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寡欲

清心寡欲

漢語成語
清心寡欲(拼音:qīng xīn guǎ yù)是一則來源于曆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範晔《後漢書·任隗傳》。“清心寡欲”指清除雜念,保持心地甯靜或保持心地清淨,少生欲念;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含褒義。[1]
    中文名:清心寡欲 拼音:qīng xīn guǎ yù 出處:《後漢書·任隗傳》 釋義:指保持心地清淨,減少欲念 用法:作謂語、賓語 近義詞:少私寡欲、 清心少欲 反義詞:欲壑難填、人心不足蛇吞象

成語出處

隗字仲和,少好黃老,清靜寡欲。(南朝·宋·範晔《後漢書·任隗傳》)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清心寡欲”。

成語故事

任隗,字仲和,是東漢名臣,任隗從小就喜歡研究黃、老之術,他天性清心寡欲,不看重物質财富,常常用自己的俸祿來周濟同族的貧苦人家,并收養、撫恤那些鳏寡孤獨之人。漢顯宗聽說了這件事後,非常感動,就請他入朝為官,并讓他先後擔任羽林左監、虎贲中郎将、長水校尉等職。後來,漢肅宗即位後,也非常敬重他的為人,經常贊揚他的德行,并将他封為光祿勳。

任隗不僅常做好事,還非常注重道德修養,他不求名譽,以穩重正直、敢于直言上谏而聞名于世。漢和帝即位後,大将軍窦憲倚仗着有窦太後做靠山,專權朝政,作威作福,當時的朝廷上的大臣們對窦憲都非常懼怕。後來,在匈奴沒有侵犯邊境的情況下,窦憲卻勞師遠征,攻打匈奴,導緻國庫空虛,朝廷的高官都不敢反對,而唯獨時任司空的任隗和司徒袁安兩人嚴守正道,堅定不移,甚至脫去官帽在朝堂力争,先後上書十餘次。衆大臣都為他們感到危險和恐懼,但二人卻神情鎮定,舉止如常。可見任隗不僅道德修養極高,且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也能堅持自已的立場,毫不動搖。

成語寓意

清心寡欲,能夠克制自己内在的貪欲,是一種人生修養,也是修身有術之人努力達到的思想道德境界。欲望是心中的無底之壑,永遠也不可能填滿,因此欲望越多,煩惱越多;而唯有清心寡欲,才能使人們遠離煩惱困擾,保持長久的快樂。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清心寡欲”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指清除雜念,保持心地甯靜或保持心地清淨,少生欲念,含褒義。

運用示例

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三折:“劉均佐,我奉師父法旨,等你清心寡欲,受戒持齋,不許凡心動。”

明`施耐庵《水浒傳》第六十一回《吳用智賺玉麒麟張順夜鬧金沙渡》:“你且隻在家裡收拾别室,清心寡欲,高居靜坐,自然無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四回:"伏願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

明·李東陽《春雨堂稿序》:“先生之儉德雅操,清心寡欲,名滿天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