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爺廟

五爺廟

五台山殿建之一
五爺廟創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現時殿宇多為清代所建。坐東向西的文殊殿系明萬曆四十四年創建,面寬三間,分上下兩層,三檐歇山頂,檐建繁複,上下左右勾連,堅固牢實,裝飾性很強,在五台山殿建中别具一格。殿内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後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
    中文名:五爺廟 外文名: 别名: 所在城市:山西五台山風景區 原名:萬佛閣 主要建築:文殊殿,五龍王殿,古戲台 建造時間:公元1917年 門票價格:免費

概況

五爺廟殿内下層供文殊、觀音、普賢三菩薩,文殊騎獅,觀音騎“朝天吼”,普賢騎象,塑像高大。塑工傳神,着彩鮮豔。殿内下層左、右、後三壁,立有木制方格,格内或兩排或三排放滿三寸高的泥塑貼金小佛像。二層樓上正中懸有明萬曆年間鑄的銅鐘一口,較顯通寺銅鐘略小。殿台正中供地藏王菩薩,左側立地藏王菩薩的弟子道明和尚,右側立道明和尚的父親,塑為員外的裝束打扮。神話傳說地藏王菩薩開創九華山道場,當地的一名員外不賣予地片,後來員外的兒子把地片奉獻出來,并出家當了和尚,取法名為道明。放在塑像排列中,道明和尚立于上首,他的父親立于下首。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外側,各排列五尊塑像,稱為“十殿閻王”。樓上左、右、後三壁同樣立有木制方格,内放小佛像,就連樓頂橫梁上,也排放着小佛像,上下兩層有泥塑小佛像萬餘尊,故文殊殿又名萬佛閣。該寺即以這座佛像衆多的萬佛閣命名。

坐北向南的五龍王殿創建于清代,重修于民國年間。重建時,在殿外又加建了一個前庭,改變了原殿模樣,在結構樣式上顯得雍容豐滿,殿正面的檐台也顯得闊做多了,殿内供金臉五龍王,俗稱五爺。五龍王是五台山特有的神像。傳說老早以前,五台山是荒涼的不毛之地。一次,文殊菩薩受請到東海龍宮去講經傳法,臨走時,把改變五台山氣候,造福百姓僧衆的想法告訴老龍王,老龍王割愛陪送了歇龍石。“不想,老龍王的五個兒子外出回海,見沒了歇龍石,打問到是文殊菩薩帶走了,大怒,便騰雲駕霧直沖五台山來。五個龍王沒讨得歇龍石,反而被文殊菩薩收伏,答應願為弟子,聽從驅使。這樣,五龍王就上了北台頂,專管五台山的播雨。殿内五龍王居于正中,左側有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有雨司、三龍王、四龍王。龍王弟兄五個中,五龍王塑成了金臉。以前,五龍王塑像是黑臉,佛家傳言,說五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慎,就要發脾氣動怒。險由黑色變為金色,就使五爺的脾氣變溫和了。

古戲台在五龍王殿對面,是專為給五龍王唱戲而設置的。傳說佛、菩薩是超塵脫世,一心去情真如之境,而五龍王卻對塵世生活感興趣,很愛看戲。過去每年六月大會,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居中觀賞。通過唱戲敬神,求得五爺歡心,恩賜及時雨,給百姓降豐年。如今這些隻是人們傳談的趣話了,古戲台成了五台山群衆文化娛樂的場所。

景緻

五爺廟位于山西五台山風景區萬佛閣,面積雖然不大,占地僅2000平方米,殿樓堂舍也隻有20多間,但因為内有五爺廟而名播遠近,香客盈門。

萬佛閣創建于明代,現在建築多為清代重修後的遺存。主建築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龍王殿,三是古戲台。坐東朝西這座兩層三檐歇山頂建築名為文殊殿,四角翹出,明柱圍廊,玲珑剔透,很像一件内部镂空的工藝品,在五台山衆多佛殿中别具一格。殿内下層供三位菩薩,不用講,一看就會明白,騎綠毛獅子的是文殊菩薩,騎大白象的是普賢菩薩,騎神獸的是觀音菩薩。不論是三大菩薩,還是座下之騎,塑造得均極為精細生動。

