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質博物館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

安徽古生物化石研究和博物館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安徽省古生物化石科學研究所)隸屬安徽省自然資源廳,于2004年2月經安徽省編辦批準成立,一個機構三塊牌子,主要承擔古生物化石和地質标本收集、修複、管理、展示及研究等工作,肩負着組織開展全省地學科普教育工作的責任。[1]
  • 中文名:安徽省地質博物館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占地面積:
  • 類别:地質博物館
  • 開放時間:
  • 門票價格:免費
  • 英文名:Geological Museum of Anhui Province
  • 成立時間:1988年5月
  • 所在地:中國,合肥市
  • 館藏數量:2000件藏品
  • 館藏精品:三疊紀巢湖龍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嘉和路999号
  • 總建築面積:26500平方米

青少年教育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于1988年正式對外開放,通過豐富的實物展品、圖片、資料的展示,揭示了地球的奧秘及生物進化曆史和人類的起源,達到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進行地學科普知識的教育,提高全民資源知識,環境知識,進而提高對保護我們共同擁有家園一地球的認識。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已作為中國科大、合肥工大、安徽大學、安徽農大等大專院校的教學實習基地,現正與合肥市地理學會接洽,作為合肥市中小學校地理數學實習基地。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現為中國地質學會“地學科普教育基地”。自1988年開館以來,每年都與安徽省地質學會共青團舉辦“全國地學夏令營”(安徽營)的活動;共接等合肥一中、二中、南門小學等各類中小學學生約二萬人次。

陳列廳介紹

序廳

序廳位于南樓東一層入口處,面積480平方米,層高6.6米,此區域是各類參觀人員集中分散的場所,空間高大開闊。序廳進門中間位置擺放的是目前國内最大的天然水晶球,其直徑達1.61米,重達5.7噸。右手邊是漢白玉浮雕牆,描繪的是地球生命進化簡圖;左手邊是服務台,提供咨詢引導服務。

地球廳

地球廳位于北樓東一層,面積約1000平方米,大廳前半部分層高10米,

後半部分層高2.6米(包括二層休息區)。地球廳以“地球——生命的搖籃”為主題,突出表現地球形成、構造、演化的過程,進而揭示地球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與生命起源和演化之間的相互關系。大廳進門以一個曲面LED地球(直徑達4米,目前國内最大)動态的介紹地球的演化曆史,并且四周以展闆的形式輔以圖片文字說明。後半部分主要是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以場景的形式模拟火山噴發、風化運動、冰山運動等地球的内外動力作用,并以多媒體結合圖片及文字說明的形式重點介紹了安徽大别山的造山運動和中國實時地震帶分布圖。

生命演化廳

生命演化廳位于北樓西一層,面積約1800平方米,以生命演化為主題,地質時代為主線,采用實體化石标本、模型标本、圖文展闆、複原場景景觀和互動多媒體等展示形式,按生命演化的各個階段分别介紹地球上的生命起源、發展和演化的進程。精選的651件化石珍品是本廳的展示亮點(其中藍田生物群、巢湖魚龍及帶毛恐龍等化石尤其珍貴),不僅選擇了各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化石,而且在陳展中注意保持主要古生物化石群的完整性。

恐龍廳

恐龍廳位于北樓西二層、西三層回廊、西四層回廊,布展面積4326平方米,

大廳中央二——四為中空部分,層高近18米。以“恐龍的世界”為主題,利用現代的空間美學元素将恐龍知識介紹、标本展示、生态景觀複原和互動多媒體等有機結合分專題展示恐龍起源、進化、發展、滅絕的曆史。二層是恐龍基礎知識、大型恐龍骨架和生态複原展區,大廳中央展示了有代表性的9具恐龍骨架;三層是恐龍專題知識展區,設置安徽尋龍、恐龍食性、恐龍生殖、恐龍飛向藍天、恐龍近親、恐龍滅絕事件等專題;四層是恐龍互動展區,設置恐龍大合影、恐龍複活大猜想、魔幻小屋、與恐龍賽跑、恐龍小樂隊、畫出我心中的恐龍等13種互動展項。

礦物岩石廳

礦物岩石廳位于南樓西一層,面積935平方米,層高6米。展廳分為礦物學基本知識展區、常見礦物展區、寶玉石展區、觀賞石展區等幾個部分。展廳是以“精美的石頭”為主題,以礦物岩石學基礎知識的介紹為起點,從美學角度出發,讓觀衆欣賞自然界中各種精美的礦物和岩石。

資源與環境廳

資源與環境廳位于南樓西二層,面積約1695平方米,該廳為躍層式分三個展示層面。資源環境廳以“富饒美麗的安徽”為主題,重點圍繞安徽省的國土資源和地質環境進行展示,突出展示土地資源、礦産資源、水資源及測繪成果等安徽國土資源情況,以及安徽地質環境包括地質遺迹、地質公園、地質災害的情況。使用先進的現代化手段建立安徽省礦産、土地等資源的電子演示大沙盤(長約12.5米,寬約9.5米),集中展示安徽省地質、地貌以及礦産等。

休閑區

附設中庭休閑區位于南北樓之間的公共區域,以斷裂的岩層中裸露出的化石為設計理念,簡潔的牆面石材裝飾和精美的化石标本形成完美結合。分為地面一層和地下一層,主要功能為休息等候和餐飲休閑。多功能學術報告廳位于南樓西側一層,面積529平方米,設置約273個座位,具有學術報告、會議、影院、小型演出等多項功能。臨時展廳位置位于南樓負一層,面積約1780平方米,展廳可根據實際展出需要進行分隔、組合,既可以和國内外同行做展覽交流,接納各類巡展,也可以配合各級政府和組織對社會公衆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做一些專題展覽,如各種紀念日的專題科普展覽。另外可根據臨時展出的需要,使用室外的臨時展區。室外展區作為開放式的、以休閑為主的展區,不僅可營造出古生物博物館周邊特有的環境氛圍,并與室内展示内容進行有機的結合和補充。

館長緻辭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是一座集标本收藏、科學研究、展示體驗、科普教育、文化交流、智性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場館。新館2008年4月開工建設,2012年10月正式開館運行,填補了我省大型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空白。新館運行以來,我們堅持以普及地球科學、傳播地學文化、提高公衆素質為己任,以真誠服務青少年為重點,立足館藏資源,結合自身特色,不斷發揮地學研究、科普教育和公共服務的作用,各項工作成效顯著,許多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實現了新跨越,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不斷提升,先後被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土資源部科普基地、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合肥市中小學生校外素質教育基地等衆多基地稱号,先後獲得全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十二五”實施工作先進集體等一系列榮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