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理學

中醫藥理學

以中醫理論研究中草藥藥理作用的子學科
中醫藥理學,主要包括中醫學:如陰陽五行學說、髒腑經絡學說、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體質學說、病因、發病、診法、病機與辨證、預防、治則與治法等;以及中藥的基本知識、功效應用、現代應用、用法、注意事項、化學成分、藥理作用以及臨床報道等綜合知識。
  • 中文名:中醫藥理學
  • 外文名: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ology
  • 地理位置:
  • 所處時代:
  • 占地面積:
  • 保護級别:
  • 開放時間:
  • 代表作:《黃帝内經》

簡介

中藥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用于治療、預防疾病的各種物質(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等)。對中藥的作用機制的研究方法,有中醫傳統方法和現代科學方法之分。n

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與機體(包括病原體)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規律的科學,現代稱為“中藥藥理學”,它已獨立形成一門學科。中藥藥理學的研究内容分兩部分,即中藥藥效學和中藥藥動學。

中藥藥效學是用現代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藥藥理作用産生的機理和物質基礎。中藥藥動學是研究中藥及其化學成分在體内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洩過程及其特點。所以,“中藥藥理學”的實質,是用西醫學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來闡釋中藥的功用,其研究方法和手段均脫離了中醫理論的指導。n

與現代的“中藥藥理學”相比,傳統中醫藥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完全不同。

中醫要對某一類或某一種特定藥物進行深刻的認識,必須運用中醫藥基礎理論,在全面了解其物種特點(包括生長環境、生長季節、藥用部位以及藥物的形态、顔色、氣味、質地等)之後,通過分析、綜合、歸納,推斷其具有某些方面的功用,進而驗之于醫療實踐,最終得到對其作用性質、作用部位、作用特點、作用規律的确切認識。

因此,在認識論方法上,傳統中醫對藥物的認識,是将宏觀世界理論運用于微觀事物分析,是思辨與直觀的統一,是一般理論與具體對象有機結合的結果。因此,中醫對中藥的認識和運用,有着獨特的理論體系指導,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n

意義n

第一點

它将使中醫對中藥藥理的認識從西醫藥理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中醫學者将更自覺的運用中醫藥理論指導臨床,促進中醫臨床療效的提升。n

第二點

它将促進人們更清楚的理解中醫藥學的科學内核,促進植物學、生命科學、醫學、哲學的更深入的融合,為中醫藥學融入現代科學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n

第三點

它将指導現代生物學家和藥物學家根據藥物的物種特點來設計和培育新的物種,為培育優質高效的藥物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

創新

河北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在保定安國市舉辦,大會舉辦的“中藥生産全程追溯體系構建與實踐”、“推動中藥産業高質量發展”分論壇上,醫學專家們對人工智能、數據化挖掘中醫藥經典,守正創新中醫藥進行探讨。

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廖福龍表示,中醫内科學就是一部守正創新的發展史;中國中藥協會中藥追溯專業委員會首席專家、成都中醫藥大學數字醫藥研究所所長溫川飙,北京新望本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博士張富分别對中藥追溯體系建設的技術及意義作報告。

在分論壇上,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廖福龍表示,中醫内科學就是一部守正創新發展史。他說,“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脈法》《五十二病方》等醫學著作,中醫學體系初步形成。

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創新性地建立了包括理、法、方、藥在内的六經辨證理論體系和髒腑辨證論治體系,為中醫内科學奠定了基礎。明清時代是中醫内科學的成形時期,葉天士的《外感溫熱篇》首創衛氣營血辯證,成為後世診治溫病的準繩。”n

廖福龍介紹,現代中醫内科學的發展,具有當代特色,融入了現代科學研究。

廖福龍表示,利用人工智能是助力中醫藥發展的途徑之一。對中醫藥經典精華數據化挖掘,包括中醫藥的标準化,如證候、病名、藥名、方劑名等,用多種方法挖掘中醫藥的智慧。對名老中醫經驗整理,建立專家系統和中醫互聯網診療。n

此外,他還表示,中藥種植和藥材生産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值得多加研讨,以便促進良種繁育、标準化種植、藥材和藥品生産。n

在分論壇上,中國中藥協會中藥追溯專業委員會首席專家、成都中醫藥大學數字醫藥研究所所長溫川飙對“區塊鍊中藥追溯”關鍵技術進行講解,讓更多人了解中藥追溯體系建設中的技術保障。

“簡單來說,區塊鍊是一個分布式的共享賬本和數據庫,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體維護、公開透明等特點。”溫川飙說。他表示,這些特點保證了區塊鍊的“誠實”與“透明”。n

北京新望本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博士張富也表示,通過溯源服務,可實現全産業鍊條的數據貫通。最終實現政府質量監管,各環節利益兼顧,産業協同高效的目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