再看大殿内左、右、後面三壁的滿面木制小格中,盡是約10厘米大小的泥塑貼金佛像,連橫梁上都是小佛,樓上二層殿内三壁同樣布滿金佛,上下兩層合計共有佛像萬尊,所以此殿、此廟便名叫萬佛閣。二層殿内正中所供是地藏王菩薩,左右兩邊分别是道明和尚和其父親。一般情況長者應在上首,而這裡位居左側上首的卻是兒子道明。這又是為什麼呢?傳說地藏王菩薩欲在九華山開創道場,而當地一位員外起初不願讓出寶地,但員外的兒子卻敢違抗父命把地界奉獻出來,并出家跟了地藏王菩薩,取法号道明,成為虔誠的佛門弟子,因為這段故事,所以其父親就隻能站在地藏王菩薩的下首了。立于地藏王菩薩左右外側的5對塑像,統稱為“十殿閻王。”

據民間傳說,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龍傳說五台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甯,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說,佛、菩薩本來是為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台,這是五台山一座唯的戲台,專門給五爺唱戲。

曆史

傳說,這座龍王殿建于清代,到了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五爺既嫌殿小又嫌殿舊,于是在同一天的夜裡,給塔院寺方丈和尚和當地甲長托了一個内容完全一至和的夢,夢中要求:“重建殿宇,重鍍金身。否則,五爺震怒,降災四方”。現今這座龍王殿,是五爺托夢後重建的,由原來的卷棚頂(中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種,即前後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弧形曲面),改建為重檐歇山頂;由于地盤較小無法擴建五檐,但為了滿足五爺要求,隻好在殿前加建一個套殿,算是擴大殿宇;為了讨好五爺,并在柱礎、雀頂、欄額、鬥拱、拱眼等地方,均用龍、鳳、獅、麒麟、花卉、人物等圖案剔透镂刻而成,富麗堂煌,大放異彩。

由于五龍王特别愛看戲,所以每年六月大會,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觀賞,以取悅于五爺,使他及時賜雨,保證歲歲給百姓喜降豐年。

在東漢年間就開始建廟的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如林的寺廟中,五爺廟隻不過是一座規模很小的廟宇。五爺廟本名萬佛閣,背靠“華北屋脊”北台頂,依次而下是仿北京故宮建築風格富麗堂皇的皇家寺廟院,五台山的黃廟(藏傳佛教)之首菩薩頂和始建于東漢永平11年的五台山規模最大的古刹顯通寺和坐落着中國現存元代覆缽式最高建築,五台山的标志之一—大白塔的塔院寺。五爺廟始建于明代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當時,僅有東殿(文殊殿)是塔院寺的屬廟。清代時,又增建了北殿(龍王殿),并由青廟(漢傳佛教)改為黃廟(藏傳佛教),成為獨立寺。

寺宇坐北面南,平面正方形,占地面積2040平方米。寺内東、南、北三面有建築,共有殿堂6間、崇樓3間、僧舍20間、戲台1座、佛塔2座、明代石碑3通。

為什麼五爺頭戴皇冠,身穿蟒袍,還有銮駕一副呢?相傳,五爺是五龍王,是東海龍王的第五子,人性情暴,面貌黑,人稱黑臉五爺。清朝時,有一年,康熙皇帝到五台山尋父(據傳康熙皇帝父親順治看破紅塵,棄掉皇位到五台山出了家)。有一天傍晚,他在回行宮時,行至台麓寺附近,突然狂風大作,天昏地暗,因而迷失了方向。接着又是山呼林嘯,地動山搖,令人膽戰心驚。康熙和他的随從們個個驚恐萬狀。就在這班人馬慌作一團、無計可施之際,忽聽前面有人大聲喊到:“我主莫慌,卑職前來接駕”。康熙在天昏地暗中盡管龍目圓睜還是看不清接駕者為何許人也,就沖着聲音傳來的方向盲目地問:“汝是何方使者,前來接朕”。“我是萬佛閣龍王殿老五”。“汝能為朕除險,使朕安抵行宮,朕定封你為公侯”,“遵命,随我來”。

