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之戰

洪都之戰

元朝末年發生在江西南昌地區的戰役
洪都之戰,是一場元朝末年發生在江西南昌地區的著名戰役,對陣雙方為朱元璋軍和陳友諒軍,在力量對比極其懸殊的情況下,雙方圍繞洪都城(今江西南昌)展開了激烈的攻奪,最終以朱軍堅守85天,陳友諒不得已撤圍,朱軍獲得戰略性勝利宣告結束。守城方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指揮,其他主要參戰将領還有鄧愈、趙德勝等。
  • 名稱:洪都之戰
  • 地點:江西南昌
  • 參戰方:
  • 結果:陳友諒撤圍,朱元璋軍獲得勝利
  • 參戰方兵力:
  • 傷亡情況:
  • 主要指揮官:朱文正,鄧愈,趙德勝,陳友諒
  • 時間:1363年
  • 交戰各方:朱元璋軍,陳友諒軍
  • 各方兵力:朱元璋軍2萬,陳友諒軍60萬

戰役簡介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4月,陳友諒乘朱元璋出兵救援安豐(今安徽壽縣)、江南兵力空虛之隙,發兵号稱60萬,圍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洪都守将朱文正按朱元璋堅壁挫銳的計謀,頑強堅守,抗擊陳友諒軍。當時,洪都的城牆被攻破多處,守軍且戰且築,攻守雙方踩着屍體作戰,傷亡都很慘重。朱軍堅守洪都85天,大量消耗陳軍的有生力量,為朱元璋進行反攻赢得了時間。

戰役過程

史料記載,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陳友諒改國号為漢,自稱漢王,建都江州(九江)。是年出兵進攻朱元璋據點應天(南京),朱元璋予以還擊,陳友諒敗退漢陽。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陳友諒部下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胡美)獻江南重鎮龍興(今江西南昌)城于朱元璋,朱元璋自江州(九江)進駐龍興(南昌),改龍興為“洪都府”,以其侄朱文正為大都督,大将鄧愈為江西行省參政,駐防洪都。

陳友諒一直想吞掉朱元璋的勢力,但幾度東征都不勝而歸。1363年2月,朱元璋在應天,應小明王求援,率軍渡江以救安豐(安徽壽縣)。4月,陳友諒乘朱元璋主力移至江北,江南兵力空虛之際,親率水陸大軍号稱60萬人,圍攻洪都。發兵洪都前,陳友諒建立了一支龐大的水師,擁有大型戰艦數百艘。大艦高數丈,上下3層,每艦可載兵3000人,艦上可以走馬,小艦容兵2000人。各大艦均有特殊名稱,如“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鼈”,以壯聲威。陳友諒配特制指揮船,裝備齊全。其水師“旌旗林立、樓高鼓鳴、聯舟布陣、望之如山”。陳友諒自恃兵壯舟堅,力求速戰速勝,一舉攻下洪都。

洪都保衛戰打響,六十萬漢軍在陳友諒統一指揮下,對洪都城發動了一波又一波的猛攻。洪都守将朱文正一改往日的花天酒地,按朱元璋堅壁挫銳的計謀,頑強堅守,抗擊陳友諒軍。當時,洪都的城牆被攻破多處,守軍且戰且築,攻守雙方踩着屍體作戰,傷亡都很慘重。但朱文正發揮卓越的指揮才華,沉着應戰,堅守洪都85天,大量消耗陳軍的有生力量,為朱元璋進行反攻赢得了時間。因屢攻屢挫,士氣沮喪,陳友諒決定撤洪城之圍,兵發鄱陽湖,擺脫贛江水位下降不利水戰的劣境。

當時,洪都城内軍民共同防禦,民心向朱。因朱元璋所施行的政策如廢除苛政、減輕征賦、鼓勵生産、發展耕種等深得人心。最終,洪都之戰最終以朱軍獲得戰略性勝利宣告結束。

曆史評價

這場長達三個月的洪都保衛戰,使朱文正充分發揮了不遜于同時代任何名将的軍事天賦和指揮才能。造就了朱文正人生的巅峰,将他推上了元末明初諸将星的神話舞台上。

洪都之戰略意義極其重要,這場戰争決定了朱元璋的霸王事業,陳友諒的漢軍在此戰中消耗極大、勢力大削,最終在鄱陽湖被朱元璋全部殲滅,洪都之戰改變了元末明初整個局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