,沒有固定題材的詩篇。

2.耘田:在田間鋤草。

3.績麻:把麻搓成線。

4.各當家:各人都擔任一定的工作。

5.未解:不懂;不知道。

6.供:從事,參加。

7.傍:靠近。

8.桑陰:桑樹的樹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