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養而親不待

子欲養而親不待

對事物感歎的語句
唐˙白居易˙柳公綽父子溫贈尚書右仆射等八人亡父同制:古人有雲: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向無顯揚版褒贈之事,則何以旌先臣德,慰後嗣心乎?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三十七出:孔子聽得臯魚哭啼,問其故,臯魚說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1]
    中文名:子欲養而親不待 外文名:The trees may prefer calm but the wind will not subside, son to raise and close not to stay 定義: 類别:語句/名言 分類:古文

意思

子女想起贍養自己的父母時,等不及的父母這時已經離我們而去了。

說明

出自 《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後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原話當是出自臯魚之口,并非出自孔子之口。但是曆來被當做孔子之語。此誤有點像那句有名的“食、色,性也”。很多人将這句話的出處定為孔子。其實這句話出自《孟子》,說這話的人既不是孔子,也不是孟子,而是告子。

原文

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臯魚也,被褐擁鐮,哭于道傍。孔子辟車與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

臯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遊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閑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少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于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譯文

孔子出行,聽到有人哭的十分悲傷。孔子說:“快趕車,快趕車,前面有賢人。”走近一看是臯魚。身披粗布抱着鐮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車對臯魚說:“你家裡莫非有喪事?為什麼哭得如此悲傷?”

臯魚回答說:“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為了求學,周遊諸侯國,沒有把照顧親人放在首位,這是過失之一。為了我的理想,再加上為君主效力,(沒有很好地孝敬父母,)這是過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卻疏遠了親人,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子女想好好贍養父母可父母卻不在了!過去而不能追回的是歲月,逝去而再也見不到的是親人。請允許我從此離别人世(去陪伴逝去的親人)吧。”說完就辭世了。

孔子對弟子們說:“你們要引以為戒,這件事足以使你們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辭行回家贍養雙親的門徒就有十分之三。

感觸

趁着父母還在,多花些時間去照料他們,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棄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