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之别

雅俗之别

漢語成語
雅俗之别,即重雅輕俗,嚴雅俗之辯,在古代中國,有着悠久的曆史。大俗即大雅,大雅即大俗,視其情境而定,因而雅俗之别并無明确的界限。雅俗從來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标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身份,甚至不同的人物,都會有不同的雅俗觀。雅俗是一組反義詞。
  • 中文名:中文名
  • 出自: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說“屏”》
  • 同義詞:雅俗之分
  • 屬性:觀念

簡介

解釋:高雅和低俗的區别。雅俗:1.文雅和粗俗。 2.雅人和俗人。 3.指雅正的風氣。

出自: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說“屏”》。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屏等,因而在藝術上有雅俗之别,同時也顯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經濟與文化水平。

同義詞:雅俗之分

區别

本源區别

從本源上講,雅俗間的區别,跟先秦的“君子”“小人”之别關系甚為密切。君子與小人,是就人的品性進行劃分,而雅俗的區别則注重點在人的情趣上。孔子罵人,就徑呼之為“小人”,還有“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名言。最古老的君子的含義,主要指受過教育且有良好品德的人,而一般百姓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因而也跟那些無德之人被并稱為“小人”,這樣的劃分方式,帶有儒學倫理文化的色彩,但對後世中國的文化心理影響至為深遠。

從東漢直到魏晉時期,士族興起,九品中正制作為選官的标準,對人品的要求最為關注。于是品評人物,成為當時十分重要的帶有政治意義的活動,當曹操被評為:治世能臣,亂世奸雄時,他本人即大為高興。劉備聽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劉備)與操爾”時,因為擔心曹操看透了他的心思,竟至于手足無措,筷子落地。

在名士追求玄遠之旨的風氣驅動下,魏晉時評人,一個重要的标準,就是“清”“濁”論人,若被許有“清氣”,有“清神”,能“清談”,那麼,就有資格入“清流”,成為上流社會中受人尊重之人,否則,若有“濁氣”,則縱有天大的本領,也不會被上層“清流”接受。這是在氣質層面的雅俗意識。

後世區别

由于最初的雅俗之别,就已經把“義”和“利”牽扯進去了。因此,後世在論雅俗之别時,義利态度成為一種很重要的衡量指标:重義之士,即為雅士;重利之人,即是俗人。在以農為本的思想下,重農輕商在封建社會保持着其一慣性地位,因而,以謀利為主的商業活動,自古就被視為俗舉。唐代科舉考試中,商家子弟跟市井之徒一樣,連參加的資格都沒有。

白居易還專門為這些寫過文章,為之鳴不平,但并不能動搖傳統的社會基礎。宋代時,城市經濟不斷發達,商業活動也越來越繁榮,雅俗之辯也日益激烈。宋代戲曲《宦門子弟錯立身》中,對儒生愛上唱戲女進行嘲諷,很能說明問題。而且,雅俗之别,還促使宋代文化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一些正統文人,為了維護傳統文化的正統地位,不斷地對當時新起的俗文化樣式進行排斥和打壓,而且還一而再再而三地為“雅”文化樹立标準,希望借“圈定”雅文化以達到與俗文化相區别的目的。結果導緻“雅”文化因受到禁锢而日益僵化并衰老。

曆史故事

“真趣”匾為清代乾隆皇帝所書,如今懸挂于蘇州獅子林真趣亭内,匾的中間最上方刻有一方“乾隆禦玺”朱文印。《蘇州園林匾額楹聯欣賞》一書中有記載曰:“1765年,乾隆三遊獅子林,見石峰俯仰多姿、石洞剔透空靈,環境優雅靜穆,寫下《遊獅子林即景雜歎》七絕三首與七律一首,并賜此‘真趣’匾。”有關乾隆當年恩賜此匾的故事也非常有意思。乾隆巡視江南時,曾多次與衆臣子同遊蘇州,當然也少不了獅子林。

據說,有一次,他見獅子林中假山堆疊、池水清幽、小橋别緻、曲徑回轉,興之所至,揮毫寫下了“真有趣”三個字。随他一同遊園的大臣、園子的主人黃熙感到這三個字過俗,卻又不好明說,靈機一動,當即跪奏,乞請乾隆将其中的“有”字賜給自己。乾隆很快就悟出了黃熙的意思,當即說“真有趣”三字去掉一個“有”字後正好與宋人王禹偁的詩句“忘機得真趣,懷古生遠思”的意境相合,便欽賜黃熙“有”字,從而為後人留下了這塊“真趣”匾。乾隆題“真趣”匾的故事,提醒讀書人在作書的時候都應該小心謹慎、仔細推敲,否則有時雖然隻是一二字之差,但學養、味道、情趣卻已是雅、俗不同了。

造句

1、雅俗之别,全在個人一念之間。

2、其實雅俗之别關鍵在于大衆意識和小衆意識的區别方式。

3、音樂無雅俗之别,唯有風格不同。

4、同為70年代人,四大天王更打動我,所謂人有雅俗之别。

5、宋詞元曲各有千秋,沒有雅俗之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