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尺道

五尺道

秦朝官道
五尺道又稱滇僰古道,僰道,是連接雲南與内地最古老的官道,始建于秦朝,為連接川滇漢人與古僰人修建的。[1]五尺道從蜀南下經僰道(今四川宜賓)、朱提(今雲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寬僅五尺,故史稱“五尺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遣常頞續修,并把道路擴寬為五尺,沿朱提江上溯,經今鹽、大、昭、威甯、宣威至曲靖,全長2000餘裡,史稱五尺道。
  • 中文名:五尺道
  • 外文名:
  • 别名:
  • 又名:滇僰古道
  • 類别:古商道
  • 起止:蜀南(今四川宜賓)到滇池
  • 曆史:始建于秦朝
  • 意義:雲貴與蜀的重要商道

概述

五尺道又稱滇僰古道,僰道,是連接雲南與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為連接川滇漢人與古僰人修建的。

秦統一中國後,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設立的郡縣,秦始皇派遣将軍常頞率軍築路,這條路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常頞開通的五尺道,多數地方是對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僰道至味縣段的拓寬、修整。道雖寬五尺,但由于沿途山勢太險,鑿通實在不易。當時尚未發明炸藥,隻能在岩石上架柴猛燒,然後潑冷水使之炸裂。

五尺道從蜀南下經僰道(今四川宜賓)、朱提(今雲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寬僅五尺,故史稱“五尺道”。這條道路盡管狹窄,卻和秦始皇在全國其他地區興修的寬達五十步的“馳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是雲南與蜀的重要商道。

這條道路盡管狹窄,卻和秦始皇在全國其他地區興修的寬達五十步的“馳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是雲南與蜀的重要商道。

曆史事件

秦孝文王元年(前250),蜀郡太守李冰招募勞力開山采石,修築巴蜀通滇道路(僰道)。由于岩石堅硬,工程艱巨,僅修通從成都到宜賓的道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遣常頞續修,并把道路擴寬為五尺,沿朱提江上溯,經今鹽、大、昭、威甯、宣威至曲靖,全長2000餘裡,史稱五尺道。

西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派唐蒙為中郎将率巴蜀兵民續修改建五尺道,公元前112年完工,史稱南夷道或夜郎道。南夷道從今四川省宜賓起,經鹽、大,逆白水江而上,經彜良牛街、鎮雄芒部、貴州赫章、威甯,雲南宣威直達曲靖。三國、兩晉、南北朝戰事頻繁,太康七年(286)朱提發生大地震,南夷道許多地段被震塌,道路随之荒廢。

唐代,巴蜀通滇道路恢複暢通,因道路途經石門關(今鹽津豆沙關),故易名石門道。唐天寶七年(748),唐與南诏激戰于芒部(今鎮雄),唐兵敗,石門道亦随之不通。唐貞元九年(793),唐與南诏恢複往來,西川節度使韋臯遣巡官監察禦史馬益流率行營兵,整修石門道,并于沿途設置驿站。石門道自四川宜賓南行,經慶符、高縣、筠連,經鹽、大、昭、貴州威甯,到宣威至曲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