霎時,隻見半空中一道亮光閃過,衆人極目一望,前面有一條平坦直路伸向遠方,随即有一火球從空中落下,在路前方滾動。康熙心知此乃五龍王引路,便命随從緊跟火球。不一會兒,康熙和他的随從們果然順利回到行宮。康熙接過随從遞來的手帕拭了一下額頭冷汗,擡頭一看,火球早已不見。第二天,康熙即賜五爺皇冠、蟒袍一套,“龍參”牌匾一塊,并封為金臉文殊。回京後又賜五爺銮駕一副。

南面為戲台,單檐歇山卷棚頂,是五台山地區一個像樣的古戲台。據介紹,多年來,每年六月份,五爺廟大開殿門,請名角,唱好戲,讓五爺觀賞,以求五爺普濟天下,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特色

避暑勝地

五台山不僅是一個著名的佛教聖地,而且也是避暑勝地和天然牧場尤其是每年六月盛夏,别處酷熱難當,這裡卻清涼宜人,由此四面八方的香客、遊人和農牧民,雲集五台山朝拜、避暑、攬勝。這些人白天遊山玩水、參觀寺院很惬意。可是到了晚上,無事可做,一些人便聚衆賭博,酗酒鬧事,打架鬥毆……把一個清淨純潔的佛教聖地,弄得亂七八糟。五爺為了消除衆生煩悶,清淨佛教聖地,有一年便親自到外埠組織戲班來唱戲。

有一天傍晚,五爺廟的知客僧禀報住持:“師父,繁峙縣的一個戲班班主求見,說要按以前的契約來唱戲”。住持說:“出家之人,不貪歡樂,哪有唱戲之事”。知客僧走了不一會兒,又回來向住持禀報說:“班主手持師父與他簽寫的契約,要見師父面談”。住持心中納悶,便見戲班班主。哪知班主與住持見面後,十分驚訝,因他見過的住持,不是這位師父。住持說:“我沒見過你,怎能有唱戲之事,你找錯門了”。班主說:“我沒找錯門,隻是住持不是您,不信,還有契約為證”。說着,拿出契約交給住持,住持閱後大驚,隻見契約上還有寺院的印章。住持讓知客僧查問是誰寫的契約,衆僧卻不知。無奈住持隻好讓班主在廟裡認寫契約的僧人。當路過五龍王殿時,班主對住持說:“寫契約的就是他”。這時有人才發現五爺袖袍内也有一份和班主一模一樣的契約。住持心領神會,随機在五龍王殿對面建造戲台,按契約唱戲。

唱戲

1985年以前,這裡唱戲一般是在年年盛夏由當地人聯合出資請人來唱一個月左右的戲。1985年以後,随着五台山的全方位對外開放,尤其是自1990年起,每年盛夏季節由省、市、縣、區各級政府舉辦一年一屆的中國五台山國際旅遊月以來,五台山的旅遊業發展迅速,中外遊客猛增。其中的善男信女和一些虔誠的佛教徒,由于久聞傳說的五台山的五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專司智慧和民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于是,他們便在五爺面前或祈禱孩子學習進步、早日成才或祝願風調雨順或希望全家老少身體健康、事事如意等等,他們中間大部分都了解到五爺喜歡看戲,所以往往祈禱的同時,向五爺許願,如果自己的願望實現後,就出錢請戲班子來為五爺唱戲,任何人都可免費自由出入觀賞。而民間傳說如果自己的願望實現後,不及時向五爺還願的話,五爺是不會寬恕的。随着五台山遊客的與日俱增,南來北往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海内海外的、僧衆俗家的許願還願者絡繹不絕,有的許願折子戲、有的許願整台戲。

寺内主持

寺内高僧

作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有史以來名僧輩出,如僅在明代就有妙峰、蓮池等四大高僧,為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及至近現代又有普濟、能海、通願等。進入21世紀,五台山又出現了一批為五台山佛教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成為五個山、中國乃至世界都确着深遠影響的愛國愛教的高僧。

佛教中高僧的含義,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為對佛門比丘之尊稱。禅苑清規卷八坐禅儀(卍續一一一·四六○上):“若得禅定,其力最勝,古有習定高僧,坐常開目。”

