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搏

脈搏

動脈搏動
脈搏(英語:Pulse)為體表可觸摸到的動脈搏動。當心髒收縮時,由于輸出血液沖擊引起的動脈跳動。随着心髒節律性的收縮和舒張,動脈管壁相應的出現擴張和回縮,在表淺動脈上可觸到搏動,簡稱為脈搏 。
    中文名:脈搏 外文名:Pulse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拼 音:Mai Bo 意 思:體表可觸摸到的動脈搏動 原 因:大量血液進入動脈使管徑擴張

正常範圍

正常人的脈搏和心跳是一緻的。正常成人為60到100次/分,常為每分鐘70到80次,平均約72次/分。老年人較慢,為55到60次/分。正常人脈率規則,不會出現脈搏間隔時間長短不一的現象。正常人脈搏強弱均等,不會出現強弱交替的現象。 脈搏的頻率受年齡和性别的影響,嬰兒每分鐘120到140次,幼兒每分鐘90到100次,學齡期兒童每分鐘80到90次。另外,運動和情緒激動時可使脈搏增快,而休息,睡眠則使脈搏減慢。成人脈率每分鐘超過100次,稱為心動過速,每分鐘低于60次,稱為心動過緩。

形成和傳播

脈搏的形成有賴于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心髒的舒縮,二是動脈管壁的擴張性和彈性。因心髒有縮有舒,動脈内壓才有升有降;又因動脈管壁具有豐富的彈性纖維,動脈内壓的升降,才能以脈搏波的形式從主動脈開始,沿着管壁而迅速傳播到各分支動脈,直到微動脈末梢。脈搏波的傳播速度與血流速度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生理現象,當心室收縮射血到主動脈時,長長的血柱以每秒0.2到0.5米的速度沿着動脈系統各分枝流動,流動速度以主動脈最快,到微動脈毛細血管網流速最慢,可以減速到停滞狀态,而脈搏波的傳播速度則因各段動脈的管壁彈性不同而異。主動脈管壁的彈性纖維最豐富,因而其擴張性和彈性最大,脈搏波的傳播速度最慢,一般為3至5米每秒。中等大的動脈如桡動脈和股動脈,其管壁的彈性纖維較少,擴張性和彈性較小,脈搏波傳播速度較快,約為7至10米每秒。小動脈彈性更小,傳播速度顯著加快,約為15至35米每秒。動脈硬化時,脈搏波的傳播就更快。

波形及其意義

人體的脈搏波可用特制的脈搏描記器記錄下來。脈搏波是人體心髒有節律的收縮射血,血液流經彈性血管所産生的波動。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生理狀态下的脈搏波波形是不同的,因此脈搏波的特征點識别對于分析人體的生理狀況,預防診斷心血管疾病是非常有幫助的。每個脈搏波描記曲線都由升支A和降支K構成。升支反映心室快速射血内動脈的被動擴張,降支反映射血後期的回縮。随後心室舒張,心室内壓低于主動脈血壓,于是動脈血倒流,導緻主動脈瓣關閉,在曲線上形成降支切迹N,也叫降中峽或重波谷;由于主動脈瓣的關閉遂使倒流的血液繼續向前流去,并在切迹之後又出現上升的小波,稱降中波或重脈波。支的形狀與外周阻力的大小有關;如阻力大則降支坡度較緩,其切迹的位置較高;反之,切迹的位置低。而且,脈搏波的傳播特性等是與心血管系統中力學參數變化密切相關的。在動脈血管彎曲、分叉和狹窄部位最容易引起動脈粥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

波形的形狀

脈搏波的形狀,因循環系統的情況改變而不同。如主動脈瓣是否健全,心搏節律是否正常,動脈管的彈性如何等,都可根據脈搏波形的變化進行診斷。

靜脈脈搏

靜脈脈搏的形成與動脈脈搏不同,它不是由于心室舒縮和動脈管的彈性,而是由心動周期中心房内壓的改變和大型靜脈鄰近的動脈搏動的影響形成的。其中心房内壓的改變是靜脈脈搏形成的主要因素。a波由心房收縮房内壓上升形成,c波由心室收縮房室瓣關閉反彈導緻心房内壓上升形成,如在頸靜脈記錄,并行的頸動脈搏動也有助于它的形成。v波由腔靜脈血回流導緻的心房内壓上升形成。靜脈脈搏不易辨認,可同時記錄動脈脈搏。與後者升支相應即為c波,從而可定a和v波。在心電圖發明前,靜脈脈搏有重要心功能診斷價值。

異常脈搏

洪脈:當心輸出量增加,動脈充盈度和脈壓較大時,脈搏大有力,稱洪脈,見于高熱病人。

絲脈:當心輸出量減少,動脈充盈度降低, 脈搏細弱無力,扪之如細絲、稱絲脈。見于大出血、休克病人。

交替脈:節律正常而一強一弱交替改變的脈搏。這是由于心肌受損,心室收縮強弱交替所引起,見于高血壓性心髒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心肌炎等病人。

奇脈:吸氣時脈搏顯著減弱、甚至呈消失現象,稱奇脈。奇脈是心包填塞的重要體征之一,主要是由于左心室搏出量減少之故。心包填塞時,吸氣時胸腔負壓增大使肺循環血容量增加,但因心髒舒張受限,體循環向右心室的回流量不能相應增加,使肺循環流入左心的血量減少,左心室搏出量則減少。見于心包積液和縮窄性心包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