住持長青法師的故事

常青法師是一個很普通的藏傳佛教出家人,但因為是在五台山,也因為他是漢族人,所以也成了世界僅有的漢喇嘛的代表之一。這是曆史原因造成的。據記載,康熙年間某日,憑一道聖旨五台山一夜間便有十座青廟(傳統中國大乘佛教)改成黃廟(藏傳佛教),從此便有了漢人喇嘛一說。

他,俗姓郭,名一海,祖籍靈丘縣野屋窯村,生于上世紀30年代。如今,78歲高齡的他,可以說是五台山七十年來變遷的見證者,他的坎坷人生與五台山的興衰緊密相連,也可以說是一位近現代中國佛教興衰變遷的見證者,他個人的經曆其實都與曆史的變幻分不開的。

1938年1月,日本軍隊占領并進駐五台山。當時,七八歲的常青還是在菩薩頂(五台山藏傳寺院之首)出家的一名小喇嘛,天生敦厚樸實的他正接受佛家慈悲思想的沐浴。在那個時事紛亂、民不聊生的年代,他童稚的心靈中全部浸染了侵略者在世界聞名的佛教聖地所犯的滔滔罪行,更看到他的佛門同修們(這些僧人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祖的真正“癡迷者”,而且有許多更是樂善好施、情系祖國的愛國者,他們自發組織了“僧人自衛隊”,進行保寺、護寺活動)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時,在毅然脫下袈裟,在聶榮臻司令員的領導下穿起軍裝抗擊日寇,護寺護廟,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之歌。在大善與大惡淋漓鬥争的“舞台”上,他自覺地加入了正義的行列。而他的童年就在那個險象環生的歲月中度過,同時,在機智地與敵人的不斷周旋中,慈悲心與智慧心也逐漸成熟。

他這段經曆,聶力将軍在回憶她的父親的多處文章(如《聶榮臻在晉察冀》)中都有記載,:“聖忠法師(現五台山殊像寺大和尚)和常青師父,還有幾個小和尚,因為年齡小沒有參加集訓,但他們一直擔負着為八路軍送信、送情報的任務。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在全國人民群衆歡慶抗戰勝利的凱歌到處高唱的時候,長大的常青也與一部分參軍的僧人一起随着大部隊參加了解放戰争。後來,常青還跨過鴨綠江參加了抗美援朝戰争。

1953年朝鮮戰争結束,常青光榮退伍。由于老家也沒有親人,便重新返回五台山。但接踵而來的“肅反”、“四清”和“文化大革命”運動使得五台山絕大多僧人被遣送回鄉,他隻好在附近的村莊安家落戶,勞動生産,娶妻生子……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開始恢複保護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國家先後撥出近3000萬元重修寺廟,五台山又能重聞朗朗誦經聲,重見袅袅香火了。

1987年,已有一兒一女的58歲的常青再次出家。在2006年8月面對新華社記者的采訪,他對當年的選擇作了這樣解釋:“我從小就是五台山的一個小喇嘛,我覺得寺廟生活更适合我。”。

後來,常青來到大白塔下的小廟——五爺廟當起了住持。

旅遊攻略

交通路線

塔院寺山門的石台階東側就是五爺廟的入口。

建議遊客

很多人來五台山,其實就是去五爺廟上香的。殿外的大香爐前,無數善男信女都在虔誠的燒香祈禱,其中不乏輕施粉黛,衣着入時的現代都市帥哥靓女。在獻殿内的四周挂滿了還願的銅匾,因為信徒們最體面的還願方式,除了送匾外,還有就是唱戲,以謝神靈的保佑。

另外,正确的拜佛方式是:拿出自己準備好的香,在專設的蠟上點燃,再正對着大殿,心中默默将願望說一遍,然後拜上三拜,接下來左轉再右轉對着正前方,重複上述過程,最後背對正殿,面對香爐将香插進香爐裡即可。一般早晨空腹到五爺廟許願,每月農曆的十五或初一可在零點去燒頭香,除此以外根據不同的季節,在早上的4點到7點前去進香許願。據說,最多可許三個願望,許願必須要還願。也可求願,求願可不來五爺廟還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